新女性的彷徨与困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创作的一篇展现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艰难与尴尬处境的短篇小说。本文在依据和考量海明威创作该小说的时代背景基础上,力图通过对小说场景描写及人物关系塑造等要素的象征意义进行探寻,以期更贴切地揭示其主题意义。
  关键词:人物 场景 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以女性为主体的短篇小说佳作,后收录于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年轻夫妇到意大利旅游,因外面下雨,呆在旅馆里。太太感到百无聊赖,站到窗口向外望时,发现有只猫蜷缩在一张桌子底下躲雨,于是心生恻隐,想把它抱上楼来。下去寻猫之时,猫却消失不见,回到房间开始向丈夫一番絮叨。正在这时,旅馆老板差谴女侍把一只大玳瑁猫送到她面前。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小说通篇以猫为主线,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见猫、寻猫、得猫过程中内心的情绪起伏与变化,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初新女性充满矛盾、彷徨、苦闷与挣扎的现实状况这一主题思想。尽管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没有做作任何交待和评论,然而作者通过场景描写及人物关系塑造,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切体会并理解一个被孤独惆怅、失落空虚的心绪所笼罩的美国新女性渴望回归传统性别角色但又迷惘彷徨、患得患失、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内心世界。
  一 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小说表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的青年思想中散发着一股迷惘的情绪,人们都处于一种冷漠之中;另一方面,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让女性角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追求自由和平等,无拘无束地参加各种活动;她们剪掉了传统女性的飘逸长发,代之以活泼干练的短发,以青春健康的形象吸引了美国人的视线。新女性还一反女性温柔、顺从、谦卑的传统,追求时尚,讲求享乐。这些快乐、摩登的年轻女性很快成了20世纪20年代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新女性不仅在外表和行为上有明显变化,她们还追求经济独立和自由生活方式,积极融入到时代潮流中,从一个没有自己思想、习惯于依赖丈夫和家庭的人转变为有自己想法和追求的人,向男女平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在依然强大的父权制度面前,在自身不断遭受的挫折面前,新女性的理想与追求最终仍不过是幻梦一场。一方面,新女性发现自己依然走着前辈妇女相同的道路,因为当时的美国社会对妇女的性别定义仍然是作妻子和母亲,大众文化的新手段也在不断强化那些传统价值观。新女性迫于社会和舆论压力,渴望回归传统价值观,把婚姻和家庭作为她们生活的中心。但另一方面,女性们对自由的渴望并没有停止,她们仍然向往外边精彩的世界,仍然期待拥有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二 小说场景描写与主题体现
  Bradbury指出:“海明威的写作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心理描写,他不直接描写内心感受,而是写外在表现,所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就非常重要,而且还得选对场景。角色是生活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的,所以外部世界也就是心理的反映。”《雨中的猫》一文也不例外,其场景的选择并非偶然。一对美国夫妇投宿一家意大利旅馆,这家旅馆朝着海,也朝着公共花园和战争纪念碑。空荡荡的广场象征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在诗人眼里,大海往往是大自然永恒魅力的象征,它充满了神秘和力量。作者这样描写:“海水在雨中冲上沙滩,留下一条长长的线,然后退回去又冲上来,再冲出一条长长的线。”在这里,作者暗示女主人公在阻力中不屈不挠反复抗争,奋力追求着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公共花园留给人们的是祥和幸福的生活印象,而战争纪念碑连同来瞻仰它的人们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刚过去不久的战争场面,这种矛盾与对立的场景恰恰映衬出当时虽是战后的和平时期,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同时这幅场景画面也象征女主人公心中向往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与现实的差距,就像是“花园”和“战争纪念碑”一样,是对立和冲突的。可见,海明威在开篇第一段的场景描写看似写景,实为传情,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
  另外,这篇故事是在下雨的背景中进行的。“战争纪念碑在雨中闪闪发光”等处多次提到雨,雨始终伴随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海明威喜欢写雨,也擅长写雨。在短短的叙事中,除标题外,雨被重复多达10次。此外,与雨相关的或类似于雨的意象如水、海等词语则贯穿全文。不断重复的意象看似是对自然现象的素描,实则渲染了情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心境。如故事开始的描写:“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天气好的时侯,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其景致静谧而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游客陶乐其中,给读者一种祥和安宁的印象。接着:天正在下雨。雨水打着棕榈树滴下来,海水夹着雨,空荡荡的广场。明快、亮丽的景致经作者笔锋一顿转为阴郁而灰色的雨景。不断冲刷的海水和空无一人的广场,徒添了几分凄凉和孤独。雨的不断重复与战争纪念碑相呼应,压抑气氛跃然纸上。后面“雨下得更大了”,看似写景,实则叙情。它体现了美国妻子激烈斗争的内心情感。最后一句场景描写:“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表明她雨中寻猫未果之后内心不断增长的焦虑与不安状态。
  可见,海明威之所以能做到对心理描写抑而不露但又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人物情绪,其法宝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高超技艺。
  三 小说的角色关系塑造与主题展示
  海明威在该小说中刻画了四个人物。其中一个主角即妻子,三个配角,即丈夫、旅店老板及女侍。除此四个人物之外,文中的猫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不是人,但却是某种人物角色的象征,每个角色在小说中象征着不同的群体,小说的主题意义正是通过女主人公与猫、女主人公与丈夫、女主人公与旅店老板,女主人公与女侍这四层关系得以展示的。
  1 女主人公与猫
  “雨中的猫”固然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但它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命运的映射。同病相怜的情绪促使她展开了拯救行动,要把那只“雨中的猫”从凄风苦雨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拯救这只猫也就是拯救自我,能使她获得自我安慰。当丈夫说“让我去吧”,她不顾外面下着雨,拒绝丈夫的帮助,执意要亲自去抱回雨中的猫,甚至忘了打伞,女主人公“救猫”这个举动表明了她企图扮演强者角色,这是典型的“新女性”的行为。   然而,女主人公在店老板面前产生了渺小感。在伞送来之前,女主人公曾被满天的雨挡住去路,屋外披着雨披冒雨行走的陌生男人衬托出了她的无助感和对保护的渴望。因此,伞在给她提供安全保护的同时,让她意识到了男性的强大以及自己的弱小。从女主人公对店老板的喜欢程度看出她对传统柔弱女性形象的认同,对性别差异的认同。她需要得到男人的呵护与重视,她仍依赖于男人去得到所谓的幸福,于是回到房间之后,这位新女性不再满足扮演与男人平等的强者角色,而是渴望回归传统女性的形象,想“把头发留起来,梳到脑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希望现在是春天”,“希望自己能有一只小猫”。但这种愿望遭到了丈夫的否定,他的态度表现了其对新女性回归传统角色的否定。虽然后来旅馆老板派人送回一只大玳瑁猫,但这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粉碎了女主人公扮演新女性“拯救者”的角色企图。海明威正是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寻猫过程中经历的心绪起伏和情感变化,揭示出当时女性的艰难尴尬处境。
  2 女主人公与丈夫
  海明威把小说中的丈夫乔治塑造成了一个20世纪初新兴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形象。他年轻而有知识、有修养,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他欣赏独立、自信的新女性;喜欢妻子那头突破了传统形象的短发,给妻子以充分的信任。当妻子“想下去救那只猫时”, 他说“我去捉”,这说明他对妻子是疼爱的;当妻子仍然坚持下楼去捉猫,他说“别淋湿了”,说明他对妻子是关心体贴的;他让妻子在雨天独自去捉小猫显示了他对妻子行动能力的尊重与信任,相信她完全有能力独自解决捉猫的任务;当妻子没有捉住猫空手而归时,他马上放下了手中的书,问她“猫捉到了吗?”这表示了他给予妻子的及时关注;当妻子坐在床上就开始唠叨她是多想要那只猫时,他“又在看书了”说明他认为妻子的想法不切实际。后来妻子又坐在梳妆镜前说道:“你不认为我把头发留起来是个好主意吗?”他说:“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妻子继续唠叨:“我想把头发拉到后面打一个舒服的结。”他反应了一句“是吗?”这个简短的回答表示了他对妻子回归传统心愿的明确否定。妻子继续喋喋不休:“我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用蜡烛。我还想现在就是春天,我可以在镜子前梳我的头发,我也想要猫和新衣服。”说到这时,他忍无可忍了,说了一句“住口,找点东西来看吧”。可以看出他不希望妻子回到慵懒、空虚、幻想依赖男人去获得物质享受生活的状态,他希望妻子独立、自强、“读点书”来充实自我,避免因空虚与无聊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妻子继续说:“不管怎么样,我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留长发或有其它的乐趣,那么我总可以有只猫吧。”她哀求丈夫给自己一些关爱。可是丈夫仍然“在读自己的书”。这说明丈夫虽然是新女性的支持者,但他忽略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情感需求,以至于本身也忽略了自身性别差异的妻子倍感受到冷落,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以获得一种平衡。丈夫的反对令她陷入苦闷与彷徨。
  3 女主人公与旅馆老板
  意大利旅馆老板是一个传统男性性别建制的传承者和维护者。店老板的年纪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显示出他对男权传统的笃信和执著。他还通过他掌控的另一个女性——女侍,实现了对女主人公的控制。然而,女主人公对店老板的倾心,又为我们揭示了女人的真实心理诉求:在她“寻猫”时,店老板派出了侍女帮她打伞;当她回到旅店时,这个老板让她觉得自己极其了不起,这种了不起来源于自己被店老板尊重和关怀,这让妻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让她有了一种被人重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她与丈夫相处时感受不到的。于是她向往贵族阶层女性享受型的生活方式,想找个百般呵护她的男人做依靠,她宁愿做个小女人享受男人的恭维和宠爱。
  4 女主人公与旅馆女侍
  小说中的意大利女侍象征着传统女性群体。她不理解受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影响的美国女性的所作所为,也不能感受到新女性在争取解放时所受到的排斥、压抑和苦闷。所以,女侍对女主人公的“寻猫”行为先是感到好笑,后是完全不解。她忠实地履行着男性上级指派给她的任务,不折不扣地服从男性店老板的指挥。
  四 结语
  《雨中的猫》寥寥千字,然意蕴深厚,全方位解读着实不易。本文仅从时代背景、场景设计和人物关系塑造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较清晰地展示了场景设计及角色关系塑造等与美国新女性的孤独惆怅、苦闷失落和彷徨困惑这一主题的深层次关联性,从分析角度和切入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同时,也期望能对以后的海明威小说研究者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周莉萍:《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初探》,Journal of China Women’s College,2003年第6期。
  [2] 苗木兰:《海明威其人、作品及其写作风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Malcolm Bradbury,and David Palmer.The American Novel and the Nineteen Twenties [M].London:1971.
  [4] 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曾华人,女,1968—,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牛洁珍,女,1967—,河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迟秀湘,女,1971—,辽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贝娄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尤金·汉德森因不满足富裕而无聊的生活而离家去非洲寻找精神归宿。在经历了火烧丛林、炸坍水库和担任瓦利利族的雨王等一系列的疯狂举动之后,汉德森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是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品在显示贝娄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又用细腻、夸张而传神的语言描写了汉德森这个“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体现了贝娄不同凡响的语言功力。  关
期刊
摘要 《黛西之歌》作为辛西娅·沃格的第一部获奖作品,其成功离不开作者精湛的叙述手法及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诗性品质的追求与独特表达。本文拟围绕以主人公黛西为中心的两组叙述人物方阵,探讨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塑造,揭示儿童文学的独特诗性指向。  关键词:《黛西之歌》 叙事人物方阵 儿童文学诗性指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辛
期刊
摘要 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长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成长小说中“螺旋上升的双线型路线”的理论,通过小说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莫雷尔太太、米丽亚姆及克莱拉)的不同感情纠葛,对小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进行解读。  关键词:成长 保罗 莫雷尔太太 米丽亚姆 克莱拉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随着各国文学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新思潮的迈进,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不仅集荒诞和真实于一身,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其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等都是在虚幻和现实的强烈对比中表达出现实世界的最真本质。本文以村上春树的文学定位为基础,分别从其作品中人物的隐喻特点、情节的悲剧性冲突和内容
期刊
摘要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早期作品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写作题材,表达下层人民的日常琐事及其欢愉、痛苦、焦虑、渴望等心理情感;注重对主人公心境的解释,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张扬人物对大自然的热爱,集成“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升华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追求人物丰满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浪漫主义
期刊
摘要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作《安提戈涅》中的文学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希腊人的典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安》剧向读者展示的是剧中女主人公深藏在“叛逆”之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安提戈涅的独特性表现在她基于女性认识的情感选择和张扬,即一种对人类至真至纯道德的追求。这种追求消解了父权制中对女性的制约,动摇了男权统治,她的执拗行为和赴死之路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人不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平家物语》中儒教用语“仁义礼智信忠孝”的统计和用例分析,考察儒教思想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儒教思想除“行为规范”外,还被运用于平重盛这一忠于皇室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以隐喻“体制批判”的意蕴。同时,作品并未使用儒教用语来塑造武士形象、表达武士精神。  关键词:《平家物语》 儒教用语 行为规范 体制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儒教思想自奈良时代
期刊
摘要 东野圭吾在《分身》中塑造了多位性格特征鲜明的女性角色,其中小林志保和下条小姐更是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性。小林志保追求自己的理想,认为怀孕与育儿妨碍了女性社会地位平等,然而天生的母性让她为了女儿放弃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梦想;下条小姐的语言中充斥着女性主义,她认为新女性必须追求自己的事业、必须有自己的理想,但同时她也肯定了母性的存在。东野圭吾在《分身》中描述的这一女性主义与母性并存的观念
期刊
摘要 《哀失明》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十四行诗的经典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刚刚失明时对未来的彷徨和痛苦的内心感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的冲突和矛盾,表明诗人希望从黑暗冲出光明的决心。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诗歌的欣赏功能来发现诗歌里蕴含的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义美,以此揭示其“喻世”功能。  关键词:《哀失明》 弥尔顿 功能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现实主义作品《马丁·伊登》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死亡原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采用“美国梦”幻灭来解读马丁的死因:由于爱情和创作理想破灭使他逐渐看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导致其梦想的幻灭。  关键词: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 美国梦 空虚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现实主义始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