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和语用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新仁教授将具体的、语境化的身份定义为语用身份。本文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话语,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构建的不同的语用身份,以及教师采用不同的语用资源构建动态的、多元的身份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身份构建;语用策略;教师课堂话语
  【作者简介】梁乐乐(1988.0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的学者关注身份,研究其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基于建构主义展开身份话语研究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教师身份的研究也是其中之一。国外部分学者考察静态教师身份的构建,Richard(2006)从身份和课堂话语的角度,阐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Juzwik.J 和D.Ives(2010)从“小故事”(small story)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教师身份。就国内而言,陈育新(2004)研究了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陈新仁(2015)分析了中国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语用身份构建。结合教师的课堂话语和语用身份的动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陈新仁教授提出的语用身份、课堂话语以及索绪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构建和教师的话语构建策略。
  二、理论背景
  1.语用身份。Gleason(1983)指明身份这一术语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的,在心理分析学家Erik Erikson 的推动下获得了学界的认可。对身份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身份是心灵内部的,是固定不变的;身份是习得的,是有意识地挑选的。学界目前大多认可身份通过话语建构,是动态的、可变的。
  陈新仁(2014)将语用身份定义为语境中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对方及他者身份,强调通过话语建构的身份可看作一种语用资源,帮助交际者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语用身份是交际者某个“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是其社会身份语境化、语用化的产物。语用身份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和协商性的特征,即语用身份在交际过程中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陈新仁,2013:27) 。
  2.身份的话语建构。身份是话语主体或参与者拥有的或互认的。身份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得以构建。特别是在课堂话语中,教师身份极大地影响着课堂话语的过程和建构。Tracy(2002)提出了与身份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人称指示语、言语行为等话语的组成要素,以及如立场、叙述方式等复杂的话语实践。Searl(1979:1-29) 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阐述类、指 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陈新仁(201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和完善,提出11种身份构建的话语实践类型,即: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称谓语、语法选择、词汇选择、语音特征和副语言特征。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构建及语用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语境的变化以及交际目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身份。就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倾向于构建两类身份:默认的教师身份和偏离身份。默认教师身份包括:权威型教师、博学型教师、客观型评价者;偏离身份包括:亲和型的朋友身份或同伴身份。
  1.默认的教师身份及语用策略。就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基于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语言、社会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语境中,教师需要构建博学型的教师身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需突出自己在此领域较高的权势地位,表现出对自己话语内容合理性的高度自信,从而建构权威型的教师身份;教学实践的特殊性还决定了教师不仅只是对知识的传递、文化的移入,还要求教师在学生输出语言后,对其进行评价,这时教师构建的是评价者的语用身份。
  场景1 :从希腊神话,到古罗马史诗全面讲解特洛伊战争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作者心境的理解。
  在此场景中,教师通过告知、描述、引用、总结等阐述类的言语行为,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构建一个知识面丰富的博学性的教师身份。另外,教师引用出自专家、学者或专著典籍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增强教师话语的权威性。在此话轮中,教师是话语的主导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强势和权威。
  场景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话题“Whether e-book could completely replace printed version?”的见解,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观点时使用了情态动词“may”和模糊限制语“somewhat”语用策略。通过对情态动词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师对学生和情景生成的态度,师生间此时的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等。“may”的使用缓和了教师的强势的权威语气,模糊限制语“somewhat”的使用避免了伤害学生的面子。教师构建的评价者身份,通过对词汇的选择,不仅维护了学生的面子,也达到对学生话语进行修复(repair)的作用。“may”
  2.偏離身份及语用策略。师生间的社会距离、权势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课堂话语所涉及的话题。Weisman(2001)指出“内在的自我”对于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以及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依照不同的语境、交际目的和教学目标,构建默认教师身份以外的语用身份,这时教师身份偏离了社会所认定的默认身份,称之为偏离身份。在大学英语的课堂语境中,教师所构建的偏离身份主要表现为:同伴身份、朋友身份。例如教师分享自己孩子咿呀学语的过程,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学习时的输入,多听多读方能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教师通过涉猎个人兴趣、情感、经历等私人话题内容的阐述,可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构建亲和型的同伴身份或朋友身份。   场景1:教师播放完歌曲“Butterfly Love”,分享成长过程中自己与父亲的感情。
  此场景中,教师对话题内容的选择,是其采用的一种话语实践类型,此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内容,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双方的情感趋同(冉永平2007:334),构建亲和型的朋友身份。
  场景2:请学生用英文分享自己的暑期经历“May I invite you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during summer holiday, if you like?”
  此场景中,教师使用包含修饰语的复杂言语行为,“May I invite...”“If you like...”增加了教师话语的间接性,缓解了教师言语行为的强加意味,缩小了师生间的权势差距,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可以改善师生的关系,更好实现教师的身份认同。
  场景3:课堂活动完结后,对获胜一组的表扬“So, now ,we, together, give them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
  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受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利关系和亲疏程度的限制(Brown
其他文献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分层教学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英语学科是学生在所有课程中非常容易拉开分差的一门科目,也是比较适合使用分层教学法的科目,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总结出了几条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分层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学习群模式  【作者简介】蒋丽华,溧阳市燕湖小学。  一、按学生学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大众对于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愈益增加,寻求更为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势所趋,涉及各个领域的工作坊应运而生。同时,较长时期内有关中医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繁密,市场对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使得强调交际与自主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得以发展。本文通过浅谈翻译工作坊的发展历程,借以了解中医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进程。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中医翻译;发展脉络;教学探
【摘要】本文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情感障碍,并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情感过滤;障碍;高职英语;启示  【作者简介】木莉娜,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
【摘要】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然而,由于小学生刚学习此门学科,因此,倘若教师未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调动起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其中,基于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就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逐渐成为高中英语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将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当作教学的主要目的。英语作为我国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都提高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难度,想要实现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下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准确的理解英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能使学生置身在逼真的语言情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活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索莉娜,女,陕西宝鸡高新小学,本科。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语言,其地位与影响意义可想可知,拥有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不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英语也作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础能力,熟练的掌握英语知识与运用能力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着学生为未来走向,英语科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其英语阅读综合考量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掌握力,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与效果,势必会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效
【摘要】本文从营造融洽课堂、教师课堂施教两大方面、五个角度提出打造快乐课堂,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理念。以希提高英语教育水平,让英语真正成为一门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  【关键词】初中英语;快乐课堂;享受学习  【作者简介】黄飞雪,贺州市八步区实验初级中学。  孔子曰“知之都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快乐课堂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追崇的目标。初中是学习英
【摘要】神话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是人们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神话故事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在自然进程和历史发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蓝本和参考,并且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展现自身的艺术价值以及独特魅力。神话故事能够展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文化历史传统,并且构建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沿革和背景,呈现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取向,进而展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核心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对其加强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的教学现状,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究教学改革策略,明确学生文化意識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曹燕,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六中学。  引言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