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机遇、挑战与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r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26日,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成立暨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过勇,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以及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部分大中小幼研究基地校德育负责人、校内相关院系师生参加了中心成立仪式及学术会议。
  此次学术研讨会邀请青少年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交流对话,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最近几年,我国立德树人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将德育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与会专家认为,2017年以来,我国有四次关键政策节点,为立德树人实效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了新动能。
  2017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任务、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出了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命题,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來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对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内涵给予了更深刻的诠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
  这四个关键节点,使我国德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给我国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引领。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谢维和教授从德育价值根本性探寻的视角,提出了德福合一的问题。他认为,德育的研究和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研究学校德育跟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之间如何协调,又要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规范如何与时俱进,其中最难的问题就是德福合一的问题,即个人美德和物质幸福能否统一的问题。这是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乃至德育历史中最难的问题,也是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去研究的。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育人工作实效性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德育的对冲性困境日益突出。他认为,我国教育中的很多乱象,本质上是对冲性困境所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冲。目前,我国教育中工具的合理性与价值的合理性之间的对冲非常明显,功利化过载情况之下,这两种合理性的对冲显得很不合理。二是中西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对冲。在网络化时代,世界文化具有交织融合性,但矛盾性与对冲性更加突出,对德育有效性的挑战是空前的。三是成人教育者与未成年人及大学生之间的发展期待上具有明显对冲性。目前,教育中的灌输现象还比较严重,师生之间的发展期待日益具有多重性。四是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冲。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局限性、矛盾性和功利性,集中体现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博弈、交织上,因此,学校教育显得日益脆弱。
  除了德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挑战,在德育实践层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提出,如何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这是困扰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要考虑学段特点和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要求,在不同学段,任务、要求、方式都要有所区别。此外,构建中小学由低到高、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不同学段的目标是什么,学段之间怎样衔接,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重大实践问题。
  专家指出,以上问题都给新时代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首都实践”


  1.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新时代首都德育要实现大中小幼衔接、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机制体制等方面锐意创新。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聚焦新时代学校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德育组织化创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积极探索,具有前瞻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首善德育”的鲜明特征。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表示,研究会将聚焦纵向衔接,强化横向协同,创新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研究。建立联合发布课题的机制,建立接地气的德育研究机制,建立实践研究成果的推介机制,着力通过研究机制的建立助力解决大中小幼德育割裂问题和碎片化问题,为推动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支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德育研究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合发布德育研究课题机制、跨省市德育研究交流机制、定期共享德育研究成果机制,以新机制推动德育一体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校德育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关国珍会长希望清华大学作为57所基地校之一,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共同开展持续而有深度的合作,聚焦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机制的研究,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骨干力量,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的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2.深化学校实践,鼓励特色发展
  北京市很多中小学围绕青少年德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次会议主要聚焦清华大学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呈现清华大学、清华附中和清华附小的实践经验。
  一是成立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德育研究积累和德育实践基础。有开展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各层次、各维度的德育研究环境,为研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衔接,家庭、学生、政府协同的德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将整合学校德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專家学者资源,在充分剖析清华大学所在社区德育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对于德育的相关作用影响因素,提出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德育体系构建路径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切实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实践、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挖掘已有经验,探索德育工作新格局。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清华附小挖掘已有的德育经验,在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时,将围绕大中小不同学段德育工作如何衔接等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清华大学学生部部长白本锋介绍了清华大学在“三全育人”方面的工作,特别是“7C”育人特色,并提出了今后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思考。清华大学具有大中小幼一个完备的体系,在大学附中、附小、幼儿园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所以在纵向上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在横向上,清华大学依托七类育人环境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三全育人”效果。这七类育人环境是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育人实践总结出来的,包括课堂(classroom)、校园(campus)、社会或者国内(country)、国外(cross culture)、网络(cyberspace)、成长社区(community)和家庭(clan)。这七类育人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都是“C”,称为“7C”。
  他表示,清华大学在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今后,将充分发挥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校的重要作用,以清华大学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为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从纵横两个纬度研究、提炼一体化德育的规律,总结并推广经验做法。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基于清华大学大中小幼工作的基础和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凝练大中小各学段德育工作的目标、要素、方法和途径等。探索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有效衔接的机制和方法,针对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类似大中小幼德育工作指南的蓝本,为兄弟学校提供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二是以此为契机,建设一支专业的一体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队伍,主要依托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的力量,聘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研究人员,加强对一体化德育工作的学理研究。三是积极申报北京市和德育研究会的研究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有推广意义的研究成果。四是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新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德育一体化实践作出贡献。
  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清华附中和清华附小都传承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做了主题为“厚德自强,做博雅君子”的发言。他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仅靠宣讲规章制度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思想道德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德,只能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因此,清华附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班级自治星级评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展“水木行动”,在维持校园秩序、帮厨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爱校园、爱社区的情感;组织“微公益,梦起航”班级公益活动,通过阳光助学项目、圆明园志愿讲解、“让爱不罕见”PKU儿童关爱项目、“以爱为眸”关注盲童项目、校服拯救项目、支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熏染,也需要在系统规划的课程中实现。清华附小本着价值性、周期性、挑战性和融合性的原则,构建了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成志”教育体系。纵向上,分为“启程、知行、修远”学段三进阶课程;横向上,构建“1 X课程”;横纵整合,开展年度主题课程群和月度主题实践活动。强调价值观元素,从若干“成志”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放慢教育的节奏,优化教育的过程,提高教育的品质。同时,为儿童提供协同育人的资源保障——多角度环境美育,为学生打造天然的博物馆,每个班级围绕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找到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家校社合作并育,主动与大学和社区进行联动,拓展资源;强化资源保障,为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本次会议主题明确,聚焦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呈现了首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实践者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对推进首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编辑 _ 汤灏
其他文献
现象: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教育部近期要求:“清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创设清静的教书育人环境。”  评析:当前,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很大的负担,确实应该给教师减负。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减负。  首先,减负是方向,但不能什么负担都减。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除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还有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管理班级、家校沟通、参加
五一小学自2009年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开始,始终在实施“幸福素养教育”的道路上努力探索,不懈研究。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传承和厚重文化积淀的学校,五一小学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为孩子们幸福成长奠基的思想一脉相承始终没变,“朴素、沉静、创新、本真”的教育文化底色始终没变。“幸福素养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恰恰是对这一教育思想的再凝练与再提升,是对学校教育文化内涵与小学教育本质规律的一种深
相较于小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在十几年的成长中有更多的收获,已经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形成了稚嫩却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下,中学的毕业教育主要以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的方式呈现,这些仪式背后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给学生展示自己十几年积累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带着感恩和
金顶街二小在石景山区原本不属于一流学校,教学条件简陋,骨干教师匮乏。成为九中集团成员校以来,我们逐渐确立了依托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即“借助集团资源,立足自身基础,谋求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在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集团化背景下的有益实践。  集团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集团以“固本鼎新,和合共生”为核心价值观。学校吸纳集团文化的精髓,依托集团文化建设专项课题,量身打造了“金色童年教育”
作为一所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丰台二中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高中本部、初中部、附属实验小学的教育集团,也是丰台镇教育集群的龙头校。全校73个班,近3000名学生,300多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11人,市、区骨干教师近50人。  1962年9月1日,年轻的刘光校长带领二十几位比她还年轻的老师,在丰草河畔建立北京十二中分校。当时,学校以日伪时期留下的一排平房作为校舍。为了把学校办好,师生凭着不服输的拼劲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设计了以“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为主题的24场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组成24个学习共同体,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本期,我们选取“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工作坊、“基于《教师培训标准》的整本书阅读
管莊学区的发展定位是:以提高学校内涵品质为核心,以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为根本,促进各校优质、均衡、协同发展,为地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1.有序落实四项改革  两年来,按照朝阳区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的总体构想,管庄学区有序落实了四项工作。  构建“共商共治”的学区运行机制。“共商共治”即“非行政,重综合”,由属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和教委牵头领导,各校校长、书记、督导片组组长为成员组
不忘本来,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东城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探索  近几年,东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重大飞跃。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部署,明确了东城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界融通,教育供给侧的深刻变革,让优质品牌学校发挥“种子”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全覆盖,在机制建设上统筹破冰,全面提升了均衡服务力、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競争力,形成了七个“新”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在教授《去年的树》一课时,根据学校“尊重·合作”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抓住空白点练说写,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尊重·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上多说、多写。  与文本对话,在读说结合中训练对话的写作形式。读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要提高写作能力,课中探究时
为每一个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不仅让他们能获得知识的力量、技能的发展,还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是东城教育人共同的愿望。  为此,东城区教育系统于2016年10月22日启动了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这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就青少年健康问题强调的“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