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把一个小孩放在一间房里读书,如果你走过他的房间,听到好像在讲话,这样的读书才是最好的。”于是,他得出一条结论:小孩读书就像是说话,不过说的是书面语言。
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读书就像说话”的教学境界,于是,孩子们能把书读得不拖腔拉调了,不平铺直叙了,有高有低了,抑扬顿挫了,但我始终觉得他们发出的声音就是我手中的橡皮泥,是我用不同的模子做出来的,难免有些矫揉造作,甚至缺乏情趣。
“说话得吸引人,才会有人愿意听,一个成天都唧唧喳喳却又毫无情趣的说话者所讲的话,恐怕大家是不愿意听的。”“什么人,什么场合,什么心情,怎样组织语言,是一个会说话者深谙的道理。”语言大师如是说。细究起来,说话里面大有学问,那朗读自然也是如此吧!
在进一步的尝试中,我发现一味的技巧性的点拨,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有触及灵魂的,走进文字深处的点拨和指导才是引领学生朗读的最佳方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四季》(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三段)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鞠着躬”这个词大有学问,做足了它的文章,孩子们自然能把这句话读得像在说话一样。在教学中,我以这样的几个问题引领孩子:“什么是鞠躬?”“一般在什么时候鞠躬?”“谷穗在向谁鞠躬,他想说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孩子们明白了鞠躬的含义、鞠躬的用处,豁然开朗,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想法:
生:谷穗感谢农民伯伯把他们养大,正在向农民伯伯鞠躬哩!
生:谷穗想感谢大地给了他那么多养料,让他长得那么好!
生:他在感谢太阳给了他温暖的阳光,让他茁壮成长。
生:他在感谢农民伯伯为他施肥锄草。
……
这时候的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触摸到了语言的深度,读出的文字自然是有温度的。孩子们读得是那么谦恭,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二:《四季》(第四段)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前三个自然段都是“是”,这里却是“就是”,雪人的顽皮、勇敢尽显其中。怎样读出雪人的顽皮,战胜冬天的勇敢,让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横生?我想还是得让孩子走进文字的背后。我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1.看看插图,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雪人很顽皮?
2.“顽皮”是什么意思?让咱们也学着雪人顽皮的样子读读这几句诗。(教师指导朗读)许多老师以为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我觉得还不到位。
3.尽管雪人那么顽皮,但小朋友是不是觉得他也很可爱,还有点喜欢他?
4.能说说喜欢他哪儿吗?看我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表现:
生:他很自信!
生:我觉得他很勇敢!雪下得那么大,他不怕冷,还挺着个大肚子!
生:这么冷的天,别人都缩头缩脑,他还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我喜欢他。
……
师:面对困难,雪娃娃昂首挺立,笑得多么开心自信呐,难怪小朋友们都喜欢他呢!让我们一起把这个顽皮而又勇敢的雪娃娃读出来吧!
这样的对话打开了一扇通向作者心灵、文本语言的大门。一个活脱脱勇敢、自信、可爱的雪人就这样从孩子们的嘴中“说”出。
低年级的趣味朗读需要语言文字这棵大树的支撑,高年级的朗读也同样如此。
案例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我是这样处理的: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
师:现在就请你轻声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正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够帮助她,可中国巡警不但没帮助她,反而骂了她一顿。
师:把你看到的给大家读读好吗?先读第一句。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现在,你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气愤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生答“看到了”)把你看到的读一读。(生再读)
师:亲人被轧死,反而遭到训斥,你们能体会那个妇女此刻的心情吗?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听得出你对这个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师:你也在替这个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生接读“轧死了”),她原指望(生接读“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生接“这个洋人”),谁知(生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生接“把她训斥了一顿”)
……
就这样,教师在不露声色的一点一拨之间完成了感情朗读指导的全部过程,想象画面读、体会心情读、展示读、范读、合作读,学生读出了文字中深藏的情感,完全没有技术性的指导,有的只是从情感中走进去,再从情感中走出来,这也应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道理。
在一次次的努力实践中,我尝到了甜头,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词语有温度,语言知冷暖,触及了语言灵魂的朗读才是最好的朗读。叶老先生所说的“读书像说话一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学生训练、培养,当学生的语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朗读就像说话”的读书境界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編辑 高 琼
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读书就像说话”的教学境界,于是,孩子们能把书读得不拖腔拉调了,不平铺直叙了,有高有低了,抑扬顿挫了,但我始终觉得他们发出的声音就是我手中的橡皮泥,是我用不同的模子做出来的,难免有些矫揉造作,甚至缺乏情趣。
“说话得吸引人,才会有人愿意听,一个成天都唧唧喳喳却又毫无情趣的说话者所讲的话,恐怕大家是不愿意听的。”“什么人,什么场合,什么心情,怎样组织语言,是一个会说话者深谙的道理。”语言大师如是说。细究起来,说话里面大有学问,那朗读自然也是如此吧!
在进一步的尝试中,我发现一味的技巧性的点拨,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有触及灵魂的,走进文字深处的点拨和指导才是引领学生朗读的最佳方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四季》(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三段)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鞠着躬”这个词大有学问,做足了它的文章,孩子们自然能把这句话读得像在说话一样。在教学中,我以这样的几个问题引领孩子:“什么是鞠躬?”“一般在什么时候鞠躬?”“谷穗在向谁鞠躬,他想说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孩子们明白了鞠躬的含义、鞠躬的用处,豁然开朗,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想法:
生:谷穗感谢农民伯伯把他们养大,正在向农民伯伯鞠躬哩!
生:谷穗想感谢大地给了他那么多养料,让他长得那么好!
生:他在感谢太阳给了他温暖的阳光,让他茁壮成长。
生:他在感谢农民伯伯为他施肥锄草。
……
这时候的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触摸到了语言的深度,读出的文字自然是有温度的。孩子们读得是那么谦恭,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二:《四季》(第四段)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前三个自然段都是“是”,这里却是“就是”,雪人的顽皮、勇敢尽显其中。怎样读出雪人的顽皮,战胜冬天的勇敢,让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横生?我想还是得让孩子走进文字的背后。我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1.看看插图,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雪人很顽皮?
2.“顽皮”是什么意思?让咱们也学着雪人顽皮的样子读读这几句诗。(教师指导朗读)许多老师以为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我觉得还不到位。
3.尽管雪人那么顽皮,但小朋友是不是觉得他也很可爱,还有点喜欢他?
4.能说说喜欢他哪儿吗?看我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表现:
生:他很自信!
生:我觉得他很勇敢!雪下得那么大,他不怕冷,还挺着个大肚子!
生:这么冷的天,别人都缩头缩脑,他还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我喜欢他。
……
师:面对困难,雪娃娃昂首挺立,笑得多么开心自信呐,难怪小朋友们都喜欢他呢!让我们一起把这个顽皮而又勇敢的雪娃娃读出来吧!
这样的对话打开了一扇通向作者心灵、文本语言的大门。一个活脱脱勇敢、自信、可爱的雪人就这样从孩子们的嘴中“说”出。
低年级的趣味朗读需要语言文字这棵大树的支撑,高年级的朗读也同样如此。
案例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我是这样处理的: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
师:现在就请你轻声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正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够帮助她,可中国巡警不但没帮助她,反而骂了她一顿。
师:把你看到的给大家读读好吗?先读第一句。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现在,你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气愤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生答“看到了”)把你看到的读一读。(生再读)
师:亲人被轧死,反而遭到训斥,你们能体会那个妇女此刻的心情吗?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听得出你对这个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师:你也在替这个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生接读“轧死了”),她原指望(生接读“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生接“这个洋人”),谁知(生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生接“把她训斥了一顿”)
……
就这样,教师在不露声色的一点一拨之间完成了感情朗读指导的全部过程,想象画面读、体会心情读、展示读、范读、合作读,学生读出了文字中深藏的情感,完全没有技术性的指导,有的只是从情感中走进去,再从情感中走出来,这也应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道理。
在一次次的努力实践中,我尝到了甜头,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词语有温度,语言知冷暖,触及了语言灵魂的朗读才是最好的朗读。叶老先生所说的“读书像说话一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学生训练、培养,当学生的语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朗读就像说话”的读书境界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