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纽约客》杂志封面刊发了一张人工智能社会的图片,引起极大轰动。在中国,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全世界的人们普遍关心一个问题:未来社会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英国权威传媒机构BBC对未来职业可能遭遇智能机器人“被淘汰率”进行了筛选,结论是如果我们的工作性质具有社交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与情商有关的能力,以及具有创新、创意、审美艺术等人类独特能力的特征,被淘汰率就会很低。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试想,新诞生的可能是怎样的职业呢?应当是需要创造力、应变能力、好奇心、自我引导力等特殊能力的职业。
这些能力只靠知识授受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在有创新、有创意的活动中培养,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濡养。提高活动创新能力是时代对班主任的呼唤,活动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班主任的核心能力。
一、确立新理念,理解提高活动创新能力的价值
1.自我反思,打破思维定式
近200年来,东亚教育所沿用的基本是应对工业化生产的普鲁士教育体系,是寻找标准答案的接受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循规蹈矩、易于管理的生产者。
现在的中小学班主任多数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接受的教育。我们是否需要自我反思一下,在工作中有没有不知不觉沿用了以往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那一套?有没有成为自己做学生时最痛恨的那个样子?是不是一不小心“长大后我竟成了你”?试想,如果我们不主动打破思维定式,会不会误人子弟?那个坐在街边向机器人乞讨的人,会不会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
2.更新理念,理解创新活动的功能
“钱学森之问”问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教育的软肋,创造力不足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心病。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章“职责与任务”第十条要求班主任,要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皮亚杰认识论认为,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马克思说:“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所感受到的道理,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学到的只是关于知识的气泡。
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调节气氛,班级活动也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直面困难、分析、商讨、求证、妥协、求助、变通等,学会自我引导、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激发创新创意等的重要载体,是为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要途径。
3.刷新自我,提高活动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呼唤创新的世纪,创新的社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罗伯逊曾经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班主任是具体教育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和学校指令的被动执行者;是教育者,而不仅是管理者;是教师团队的领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为学科教学服务的人。上述角色定位必然要求班主任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班级活动创新能力指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时确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采取新策略、寻求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包括创新精神,更包括创新实践。
二、优化新思维,优选创新活动的内容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制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提升思维品质是班主任活动创新的前提。思维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确定性、创造性和预见性等等。
1.学习远景构想思维,让活动主题化、系列化
远景构想思维又称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制定宏观规划、长远规划,做出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放大自己的格局,关注世界风云,关心国内形势,提高思维的广阔性与逻辑性。班主任有时候需要看一些自己不大感兴趣的文件,如看一看政府工作报告;做一些以往认为是“领导”做的事情,如读一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了解“四个必须”“五项使命”“六个下功夫”与“九个坚持”的内容;需要读一读自己一下子看不懂的文章,如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章。
班主任内心要有大格局,站在国家与时代的大背景下,引领学生从全方位着眼,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历史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与推理。班主任要结合时代与学生发展需求,与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的长远规划、年度规划和学期活动计划。班级活动设计可以以某个主题为研究课题或讨论话题,设计系列化的小课题,开展系统化的研究,既可以避免班级教育活动的随意性与碎片化,也可以让学生持续关注某个主题,做出序列化的探索、系列化的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预见性思维,使活动前瞻化、系統化
预见性思维是指根据对事物变化发展进行先见性推理,进而对新事物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班主任组织学生活动需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班主任需要立足学生长远,了解社会发展趋势,要看到10年、20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课程,安排相应的调研,访谈相关的人士,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职业理想,制定未来的生涯规划。
班主任也要做一些看起来对目前考试、提高成绩可能“无用”的事。当前不少教师和家长把学生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当成了奢侈品。试想,我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纯洁的心灵、积极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情趣有品位的生活?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坚持和学生一起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能否和学生一起观赏电影、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才是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2018年,扬州市教育局周应华局长倡导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并以局发文件来推进,倡导从一至十二年级学生“阅读百本名著、记诵百篇名篇、了解百位名人、欣赏百首名曲百幅名画、观赏百部经典影、视、剧”。作为文件的起草和目录研制的组织者、项目的推进者我和同事们深信,扬州学子如果有这12年的坚守,未来一定会拥有不一般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我们都深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强化发散思维,使活动多元化、灵动化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学生天生是喜欢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的。班主任以一己之力应对几十个学生的思维丛林,是采取一言堂,忽视众生想法,还是鼓励学生奉献智慧?这里考量的是班主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还考量着班主任的教育民主和心胸气度,展现的是教师的雅量与修养。
班主任在与学生讨论活动时,不仅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更要多问“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有更新的做法”“如果换个思路,还可以怎么办”……如果班主任还常常问学生“谁和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并給予真诚鼓励,这个班的学生该有多么幸运!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批判性与深刻性一定会得以发展,班级活动一定会灵动又多元。
三、拓展新思路,打开活动创新的新局面
要研究活动创新,必须先了解创新思维,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始于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也可称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未知领域的规律,获得创新成果的思维形态。创新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创新中发现规律,使认识主体在思维领域中产生质的飞跃。
1.灵活变通,尊重活动主体
主体是一个哲学概念,从认识的意义上说,主要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规定性。只有在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主体。
班主任组织活动,要了解参与者的需求,使其获得主动的态势,这样的活动才更受参与者欢迎,才会“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以开家长会为例,可以了解家长是否希望和孩子一起参与?是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交流还是希望从孩子的同学那里更多地了解信息?学生是否喜欢和家长一起开会,是喜欢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还是可以接触同学的家长?这样我们就可以变通一下方式,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开家长会,所有学生去接待同学的家长,可以让学生带同学家长参观学校,解答他们的问题等等。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会是否一定由班主任主持?可否由家长、学生轮流主持?是否一定以开会的方式组织?可否以联欢会、自助冷餐会等方式进行?
以参与者为主体的活动才是教育活动的生命体现,尊重参与主体,有助于形成参与者的主体性品质,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当然,强调参与者主体性并不是削弱班主任的主导地位。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也不能完全价值中立, 而要在尊重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
2.灵敏捕捉,找到情感表达的按钮
心理学家伊扎德指出:“情绪情感处于人格系统的中心。”教育活动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培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不少班主任组织活动关注到了情感的激发,认为有利于引起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乐于参与活动,只是把情感作为服务于教育的手段,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本身的价值。
朱小蔓教授指出:“在技术大有取代人的形势下,情感教育更是凸显其重要性,因为正是情感使人无法简化为一种智能机器一般仅仅作为功能性的存在。在师生交往中培育优美的情感和指向善的完整人格,是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教育主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知相连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班主任要敏锐地识别、觉察学生的情感的波澜,做出适切的回应,并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口头语、表情语和体态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表达自己的诉求,引领学生拥有积极情感的幸福人生。
3.开发资源,现实生活远高于“人造情境”
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意识到体验的重要性,在组织活动时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这是令人赞赏的。但“人造情景”的作用远不如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体验丰富、认识深刻。
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要充分挖掘人力、物力资源,为学生活动提供支持保障系统。如为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吉林共青团在校园里开设“阳光诚信超市”,采取“无人售货”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超市里自己选择商品,自己向收款箱付钱,自己找零。整个过程无人监督,不设监控,完全靠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诚信超市买到的不仅是所需的文具用品,更重要的是收获了道德自律,实现了自我教育。而超市从进货、盘点、记账,进而将微薄的利润捐助给需要的同学,这些全部由学生志愿者完成,所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岗位,有角色,有体验,有成长。
班主任如果能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去调查访问,发现真实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然后合作去分析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去跟有关部门商讨,听证解决问题,则更会让学生经历全方位的锻炼。2016年,扬州市汶河小学开展了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难”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方案”时提到了把可回收垃圾兑换积分,然后去超市购物的提议。2017年,他们在社区看到了“爱扬州,爱上e”再生资源兑换超市开业了,个个欣喜若狂。这样的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他们更加热心地关注社会公共生活问题,发挥小公民的作用。
对班主任个体而言,活动创新不仅包括创造出前人所未有的新思想或新方法,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的思想或方法。班主任提高活动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自我修炼,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如此方能使活动创新能力源不断、水长流。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核心素养及培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1710210648A)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这些能力只靠知识授受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在有创新、有创意的活动中培养,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濡养。提高活动创新能力是时代对班主任的呼唤,活动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班主任的核心能力。
一、确立新理念,理解提高活动创新能力的价值
1.自我反思,打破思维定式
近200年来,东亚教育所沿用的基本是应对工业化生产的普鲁士教育体系,是寻找标准答案的接受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循规蹈矩、易于管理的生产者。
现在的中小学班主任多数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接受的教育。我们是否需要自我反思一下,在工作中有没有不知不觉沿用了以往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那一套?有没有成为自己做学生时最痛恨的那个样子?是不是一不小心“长大后我竟成了你”?试想,如果我们不主动打破思维定式,会不会误人子弟?那个坐在街边向机器人乞讨的人,会不会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
2.更新理念,理解创新活动的功能
“钱学森之问”问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教育的软肋,创造力不足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心病。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章“职责与任务”第十条要求班主任,要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皮亚杰认识论认为,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马克思说:“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所感受到的道理,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学到的只是关于知识的气泡。
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调节气氛,班级活动也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直面困难、分析、商讨、求证、妥协、求助、变通等,学会自我引导、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激发创新创意等的重要载体,是为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要途径。
3.刷新自我,提高活动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呼唤创新的世纪,创新的社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罗伯逊曾经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班主任是具体教育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和学校指令的被动执行者;是教育者,而不仅是管理者;是教师团队的领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为学科教学服务的人。上述角色定位必然要求班主任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班级活动创新能力指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时确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采取新策略、寻求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包括创新精神,更包括创新实践。
二、优化新思维,优选创新活动的内容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制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提升思维品质是班主任活动创新的前提。思维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确定性、创造性和预见性等等。
1.学习远景构想思维,让活动主题化、系列化
远景构想思维又称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制定宏观规划、长远规划,做出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放大自己的格局,关注世界风云,关心国内形势,提高思维的广阔性与逻辑性。班主任有时候需要看一些自己不大感兴趣的文件,如看一看政府工作报告;做一些以往认为是“领导”做的事情,如读一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了解“四个必须”“五项使命”“六个下功夫”与“九个坚持”的内容;需要读一读自己一下子看不懂的文章,如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章。
班主任内心要有大格局,站在国家与时代的大背景下,引领学生从全方位着眼,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历史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与推理。班主任要结合时代与学生发展需求,与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的长远规划、年度规划和学期活动计划。班级活动设计可以以某个主题为研究课题或讨论话题,设计系列化的小课题,开展系统化的研究,既可以避免班级教育活动的随意性与碎片化,也可以让学生持续关注某个主题,做出序列化的探索、系列化的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预见性思维,使活动前瞻化、系統化
预见性思维是指根据对事物变化发展进行先见性推理,进而对新事物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班主任组织学生活动需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班主任需要立足学生长远,了解社会发展趋势,要看到10年、20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课程,安排相应的调研,访谈相关的人士,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职业理想,制定未来的生涯规划。
班主任也要做一些看起来对目前考试、提高成绩可能“无用”的事。当前不少教师和家长把学生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当成了奢侈品。试想,我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纯洁的心灵、积极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情趣有品位的生活?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坚持和学生一起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能否和学生一起观赏电影、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才是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2018年,扬州市教育局周应华局长倡导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并以局发文件来推进,倡导从一至十二年级学生“阅读百本名著、记诵百篇名篇、了解百位名人、欣赏百首名曲百幅名画、观赏百部经典影、视、剧”。作为文件的起草和目录研制的组织者、项目的推进者我和同事们深信,扬州学子如果有这12年的坚守,未来一定会拥有不一般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我们都深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强化发散思维,使活动多元化、灵动化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学生天生是喜欢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的。班主任以一己之力应对几十个学生的思维丛林,是采取一言堂,忽视众生想法,还是鼓励学生奉献智慧?这里考量的是班主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还考量着班主任的教育民主和心胸气度,展现的是教师的雅量与修养。
班主任在与学生讨论活动时,不仅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更要多问“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有更新的做法”“如果换个思路,还可以怎么办”……如果班主任还常常问学生“谁和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并給予真诚鼓励,这个班的学生该有多么幸运!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批判性与深刻性一定会得以发展,班级活动一定会灵动又多元。
三、拓展新思路,打开活动创新的新局面
要研究活动创新,必须先了解创新思维,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始于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也可称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未知领域的规律,获得创新成果的思维形态。创新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创新中发现规律,使认识主体在思维领域中产生质的飞跃。
1.灵活变通,尊重活动主体
主体是一个哲学概念,从认识的意义上说,主要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规定性。只有在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主体。
班主任组织活动,要了解参与者的需求,使其获得主动的态势,这样的活动才更受参与者欢迎,才会“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以开家长会为例,可以了解家长是否希望和孩子一起参与?是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交流还是希望从孩子的同学那里更多地了解信息?学生是否喜欢和家长一起开会,是喜欢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还是可以接触同学的家长?这样我们就可以变通一下方式,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开家长会,所有学生去接待同学的家长,可以让学生带同学家长参观学校,解答他们的问题等等。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会是否一定由班主任主持?可否由家长、学生轮流主持?是否一定以开会的方式组织?可否以联欢会、自助冷餐会等方式进行?
以参与者为主体的活动才是教育活动的生命体现,尊重参与主体,有助于形成参与者的主体性品质,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当然,强调参与者主体性并不是削弱班主任的主导地位。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也不能完全价值中立, 而要在尊重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
2.灵敏捕捉,找到情感表达的按钮
心理学家伊扎德指出:“情绪情感处于人格系统的中心。”教育活动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培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不少班主任组织活动关注到了情感的激发,认为有利于引起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乐于参与活动,只是把情感作为服务于教育的手段,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本身的价值。
朱小蔓教授指出:“在技术大有取代人的形势下,情感教育更是凸显其重要性,因为正是情感使人无法简化为一种智能机器一般仅仅作为功能性的存在。在师生交往中培育优美的情感和指向善的完整人格,是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教育主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知相连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班主任要敏锐地识别、觉察学生的情感的波澜,做出适切的回应,并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口头语、表情语和体态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表达自己的诉求,引领学生拥有积极情感的幸福人生。
3.开发资源,现实生活远高于“人造情境”
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意识到体验的重要性,在组织活动时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这是令人赞赏的。但“人造情景”的作用远不如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体验丰富、认识深刻。
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要充分挖掘人力、物力资源,为学生活动提供支持保障系统。如为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吉林共青团在校园里开设“阳光诚信超市”,采取“无人售货”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超市里自己选择商品,自己向收款箱付钱,自己找零。整个过程无人监督,不设监控,完全靠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诚信超市买到的不仅是所需的文具用品,更重要的是收获了道德自律,实现了自我教育。而超市从进货、盘点、记账,进而将微薄的利润捐助给需要的同学,这些全部由学生志愿者完成,所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岗位,有角色,有体验,有成长。
班主任如果能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去调查访问,发现真实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然后合作去分析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去跟有关部门商讨,听证解决问题,则更会让学生经历全方位的锻炼。2016年,扬州市汶河小学开展了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难”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方案”时提到了把可回收垃圾兑换积分,然后去超市购物的提议。2017年,他们在社区看到了“爱扬州,爱上e”再生资源兑换超市开业了,个个欣喜若狂。这样的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他们更加热心地关注社会公共生活问题,发挥小公民的作用。
对班主任个体而言,活动创新不仅包括创造出前人所未有的新思想或新方法,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的思想或方法。班主任提高活动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自我修炼,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如此方能使活动创新能力源不断、水长流。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核心素养及培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1710210648A)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