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下学生体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已经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成为了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焦点,也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1.体育新课程与学生体能
  
  体育新课程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相比较,突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单独设立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非体能类的领域。于是有人就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会不会造成学生体能水平的下降?
  其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能”有明确的要求与描述:在课程价值中增进身体健康中提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在课程目标中,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第一个达成的目标就涉及到体能。“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在领域目标身体健康目标中也提到要发展体能,并明确指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并列举了不同水平层次着重发展的体能,比如在水平一: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水平二: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水平三: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水平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水平五: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水平六: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在以上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要求在学习成绩评定的时候,体能必须是组成的内容之一。
  
  2.是不是要回到“课课练”
  
  谈到“课课练”,就落实到操作层面,这也是一线老师更为关注的。因为“课课练”作为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与体能发展密切相关的专有名词,所以有必要对“课课练”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提倡“课课练”是在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了体质中心论以后,当时体育教学的基础就是体质中心论,提出来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所以“课课练”提出是以把学生发展定位在身体发展为主的基础上,同时把两个指标作为衡量体育课的最重要指标,一个就是平均心率,一个是练习密度。在那样的背景下,“课课练”有了很坚实的立足之地,甚至有些课就直接演变成了达标课、体能课,用身体素质练习来代替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形势下,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不是要回到“课课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2008年《体育与科学》第2期刊登了张洪潭老师的《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文中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这是不是提倡我们再次回到“课课练”?
  作为一线老师,我想我们更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着自己冷静的认识。“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只是把对体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生物科学的层面上,虽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学生情感与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以人为本”亦无从谈起。不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不需要借助技术的学习,体育教学将沦为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而在这种操练中学生将会丢失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生物学的改造,进而把学生变成头脑简单、毫无情感、四肢发达的生物人,导致“体育棒子”的现象。
  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应主动表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体育教学不仅要“育身”,而且要“育心”,发展学生体能恐怕不是简单地回到“课课练”那么简单。
  
  3.体能与技能的同步发展
  
  体育新课程设立了五个方面的目标,其中运动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也就是说要达成其他的目标,就必须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来达成。所以说,要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来发展体能,是必须依托运动技能的发展的。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健康是三维的,体能只能是一个方面。如果不依托运动技能的学生,只是把身体素质充斥课堂,那我们又回到过去,把“体质”等于了“健康”,体育课回到了达标课、体锻课,那肯定是错了。
  运动技能的学习自然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能,这本身就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应有之意,比如篮球就是一项发展体能较全面的一项运动,当然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都有相应的功能,但是在发展肌肉力量和体能的一些目标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例如;体操项目对发展个人的平衡能力以及肌肉力量比球类更加适当,田径的跑、跳、投项目相比球类在发展个人的速度、耐力、肌肉力量方面更为恰当。我们不妨在进行球类项目教学的同时,对于发展体能有些不够的地方,老师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体能练习,比如篮球学习中,连续篮板球练习、利用篮球场标志线进行下肢力量和灵敏度练习;足球学习中进行仰卧起坐交换抛球练习,可以发展腰腹力量;在乒乓球学习中可以采用多球练习来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等等。在这里体能的发展除了运动本身之外,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不足,对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和科学设计来达成。这些体能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所以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展体能应该是依托技能的,技能与体能是互为依存、互为弥合的关系,两者同步发展是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古代医书《古今医统》中有这么一句话:“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四诊正是指的望、闻、问、切,即医生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患者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对病情作出判断。很多人以为,只有中医,也只有内科大夫看病,才会望闻问切。但事实上,在面对心理疾病患者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心理科医生,都会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作出诊断。只不过,心理科医生所用的“望—闻—问—
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笔者选择了在校的篮球兴趣班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运用表象训练法对中学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本次教学采用组间比较法设计实验。随机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实验前,对两个组都进行了原地单手肩上投
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高中2003年建立,建校5年,目前学校拥有30个教学班,学生1500余人,专任教师120人,特级教师7人。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理念前沿的校长丁延才带领着一支团结实干、肯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丰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手段,我部组织创编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决定自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实施。  《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是在借鉴第一、二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成功经
一、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通过情境感受“5.12”,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殉难人们的悼念,用行动来引导学生锻炼身体保家卫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练习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游戏等形式来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思考、尝试、发展。   二、教材
2007年12月29日,“同心结”交流表彰大会在北京八十中学举行。东城区、西城区等10个区县获得了突出贡献奖;海淀、门头沟等9个区县获得了优秀组织奖;130所“同心结”学校获得了先
一、教育惩罚的误区    1.“不惩罚”  “不惩罚”多缘于两个原因:一是怕“祸及自身”。学生有恃无恐的无理取闹,家长不辨是非的兴师问罪。学校顾及声誉的“停罚禁罚”让教师们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教师为了个人的利益自然对犯错误的学生“敬而远之”,不愿管,也不敢管。二是教师不负责任。教师带班都会遇上不服管教,让自己头疼的学生。私下和一些教师交流管理经验,教师们有这样一种心态:哄着,捧着,别在我手上出事凑合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课取材于现实背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基本防震、救护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做到连续完成多项练习;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掌握简单搬运伤员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关注时事,关
1 田赛项目的训练  1.1跳跃项目  2008年,我校有两位背越式跳高的运动员,由于练习时间不长,动作掌握不牢固,成绩发挥不稳定,特别是一位男运动员,状态好的时候1.46m能轻松过杆,但平时只有1.35m的成绩。镇纪录是1.50m,我们的目标当然是打破纪录,所以我对这名队员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他本人的心理特点分析,他是属于比赛型的运动员,参观的人越多他就越兴奋,跳得就会更高。针对这一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