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166-01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说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将对话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我并不急于将学习的目标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与文本直接接触,不将教师的意趣强加给学生。这样就给了学生阅读的自由,学生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阅读乐趣。在自由阅读结束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的体验。这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的阅读所得:有内容归结、主题概括、写法理解、质疑等等。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理念倡导要求的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学行为。
二、帮助学生找出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教是为了不教。”给学生主动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引导,而是有针对的帮助学生由外而内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实现对话的第二个层面。
如《有月亮的晚上》的教学,在完成了第一环节的对话后,可抓住文章的结尾处“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为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体验“美在哪些地方”。经过初读之后学生都会感受到本文景色的优美,但这种美不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只有经过这一环节的引导,学生才会进一步体会到:本文的根本在于通过景美来写人美,写人的歌美,师生情美,师生的心美。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则可以以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为切入点,仔细体会文章中写花的用意。经过提示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无论是写一瀑花,一树花还是一穗花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总的说来,在学生的初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恰如其分的进行引导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领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例子的使用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内化过程。教师的讲解永远不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要想学生有体验就必须使学生自己实现与文本更充分的对话。这时候诵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通过诵读便于语言本身的记忆,能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语言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文中的优美句段,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朗读去背诵,来进一步体验文本,感受文本,享受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学生自己的联系和想象,产生创作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诉诸文本,实现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仍以《有月亮的晚上》为例:学生在通过与文本对话的活动后,各自找出了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背诵,并能说出自己喜欢他们的理由。有学生找到了“有时候有的学生偶然抬头向前看,师生目光相遇都相视一笑。有时,有的学生会歪着头,拿起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擦完了,有时抬头朝老师望一眼,娇态可掬。”这样的例子,点出了其中细节传神的特点,之后便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与老师交往的一个细节:“天的寒冷淹没了整个世界,大地被白色覆盖。寂静的路上只有大雪无情地飘着。忽然道路上蹦出几个孩子打破了原有的寂静,万物顿时被吵醒,整个世界沸腾起来,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我们正迎着风雪走在上学的路上。不一会儿,我们隐约看见了学校,走进校园,就看见楼上教室门口有个人在张望。再走近一看,啊,是我们的班主任,因为我们在路上贪玩,所以来得有些迟,不过只是迟一点儿,他就急成这个样子。看着老师焦急的面庞,我们几个天下都低下了头,而他却笑了。”尽管文字稚嫩,但这种体验却是任何人不可能代替的。
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练习,学生一定能顺利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并能超越文本,从而实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正确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说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将对话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我并不急于将学习的目标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与文本直接接触,不将教师的意趣强加给学生。这样就给了学生阅读的自由,学生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阅读乐趣。在自由阅读结束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的体验。这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的阅读所得:有内容归结、主题概括、写法理解、质疑等等。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理念倡导要求的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学行为。
二、帮助学生找出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教是为了不教。”给学生主动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引导,而是有针对的帮助学生由外而内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实现对话的第二个层面。
如《有月亮的晚上》的教学,在完成了第一环节的对话后,可抓住文章的结尾处“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为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体验“美在哪些地方”。经过初读之后学生都会感受到本文景色的优美,但这种美不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只有经过这一环节的引导,学生才会进一步体会到:本文的根本在于通过景美来写人美,写人的歌美,师生情美,师生的心美。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则可以以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为切入点,仔细体会文章中写花的用意。经过提示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无论是写一瀑花,一树花还是一穗花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总的说来,在学生的初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恰如其分的进行引导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领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例子的使用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内化过程。教师的讲解永远不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要想学生有体验就必须使学生自己实现与文本更充分的对话。这时候诵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通过诵读便于语言本身的记忆,能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语言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文中的优美句段,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朗读去背诵,来进一步体验文本,感受文本,享受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学生自己的联系和想象,产生创作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诉诸文本,实现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仍以《有月亮的晚上》为例:学生在通过与文本对话的活动后,各自找出了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背诵,并能说出自己喜欢他们的理由。有学生找到了“有时候有的学生偶然抬头向前看,师生目光相遇都相视一笑。有时,有的学生会歪着头,拿起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擦完了,有时抬头朝老师望一眼,娇态可掬。”这样的例子,点出了其中细节传神的特点,之后便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与老师交往的一个细节:“天的寒冷淹没了整个世界,大地被白色覆盖。寂静的路上只有大雪无情地飘着。忽然道路上蹦出几个孩子打破了原有的寂静,万物顿时被吵醒,整个世界沸腾起来,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我们正迎着风雪走在上学的路上。不一会儿,我们隐约看见了学校,走进校园,就看见楼上教室门口有个人在张望。再走近一看,啊,是我们的班主任,因为我们在路上贪玩,所以来得有些迟,不过只是迟一点儿,他就急成这个样子。看着老师焦急的面庞,我们几个天下都低下了头,而他却笑了。”尽管文字稚嫩,但这种体验却是任何人不可能代替的。
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练习,学生一定能顺利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并能超越文本,从而实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正确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