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文化成为各国的首席形象大使
21世纪是娱乐和游戏成为世界主流文化趋势的时代,影视文化毫无疑问地站在了潮头。借助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网络人口的突飞猛进,世界已经越来越小,信息化时代使得世界经济和文化都处在一体化架构中。
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和好莱坞小金人的颁奖等全球影视盛事,全世界同时直播接收,成为地球村的娱乐节目;美国的大片首映,也可以在世界各国同时展开。影视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首席形象大使,已经在全球赢得了良好的反响,并且将继续在国际文化和娱乐的舞台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影视文化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动力是经济利益,而文化娱乐需求是获得动力的真正原因,这种精神性的需求在世界各国都有显性和隐性的两种形式。所谓显性需求就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娱乐需求,通过影视文化带来的文化信息,达到娱乐的目的。而隐性需求是在娱乐之下的生命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是生命的本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类的尊严、社会的地位、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理想等等。走向全球化的影视文化至少有着这两种功能。
显性需求的直接效应是经济性的,因为娱乐的作用,在市场交易获得成功的同时,就获得了利益,用文化来实现经济利益是影视文化得以流行的基础。影视文化世界一体化正是由于插上了经济的翅膀,才得以在世界各国飞翔。
影视文化的隐性需求是在显性需求创造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创造精神利益。这种精神利益是由创造者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的影视文化都既带着本国的经济利益也带着本国的精神利益来登陆世界各国,既掠取了经济财富也推广了自己的精神产品,以期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来获得未来经济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利益。
全球精神形象的塑造
翻开世界影视文化发展的历史,美国的影视文化是这个世界最具霸主地位的,好莱坞大片几乎在世界各国通行无阻。至少在美国影视文化产品没有走向全球之前,影视文化产品数量曾经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和前苏联都没有能够使全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无疑,只有实现了影视产品的全球化,才能创造出全球精神形象。全球精神形象也只有在全球影视文化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下才得以成立。
试举几例:
出产于1957年的美国电影《巴顿将军》(PATTON),被电影界誉为好莱坞的最佳宣传片,影片一开场,画面是一面美国星条旗,军鼓响起,一身戎装的巴顿,步上国旗前的讲台。电影镜头以略略仰拍的方法,记录了长达6分钟的巴顿演说,台词多取自巴顿那篇著名的《美国军人最伟大》。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的英雄”,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暴戾的军神”——乔治·巴顿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赞扬美国尚武精神的影片,似乎最自然不过。据说该片是尼克松最喜欢的影片。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2001年耗资9500万美元的作品《黑鹰计划》(BlackHawkDown)叙说了1993年10月3日,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虽然有部分美军是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为完成人道主义使命而进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骑兵部队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干涉政策。一场干预别国事务的军事行动,变成了美国军人在战争中领悟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和战争残酷的刺激游戏。
即使是敌对国、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国家,也难以抵挡好莱坞大片的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美国影视文化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利益下的精神利益的实现。美国影视文化几乎是实现这种双重利益的楷模。被美国推翻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也喜欢美国大片《勇敢的心》、《沉默的羔羊》、《赌城风云》和《赤胆豪情》等,而萨达姆的儿子乌代生前最爱的也是美国电影:《角斗士》、《阻止》、《木乃伊》和《鬼娃新娘》。
美国影视文化不仅塑造了代表美国精神和美国梦想的各种全球形象,同时美国影视作品也塑造和表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形象,但是这些精神形象或多或少都带有了美国精神的标签。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克莱默夫妇》、《雨人》、《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超人》、《星球大战》,还是最近几年的《泰坦尼克号》、《狮子王》、《辛德勒的名单》等,无不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推广了美国文化。不能不说,肩负推销美国式民主和人权社会价值重任而特有的美国影视,已经成为美国最有手腕的征服世界的武器。
不仅在欧美国家,利用影视产品作为自己本国的文化大使,推销本国的文化、政治、社会生活和生命理念,在亚洲国家,处在文化发展前沿的韩国和日本,也同样是以影视的方式向亚洲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实现自己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利益。
最近几年,韩国电视连续剧如同潮水般地涌向中国,尤其是在电视剧上,除了时下热播的《大长今》,以及被我国各地电视台一播再播的《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连续剧,还有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都是在中国影视市场上大卖的影视文化产品。据统计目前央视第8套节目电视剧场57%播放的是韩国电视剧,俨然办成丁半个韩国电视剧的专业频道。由于韩国电视剧的成功,也造就了一大批韩国明星,将韩国人的生命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等文化概念,都打包倾泻中国。在10年以前,中国人还几乎不知道这个离中国最近的国家之一的分裂国家的任何情况,知道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国家朝鲜的人要比知道韩国的人占居了绝对数。如今,短短几年,韩国人的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韩国影视文化大举进人中国市场是相当成功的,“韩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为大多数中国人熟悉,并被中国青年人效仿。韩国电视剧真是赚足了中国人的钱也赚足了自己的面子。
另一个邻国日本,从上个世纪的电影《追捕》、电视剧《排球女将》、《阿信》、《血疑》等,无不给中国的社会伦理文化带来新的角度和思考。日本最新的卡通和动漫,也是21世纪以来影视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青少年人中也获得了超热拥笃。
中国影视文化的生长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视文化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电影从封闭中走出,已经在以张艺谋等著名导演为首的影视人身上获得了突破,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几乎都能看到中国影视人的身影,中国电影《红高粱》、《黄土地》、《一个也不能少》、《霸王别姬》、《卧虎藏龙》、《英雄》等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一定的票房和口碑,但是这些成绩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 大国显然不够相称。
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影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特征。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影视文化是以实现精神价值为主,而市场价值为辅的。8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才使得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有了市场的平台,必须让市场来选择影视文化的成败。大概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平衡,因此,中国影视文化在摆脱了计划时代的束缚之后,由于缺少市场的考验而显得有点先天不足,影视产品在很多时候都面临着经济的瓶颈,受到经济投入的制约,因此,票房市场成为了影视人最重要的面对。即使在中国影视文化被市场和经济追杀得满地找牙的时候,头已经进入市场,但是身体还停留在计划时代的中国影视文化的额度分配制度依然给中国影视上了一道紧箍咒,这使得刚刚摆脱了计划经济控制的中国影视在实质上依然受到了“计划阴魂”的干扰和制约,很多时候,市场失血和计划额度的双重“抢亲”,使得中国影视文化的发育有着制度上的先天不足。但是,即使这样艰难,但是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依然是像竹苗顶破石板一样地曲折生长。
中国影视文化的成功可能只在几个人身上得以实现,我们熟悉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他们以及他们电影里的形象代表:谋女郎,巩俐、章子怡等,如同中国体育界的骄子姚明和刘翔一样,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当然代表。
他们的电影在获得国际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如同一个姚明就可以让整个美国在NBA的时间里反复播放中国一样,在影视舞台上,他们走向世界的影视也给了全世界通过中国影视文化了解中国的机会。
中国影视形象并不因为有了谋女郎,巩俐、章子怡等美丽的外表就能折服国际影视文化市场和各国观众,相反,国际影视文化市场和各国观众并没有真的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而了解了今天的中国,更谈不上真正树立中国今天的国际形象。各国观众正困惑于根植于脑海中的贫穷落后的中国“东亚病夫”形象与现时中国影视作品中“美女如云”的表象之中,很多影视剧远离大众心理经验和文化经历,从权力到暴力,从江湖到黑幕,关注普通人的灵魂状态与情感状态的作品普遍匮乏。
在中国影视文化走向世界的实践中,张艺谋应该说是最先具有了中国文化意识的导演。由于张艺谋以及同时代的导演,极大多数都是中国专制时代的产物,因此他们身上受专制控制的痕迹很深,表现就在于他们逆反于专制和落后愚昧,以至于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话语机会时,就迫不及待地将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经验,以影视的方法表现出来。他们的影视作品基本上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翻版。
中国影视人最致命的弱点在于,他们都太现实和太有使命感了,这种被现实所控制和被使命感所拖累的精神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局限了他们的影视文化思维,其特征是缺少想象力和超前意识。他们的想象力和意识只是停留在过去时代的伤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介绍,缺少宇宙意识所支配下的生命意识和前瞻观念。因此,很多中国人看了他们的影视文化作品,觉得观念和手法人物都很旧,这种人物和故事早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缺少第一的原创性。试想,如果我国国人都不尽认同的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真的能够“墙里开花墙外香”?
中国电影基本上还是受到了文学的控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视觉语言和逻辑语言,这是中国影视文化薄弱的地方。中国文学和中国影视文化有着相同的毛病,就是过多地相信理性的实证分析,逻辑判断和社会现实,忽略了人类生命中可以不依赖社会现实所单独存在的生命方式,这使得中国影视文化在一开始就和世界发达的影视大国处在不同文明的起跑线。当中国影视文化还在讲阶级斗争的时候,世界发达的影视文化已经进入了人性阶段。当中国的影视文化还在讨论贫困问题的时候,世界先进影视文化已经在关注全球面临的环境和人权困境。当中国的影视人将中国历史人物以英雄的形象向世界传播的时候,世界的影视文化已经把未来当成了当代,把娱乐当成理想。怀旧、守旧似乎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不落的太阳,而富有未来性和生命观念当代性的影视作品,实在不多见。
于是,在世界上出了名的中国影视作品和影视人,给世界更多的不是引领世界潮流的生命价值观念,而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个生活片段,给审美者不是影视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和享受,而是一些带着明显的旧时代痕迹的理性意识过于浓烈的道德说教和观念演绎。中国影视文化在世界上固然有着自己的一个地位,但是这个地位更多的是依赖强大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而并不全是中国影视文化自身的魅力。
在未来的世界影视文化一体化的大交流中,中国影视文化的走向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够仅仅是介绍中国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痕迹,也不能是只顾演绎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典故,或者是叙述过去生活中的曲折故事,以其猎奇性来赢得西方影视观众的掌声。中国影视文化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历史使命,从五千年中国文明和思想,中国人的智慧和生命方式中吻合当今乃至未来历史潮流的生命理念,来阐述中国人的生命理想,来塑造中国人的未来形象。将中国人现实中还不存在的生命方式,但是在全球人类的理想中已经有过这样的设想,我们以东方的生命理念来加以论证。不要过多地纠缠历史悬念和现实漏洞,而是本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趋势和中国人未来的时空生命方式,来超越自己。
如何打造影视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借用山西文学院院长张锐锋一篇论文中的观点,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才是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和树立中国影视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的最强大的后盾。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开拓中国影视剧的国际市场,应该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1998年,韩国确立文化立国方向,通过保护电视电影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为韩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韩国政府不断巩固韩剧的地位,计划从2001年起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由世界市场占有额的l%提升为5%,成为五大文化强国之一。2004年,政府又颁布法律规定,影视产业出口与传统产业同等待遇,确立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高度,同时韩国政府在韩剧的制作中,投人大量资金,2002年,文化产业振兴院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结合、专项基金共融资5000亿韩元,用于文化建设,确保创作和生产出高品质的作品。
我国的广播电影电视文化部门,可以学习近邻韩国的做法,本着推动中国广播电影文化的长期进步的出发点,设立专用的影视文化和中国形象发展基金,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这样的专用基金,重点影视文化作品的生产也应该运用企业生产管理的模式,而不是传统的政府办文化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
过去的政府办文化模式,中国文化服务多以政治、外交上的交流为主,很少讲求社会与经济综合收益指标的文化经济,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影视文化在国际商场上不仅缺乏市场指向性,而且也没有学会并运用现代化的包装。
韩国政府在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走产业化道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瞄准市场,把群众需要放在首位,借市场经济之手,发展文化产业链。同时,韩国政府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资渠道的扩展,文化产品出口列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项目。以此,韩国政府全力打造文化产业软实力,以文化产业传播为契机,对外宣传本民族文化进行影视产业的消费者培育策略。
另外,高水平的创作与演绎是中国影视文化生命力的保障。首先,编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中国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作家,但是应该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都能够改编成为成功的影视文化作品,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毕竟不是同一种东西。其次,演员的表演也并不是非得专业科班出身不可。韩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不少演员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科班训练,表演反而更自然,不矫揉造作,体现了生活本色。另外,规划完整的制作体系也是中国影视文化作品跨出新的步伐的要求。我国部分优秀影视导演所获得的投资和融资主要来自海外,在国内要获得上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融资几乎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融资,在当今世界影视文化行业几乎不可能产生高成本高质量的作品,也就没有立足世界影视行业的资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跻身国际影视文化行业的潮流之中,还是事在人为。
如果考虑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目标,相信中国影视文化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还是可以期待的。作为一种与国际其他地区文化竞争的软实力的体现,中国影视文化所承担的重任当属不轻。
期待中国影视文化作品中的中国人的形象,能够像姚明和刘翔一样的灿烂和快速期待中国的影视文化,真正能够成为这个世界上通行无阻的跨国护照,成为中国精神的特使;期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明,能够在全世界得以反射,得以发扬光大。
(张海宁,诗人,词作家,歌词作品有《爱情鸟》、《蓝蓝的天蓝蓝的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