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工厂仓库失火,经职工们奋力扑救,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事后,厂长对大家论功行赏。参与灭火的员工都得到了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有的还得到提拔重用。但长长的奖励名单中,获得奖励最多的却是当时并未出现在现场的老王。大家不解地问厂长:“大家都忙着救火的时候,老王在哪?”
“他在家散步。”厂长惭愧地回答说:“他之前就多次提醒我仓库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要求我下令进行整顿。我没有在意,他却还一再来找我。有一次我正忙于其他重要事情,他却来打扰,我一怒之下就让他停职回家了。当时如果按照他的建议进行调整,就根本不会发生这次事故。”
这个故事值得管理者深思,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据《史记》载,名医扁鹊曾被魏文侯召见。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却不为人所知呢?”
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于初起之时,防止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病情严重之时才能看透,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天下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人的元气稍有损耗,很快可以补回;像我这样治病,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由此不难看出,在事情初见端倪时提出建议的员工,以及事发后奋不顾身抢救的员工虽说都是好员工,但相比之下,能够在问题暴露之前就提出建议的员工,对企业来说则更显珍贵。
同理,能够在事前就采纳下属正确建议的领导是最英明的。像本文中的厂长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发现真正最有价值的员工也算是为时未晚;出现了重大问题还只根据表面现象评论下属功过的领导,则未免显得缺乏智慧。
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危机中能够力挽狂澜的“救火队长”们非常器重,而忽视了善于把问题消弭于小处的人才,并且古今皆是如此。在古代能把辖区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官员通常只是圆满卸任,而一旦地方出现大乱,能够扭转危局的官员就会被认为是大才,继而提拔重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保障一方安宁所需要的能力更显卓越。
社会和管理者之所以更青睐于在出现问题时打头阵“救火者”,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救火者确实精神可嘉,有的也体现出过人胆识;二是能够防患于未然者因为没有“轰动效应”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管理者往往不愿面对管理上的疏漏。员工在事前提出的建议,都是针对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者通常不爱听。对于很多管理者而言,承认不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要直面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够完美之处,另一方面还担心自己的权威形象会因此而受损。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不存在问题的,组织的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正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有些问题重要但“不紧急”。而“不紧急”的问题则往往被看成是不重要的问题,因而被忽视和搁置。当某个员工一再强调某个危机的时候,就真的需要管理者深思了,一定要想一想是否会酿成大错。有了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员工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张开识才的慧眼,及时发现那些“最有价值”的员工。
“他在家散步。”厂长惭愧地回答说:“他之前就多次提醒我仓库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要求我下令进行整顿。我没有在意,他却还一再来找我。有一次我正忙于其他重要事情,他却来打扰,我一怒之下就让他停职回家了。当时如果按照他的建议进行调整,就根本不会发生这次事故。”
这个故事值得管理者深思,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据《史记》载,名医扁鹊曾被魏文侯召见。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却不为人所知呢?”
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于初起之时,防止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病情严重之时才能看透,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天下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人的元气稍有损耗,很快可以补回;像我这样治病,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由此不难看出,在事情初见端倪时提出建议的员工,以及事发后奋不顾身抢救的员工虽说都是好员工,但相比之下,能够在问题暴露之前就提出建议的员工,对企业来说则更显珍贵。
同理,能够在事前就采纳下属正确建议的领导是最英明的。像本文中的厂长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发现真正最有价值的员工也算是为时未晚;出现了重大问题还只根据表面现象评论下属功过的领导,则未免显得缺乏智慧。
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危机中能够力挽狂澜的“救火队长”们非常器重,而忽视了善于把问题消弭于小处的人才,并且古今皆是如此。在古代能把辖区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官员通常只是圆满卸任,而一旦地方出现大乱,能够扭转危局的官员就会被认为是大才,继而提拔重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保障一方安宁所需要的能力更显卓越。
社会和管理者之所以更青睐于在出现问题时打头阵“救火者”,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救火者确实精神可嘉,有的也体现出过人胆识;二是能够防患于未然者因为没有“轰动效应”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管理者往往不愿面对管理上的疏漏。员工在事前提出的建议,都是针对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者通常不爱听。对于很多管理者而言,承认不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要直面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够完美之处,另一方面还担心自己的权威形象会因此而受损。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不存在问题的,组织的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正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有些问题重要但“不紧急”。而“不紧急”的问题则往往被看成是不重要的问题,因而被忽视和搁置。当某个员工一再强调某个危机的时候,就真的需要管理者深思了,一定要想一想是否会酿成大错。有了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员工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张开识才的慧眼,及时发现那些“最有价值”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