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并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成因更加复杂,积极探索和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等学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大学辅导员是与学生交流、接触、影响最多、最深的教育工作者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十分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产生原因
1.工作繁琐,职责不明
一些高校没有明确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且繁杂,凡是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处理。以致辅导员们长年累月地“陷身”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警察”、“扬声器”和“保姆”。在诸多事务性的工作中,还不时夹杂着突发性与季节性的紧急事务,如遇到学生生病、打架、受伤等情况,以及重大节庆、事件周年纪念日时,辅导员都要全力以赴地解决甚至加班工作。这种复杂的工作量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不仅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要搞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我们还必须要抓日常管理、评奖评优、各类比赛和各种行政会议,琐碎的工作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厌烦。此外,“学生没有小事,事事都是责任”,辅导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还得需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不能草率。特别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总是在辅导员的心头,并且一直处于紧张的压力之下。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是当前高校同龄人中较苦、较累的职业,这使得一些辅导员对他们的工作缺乏热情和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削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兴趣降低,最终导致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2.地位较低,待遇不丰
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年限较短,职称较低,与同一时期毕业的专业教师相比,收入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成家立业的压力更大。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往往缺乏冷静和学习的时间,导致他们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在学生和专业教师心目中地位不高,这种氛围致使辅导员难以形成足够的权威和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3.不完善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引发辅导员内心冲突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及其他部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属教师编制,其职称评定按教师序列要求,由人事处教师科归口管理。但事实上,他们所从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日常学生管理,直接领导和管理者却是党委下的学工处,他们的工作主要基于管理,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相同,即使是年年的校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也没有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这就人为地造成了既然都是教师职称,一个要求标准,还不如就去当专业教师。如今,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经常采用一票否决制,这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只要学生没有发生意外,他们很少考虑创新,导致学生工作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结果不明显。因此,不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导致辅导员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的心理。
4.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心理疲劳与厌烦
所有高校都制定有辅导员岗位职责,他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學生党团组织建设;第四,各种行政会议。在实践中,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例如: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助贷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另外,还要反馈教师教学的质量,做好学生的实习安排,分担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住宿等。甚至,有的领导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谈不上。
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不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没有时间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减少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形成了被动工作和低工作效率的恶性循环,导致工作疲劳与厌烦。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
辅导员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地工作,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感投入到工作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充分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弱点、优势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定位我们的职业发展。辅导员只有熟悉他们所从事的组织液,才能乐于接受这种专业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这样的专业角色,辅导员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对这个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他人比较时,可减少并避免一些失望和心理失衡。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丰富的知识和素质的提高是一股强大的内部力量,也是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之一。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积极应对改革和竞争。辅导员要切实增加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否定常规,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断创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 2.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
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发挥,这也使许多辅导员感到困惑,辅导员团队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天,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必须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现状。“必须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高校应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学校应制订诸如《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建设,保障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工作和生活待遇等。适当的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在职称评审条件和要求上给予一定的关注;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帮助解决烦恼。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推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和推动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形象,获得社会支持和学生的认同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借助一定渠道主动介入,开展有利于辅导员健康和福祉的团体活动,防止和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心理教育与咨询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能力、归属感和满足感;其次,对辅导员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帮助辅导员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谐人格的同时,学校也可根据各自情况,组建辅导员协会,拓展辅导员交流平台,更好构建其社会支持系统。同时,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以及工作11年以上的中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不适是内外因素的结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是内外兼修的,并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该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长江師范学院学报,2009,25(2).
[2]林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作者简介:金治,1991.08,女,土家族,湖北恩施,吉首大学,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等学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大学辅导员是与学生交流、接触、影响最多、最深的教育工作者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十分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产生原因
1.工作繁琐,职责不明
一些高校没有明确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且繁杂,凡是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处理。以致辅导员们长年累月地“陷身”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警察”、“扬声器”和“保姆”。在诸多事务性的工作中,还不时夹杂着突发性与季节性的紧急事务,如遇到学生生病、打架、受伤等情况,以及重大节庆、事件周年纪念日时,辅导员都要全力以赴地解决甚至加班工作。这种复杂的工作量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不仅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要搞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我们还必须要抓日常管理、评奖评优、各类比赛和各种行政会议,琐碎的工作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厌烦。此外,“学生没有小事,事事都是责任”,辅导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还得需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不能草率。特别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总是在辅导员的心头,并且一直处于紧张的压力之下。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是当前高校同龄人中较苦、较累的职业,这使得一些辅导员对他们的工作缺乏热情和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削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兴趣降低,最终导致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2.地位较低,待遇不丰
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年限较短,职称较低,与同一时期毕业的专业教师相比,收入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成家立业的压力更大。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往往缺乏冷静和学习的时间,导致他们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在学生和专业教师心目中地位不高,这种氛围致使辅导员难以形成足够的权威和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3.不完善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引发辅导员内心冲突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及其他部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属教师编制,其职称评定按教师序列要求,由人事处教师科归口管理。但事实上,他们所从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日常学生管理,直接领导和管理者却是党委下的学工处,他们的工作主要基于管理,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相同,即使是年年的校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也没有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这就人为地造成了既然都是教师职称,一个要求标准,还不如就去当专业教师。如今,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经常采用一票否决制,这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只要学生没有发生意外,他们很少考虑创新,导致学生工作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结果不明显。因此,不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导致辅导员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的心理。
4.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心理疲劳与厌烦
所有高校都制定有辅导员岗位职责,他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學生党团组织建设;第四,各种行政会议。在实践中,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例如: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助贷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另外,还要反馈教师教学的质量,做好学生的实习安排,分担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住宿等。甚至,有的领导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谈不上。
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不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没有时间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减少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形成了被动工作和低工作效率的恶性循环,导致工作疲劳与厌烦。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
辅导员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地工作,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感投入到工作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充分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弱点、优势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定位我们的职业发展。辅导员只有熟悉他们所从事的组织液,才能乐于接受这种专业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这样的专业角色,辅导员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对这个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他人比较时,可减少并避免一些失望和心理失衡。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丰富的知识和素质的提高是一股强大的内部力量,也是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之一。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积极应对改革和竞争。辅导员要切实增加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否定常规,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断创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 2.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
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发挥,这也使许多辅导员感到困惑,辅导员团队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天,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必须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现状。“必须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高校应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学校应制订诸如《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建设,保障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工作和生活待遇等。适当的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在职称评审条件和要求上给予一定的关注;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帮助解决烦恼。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推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和推动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形象,获得社会支持和学生的认同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借助一定渠道主动介入,开展有利于辅导员健康和福祉的团体活动,防止和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心理教育与咨询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能力、归属感和满足感;其次,对辅导员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帮助辅导员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谐人格的同时,学校也可根据各自情况,组建辅导员协会,拓展辅导员交流平台,更好构建其社会支持系统。同时,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以及工作11年以上的中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不适是内外因素的结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是内外兼修的,并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该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长江師范学院学报,2009,25(2).
[2]林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作者简介:金治,1991.08,女,土家族,湖北恩施,吉首大学,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