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细胞因子免疫治疗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2细胞增多和释放TH2类细胞因子是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细胞因子免疫治疗可以分为两条途径:①调整TH1和TH2的细胞因子平衡,如将特应性素质患者对变应原的TH2样反应转化为TH1样反应或抑制TH2的活性;②抑制TH2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效应。通过上述途径可以纠正体内的免疫功能异常,消除变应性炎症,从而抑制甚至治愈Ⅰ型变态反应疾病。

其他文献
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就是抗原蛋白中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由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提呈给T淋巴细胞受体的多肽片断。确定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对于研究细胞免疫的机理、过程,对于研制针对病毒的亚单位多肽及基因疫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MHC分子构象的阐明,APC细胞提呈抗原过程的逐步了解及试验资料的积累,有可能对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进行初步预测。
近年发现,血管活性肠肽不仅对局部粘膜中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化及其在局部粘膜中的定位有一定调节作用,而且对免疫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以及合成免疫球蛋白也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就血管活性肠肽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及机制作如下综述。
蛋白激酶C(PKC)是一个由多种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同功酶组成的蛋白质家族。淋巴细胞中至少有11种PKC同功酶分布。PKC参与调节淋巴细胞的活化、凋亡、细胞毒效应、迁移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可能与某些淋巴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有关。
近年,国内外广泛开展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免疫(又称DNA免疫或核酸免疫)的实验研究。本文就最近几年此方面的一些进展,尤其是抗原基因的选择、质粒载体的构成元件、实验动物的差异等对HBV DNA疫苗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可增强其免疫效果的一些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相信不久的将来,此方面的研究将获更大的进步。
Fas系统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是由肝细胞表面Fas与其配体结合而启动的。不同肝脏疾病的病理损伤过程因肝细胞凋亡而不同。肝细胞感染肝炎病毒后,Fas表达水平增高,通过CTL活化Fas系统清除靶细胞,清除的速度和程度与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及临床表现密切相关。Fas系统介导的凋亡也是导致酒精性肝病免疫病理损伤的重要机制,不同于病毒性肝炎的是酒精性肝病的凋亡过程不依赖于CTL的激活。可溶性Fas可能具有阻断Fas
C5b-9复合物是补体活化后的攻膜单位。全溶量C5b-9复合物能够导致肾小球细胞的溶破坏死,而亚溶量的C5b-9复合物致肾小球细胞的损伤则主要通过其促进一些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在某些肾小球炎症中,其组织损伤的程度往往与C5b-9复合物形成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通过各自相应的轴所释放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激素,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研究认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粘附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细胞内粘附的复杂机理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新的治疗对策。本文就粘附分子在炎症部位细胞聚集、经内皮的迁移及迁移机理加以阐述,并对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粘附分子的作用加以综述,提出了粘附分子可作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靶子的新观点。
伤寒沙门氏菌能通过粘附、侵袭、定居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并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肝脏、脾脏,进一步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粘膜、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近几年,常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构建双价、多价活菌苗,成为新型菌苗研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避免在基因工程活菌苗的研制中使用抗药基因作为选择压,将载体一宿主平衡致死系统应用于减毒伤塞沙门氏活菌疫苗中,使在没有抗菌素存在的情况下,外源保护性抗原能在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中稳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是目前异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对DXR发病机理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有望发掘新的抑制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