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生命的象征。绿色作文,是体验生命,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新课程评价体系应引导学生培养真实健康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拥有成功的感受。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评价理念,笔者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就绿色评价作了认真的探究,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良好习作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绿色评价——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本,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常用的习作教学模式为“教师命题——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现状导致评价的单一性,尽管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往往会选出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少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很难看到多数学生有成功的快乐感。绿色评价提倡以生为本,对学生每一次作文的评价都应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习作教学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转变。
1.还学生习作的自由
多年来,我们人为地拔高小学生作文的标准,追求精品化,造成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绿色评价提倡还学生习作自由,由学生随心所欲,这合乎作文属性。作文本来就应该“有感而发”,“为自己而写”。习作教学只有还学生习作的自由,“写什么”自然就会从生活中来,就不会出现“假、大、空”的流行病。绿色评价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学生才能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书写习作的自由天空,享受习作的快乐。
2.科学合理设计作文评价的层次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他们走过的足迹,都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寻觅学生作文中的闪光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在个性化理念的指导下,习作教学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应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如对选材新颖、条理清晰的习作,我给出的评语是:“老师特别欣赏你的灵气,通过你的努力,你一定可以成为出色的大作家。”个性化语言的评价,让学生写作的信心在一次次的肯定中燃烧起来。
二、绿色评价——使评价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性,是师生互动、群体互动、个人反思、有效提高习作的绿色通道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权威,评价、修改是单一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被动修改的位置;在绿色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师评、生评有效结合,让学生养成修改、鉴赏的良好习惯。
1.制定作文修改要求
(1) 师生共同制定修改要求。互改:①审题对否,中心是否明确;②布局谋篇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③内容是否真实具体,重点是否突出;④用词是否准确,细节刻画是否生动;⑤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
自改:①优秀,能达到四点,只有一点拼写错误;②有待提高,开头可以更有趣,需要更多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写一个更好的结尾等。
(2)教师示范修改。如何将个性要求具体落实到作文修改当中,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事先要浏览一遍学生的习作,做到心中有数;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带领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该怎样修改。教师还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进行美读。
2.修改作文的方法
(1)小组互评。每个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宜,安排时考虑学生不同水平搭配,以便实施学生间的引领作用。要求每个学生细细默读完四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也要求不同层次搭配,以便同组有所比较。标出用错的字、词、句;用波浪线画出精彩的语句;以协商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如“你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这段话写生动吗?”然后各抒己见,给每篇文章作出一个恰当中肯的评价,由小组长归类点评,再选出一篇经过修改的文章准备全班交流。
(2)同桌互改。教师要注意优生与学困生、优生与中等生的交流修改,这样的搭配,中等生可以得到优生的直接帮助,快速提升习作水平;而学困生在思考、批改的过程要开动脑筋,才能给对方的习作下结论,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3)自我评改。习作完成后,要让学生对着同桌、对着教师、对着父母像诵读美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享受朗读乐趣的同时,也乐于接受倾听者的修改建议。通过朗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自我评改后,要反思本次作文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反思中总结、提高。
(4)及时发表。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在报刊上刊登,更多时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群体性展示。教师可让学生在班级朗读,制作成班级习作册,在班上的“习作苑”墙上张贴,在学校的网站上发布等。
(5)建立习作档案,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习作档案袋里存放学生自己修改好的片段、习作;学生、教师、家长的评语;学生评改的自我反思、小结等。学生时时翻阅,自我回顾,自我反思,由此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长此以往,将形成“爱写——善写——越写越好”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绿色评价,能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既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又使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因此,习作教学需要绿色评价。
(责编陈剑平)
一、绿色评价——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本,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常用的习作教学模式为“教师命题——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现状导致评价的单一性,尽管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往往会选出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少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很难看到多数学生有成功的快乐感。绿色评价提倡以生为本,对学生每一次作文的评价都应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习作教学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转变。
1.还学生习作的自由
多年来,我们人为地拔高小学生作文的标准,追求精品化,造成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绿色评价提倡还学生习作自由,由学生随心所欲,这合乎作文属性。作文本来就应该“有感而发”,“为自己而写”。习作教学只有还学生习作的自由,“写什么”自然就会从生活中来,就不会出现“假、大、空”的流行病。绿色评价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学生才能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书写习作的自由天空,享受习作的快乐。
2.科学合理设计作文评价的层次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他们走过的足迹,都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寻觅学生作文中的闪光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在个性化理念的指导下,习作教学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应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如对选材新颖、条理清晰的习作,我给出的评语是:“老师特别欣赏你的灵气,通过你的努力,你一定可以成为出色的大作家。”个性化语言的评价,让学生写作的信心在一次次的肯定中燃烧起来。
二、绿色评价——使评价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性,是师生互动、群体互动、个人反思、有效提高习作的绿色通道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权威,评价、修改是单一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被动修改的位置;在绿色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师评、生评有效结合,让学生养成修改、鉴赏的良好习惯。
1.制定作文修改要求
(1) 师生共同制定修改要求。互改:①审题对否,中心是否明确;②布局谋篇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③内容是否真实具体,重点是否突出;④用词是否准确,细节刻画是否生动;⑤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
自改:①优秀,能达到四点,只有一点拼写错误;②有待提高,开头可以更有趣,需要更多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写一个更好的结尾等。
(2)教师示范修改。如何将个性要求具体落实到作文修改当中,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事先要浏览一遍学生的习作,做到心中有数;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带领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该怎样修改。教师还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进行美读。
2.修改作文的方法
(1)小组互评。每个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宜,安排时考虑学生不同水平搭配,以便实施学生间的引领作用。要求每个学生细细默读完四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也要求不同层次搭配,以便同组有所比较。标出用错的字、词、句;用波浪线画出精彩的语句;以协商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如“你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这段话写生动吗?”然后各抒己见,给每篇文章作出一个恰当中肯的评价,由小组长归类点评,再选出一篇经过修改的文章准备全班交流。
(2)同桌互改。教师要注意优生与学困生、优生与中等生的交流修改,这样的搭配,中等生可以得到优生的直接帮助,快速提升习作水平;而学困生在思考、批改的过程要开动脑筋,才能给对方的习作下结论,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3)自我评改。习作完成后,要让学生对着同桌、对着教师、对着父母像诵读美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享受朗读乐趣的同时,也乐于接受倾听者的修改建议。通过朗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自我评改后,要反思本次作文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反思中总结、提高。
(4)及时发表。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在报刊上刊登,更多时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群体性展示。教师可让学生在班级朗读,制作成班级习作册,在班上的“习作苑”墙上张贴,在学校的网站上发布等。
(5)建立习作档案,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习作档案袋里存放学生自己修改好的片段、习作;学生、教师、家长的评语;学生评改的自我反思、小结等。学生时时翻阅,自我回顾,自我反思,由此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长此以往,将形成“爱写——善写——越写越好”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绿色评价,能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既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又使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因此,习作教学需要绿色评价。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