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粮食新工科政校企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农林院校粮食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粮食行业对新工科人才的客观需求,以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粮食局合作办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专业方向为案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政校企协同模式”。经过7年的实践,证明浙江农林大学“政校企协同模式”可行有效,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新需求的能力。
  关键词:农林院校;新工科;协同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15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Cooperation Patter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ang Linjiang et al.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of grain major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grain industry for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as an example of specialty directio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in and oil storage and inspection) co-operated by our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Provincial Food Bureau,we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and gradually form the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pattern".After seven years of practice,it is proved that the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pattern"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and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student to adapt to the new social needs.
  Key word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Emerging engineering;Cooperation pattern;Innovation ability
  传统高校的教育模式,往往都是以某些环节的专业技能教育为主,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新业态、新形势的跨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工科专业人才,即新工科人才。自2016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后,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逐步形成了共识。一般认为,新工科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1],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新工科涉及现代工科领域的新定义、新认识、新工程范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研究与创新、新工程实践等多个方面[2]。而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众多高校开展了新工科相关方面的探索和实践[3,4]。
  正是在此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粮食相关专业进行了粮食新工科政校企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大,产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同时,随着粮食产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融合的不断深化[5],掌握新型现代技术的粮食技术人才缺口将更加明显。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从原来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向智能制造和信息工程领域扩展,适应并引领粮食产业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现有的粮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型粮食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粮食新工科政校企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拓展了专业育人的新时空,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国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参考。
  1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举措
  1.1 建立“政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内协同”的“多专业、多层次、多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 2012年,浙江大学主动对接社會需求,与浙江省农业厅、财政厅、人社厅和教育厅联合,实施农学、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专业基层农技人员的定向培养,进行了“政校”协同的初步探索。2015年,学校与浙江省粮食局、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各地区粮油收储企业等联合,订单式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才,进一步拓展了“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开展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4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进行了“校校”协同育人模式上的新探索。3大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
  1.2 建立集教育、培训、研发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奠定了新工科育人的坚定基础 以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专业为主干,无缝对接粮食产业“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人才需求,有效促进了校校协同与校内协同,以及学科融合与专业复合。同时,将高校的科研力量与粮食企业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共同组建了粮食工程重点实验室,发挥双方在政策、资源、平台及技术等方面优势,合力开展了粮食产业新工科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共建了专业群平台和资源平台,强化了一、二、三课堂联动,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 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
  2.1 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农林大学以基层农技人员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才培养为抓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和服务产业,顺应粮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粮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一轮发展需要,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体系创新,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完善粮食产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来,主持省级教学建设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85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方联动、立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师发表教改论文12篇。
  2.2 促成了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基层农技人员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才的招生均是提前批招生,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来看,提前招生生源质量普遍较好,优秀的生源也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在培养期间,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针对性的方案和管理,学生学习动力足,学风好。近3年本科生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60余项。2012年至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专业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的定向培养,实现了“政校”协同培养学生,已累计培养毕业生300多名,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特此多次来校交流反馈学生的业绩。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粮食局、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各地区粮油收储企业等联合,订单式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才,是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拓展。目前,已有专业分流的23人进入粮食系统进行工作,半年多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表现很好。在校培养的学生有3届,190人,暑期期间的归属单位实习既加强了与就业单位的沟通,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提供了保障,同时作为用人单位也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提交的暑期实习报告中的用人单位反馈看,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尚未有毕业生,但也为“校校”协同培养学生打下了坚定基础。同时浙江农林大学积极与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和杭州市粮油中心检测监测站联系,开展粮食储备和检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学员在第4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3 展望
  浙江农林大学以粮食新工科政校企协同育人为起点,构建以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专业为主干,“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为两翼的复合型专业群。加强与省粮食局及各级粮食系统的对接,整合高校教学师资队伍和以粮食产业为主的产业师资队伍,发挥双方在政策、资源、平台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化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逐步突破制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壁垒、资源壁垒、区域壁垒,筹建“粮食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切入点,以产业型学院创建为抓手,以“学校、政府、企业”、“多高校”、“多专业”大协同育人模式为推动力,为产业、行业培养所需的各类型人才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撑,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3]王玲,张浩,晋艳云,等.“新工科”背景下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6):65-68.
  [4]赵良忠,廖金花,伍桃英,等.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海峡科学,2018,5:67-69.
  [5]张海,刘金秀.“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创新创业多样化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28-129.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形态的演进及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与传统教育形式的深度融合产生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农科专业英语课程“4C (normal Class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 microClass
摘 要:该文对怀宁县农业物联网建设现状、建设内容、示范基地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怀宁县农业物联网建设的未来方向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怀宁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143-03  1 引言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浪潮。所谓“物联网”,通俗地讲,就是指把所有
摘 要:该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定位及教学模式的变迁,分析了MOOC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MOOC平台的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MOOC;高职院校;畜牧兽医;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0-0124-03  1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1.1 教育定位与实现 高职教育以“应用
摘 要:该文介绍了肥西县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总结了主要成效,即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及技能水平,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农技推广人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主要做法;成效;肥西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139-02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倡导的农民
摘 要:保水剂(SAP)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其本身不溶于水,具有吸水性极强的特点。为了检测保水剂吸水和反复吸水的能力,进行了保水剂吸水性能模拟研究及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能多次短时重复大量吸收多余水分,其持水能力能有效延长模块式种植草坪的保持可观赏的时间。研究结果在多用途轻便绿化种植模块的研制中,为添加保水缓释层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保水剂;吸水性能;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52
摘 要: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开设的专业方向,教学实习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文从生物技术的特点、培养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人才的紧迫性、教学实习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为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用菌;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 S646.9;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人体机能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该文针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其他食品类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思考,并提出了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体机能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TS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4-0148-0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
2016—2018年,利用样线法对大庆地区蝴蝶种类与季节分布进行了调查,首次报道该地区蝴蝶种类共6科37属48种,其中蛱蝶科的属数和物种数最多。随着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蝴蝶最早出
摘 要:食品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食品专业课,该文简要分析了其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食品分析教学质量的措施,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食品分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0-0128-03  Abstract: Food
摘 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尤其是农村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该文依据安徽省内其有突出代表的自然村实地调研成果及其系统数据,分析了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基于现行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出了综合性建议,以期推动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进程,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建议;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