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in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向度。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主动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安排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孔令十(1977- ),男,安徽颍上人,滁州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072-02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
  
  1.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含义。传统的道德教育并没有将自然纳入道德视野,没有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甚至认为“人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①。而在马克思的视域里,现实自然界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自在的存在,而是一个表现人本质的存在,因此,“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②。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观念出发,引导大学生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觉悟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主动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③。
  2.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弱等。对人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消除生态环境问题诸种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向度,因为它能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并能指导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的人。这种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培养人之为人的人格教育”④,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出路的考虑,它明确指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一致的,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1.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科学发展不仅是利益的和谐发展,而且是价值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精神和行为的现代文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根植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⑤。
  2.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向。“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⑥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直接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识、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锻炼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能够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原则、方法及教育途径上的科学性,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紧密围绕我国的教育方针来展开。
  3.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提供指导。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思想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寡欲节用”“仁民爱物”,西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环境正义等思想和理论。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环保实践也在不断深入,教育对象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选择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实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生态问题的全球观念。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它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具有全球的规模;它产生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不存在国家界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参与。在此意义上,生态道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全球视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七指出:“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关系的精神进行合作,以维持、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大学生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献身精神。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整体利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之中,这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怀”⑦。
  2.热爱自然的精神。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要热爱自然。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在与自然发生关系、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都应具有热爱自然的精神,否则他就“不合格”。人类要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能够承担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教育大学生热爱自然,就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是自然的朋友而非主宰;人不应成为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建设者、保护者;人类认识自然不仅仅是开发和利用,还要保护自然,一切行为要向自然负责,同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和永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精神就是公平,这种公平既体现在人际之间,又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在时间上,它要求人的经济社会活动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滥用和伤害甚至毁坏后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讲求代际公平;在空间上,它要求人的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发展之间,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生态环境的优化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协调发展,讲求种际公平、代内公平。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就要教育大学生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外延,也即“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不以一个系统的损害为代价换取另一系统的发展。
  4.节约型消费观。节约型消费就是要降低人们的物质需求,减少浪费,在简朴生活中“培养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维护生态平衡。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引导下,仅占世界人口26%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消耗了占世界75%的物质材料和80%的能源,人均消耗能源和物质材料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和50倍。⑨我们注意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比如攀比消费、浪费、超能力消费等。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节约型消费观极为必要和迫切。开展节约型消费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认识到在其影响下人类的无限欲望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认识到它带来的人性物化和拜金主义的恶果。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领会节约型消费的基本精神:作为绿色消费,不破坏自然生态,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作为公平消费,反对发达国家和富裕人口的过度消费,解决落后国家和贫困人口的消费不足;作为健康消费,运用经济、科技手段等使消费利于增进人类健康;作为文明消费,不仅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5.技术生态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引导下,人们把“知识就是力量”“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观点运用到极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分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了生态规律,就应该服从生态规律,一个暴君会因不能主持公道而最终被推翻”。⑩大学生是否具有技术生态观念,决定着技术将被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还是成为人类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直接影响将来人类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开展技术生态观教育,首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技术形式的特点以及它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比如它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等。其次是让大学生认清技术生态化的丰富内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技术生态观,一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原则,即技术的发展是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为人类谋取私利。二是可持续原则,即技术运用要有限度而不能过度干预自然的发展。三是全面发展原则,即技术应用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非片面为增加人类福利。四是综合评价原则,即“引导人们以综合效益的眼光评价科技成果,防止和纠正以‘单一’的经济效益评价科技成果的倾向”。
  
  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1.道德对话法。该方法认为德育不应通过道德教化和说教的方式,而应通过对话的过程生发温馨、真正的合作与伙伴关系,引导学生培养相应道德观念,换言之,“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个体价值,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对自然生态平衡主动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2.公正团体法。该方法的特征是建立管理组织,营造民主的道德教育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治,把集体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集体或共同的价值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如,利用大学生的环保组织进行教育。教育者通过指导社团开展活动,使组织成员和受众得到学习和锻炼提高。在学校层面,建设“绿色校园”——在节能降耗、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民主管理,让师生积极参与,同样有利于师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以此方法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既能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更能锻炼他们实际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环境熏陶法。即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态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实施形式。一是以境育情,即利用环境因素进行教育。其中,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方面,“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如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大力开展绿色环保运动。二是以艺育情,即借助音乐、美术、诗歌、影视等艺术手段创造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使大学生在欣赏、评论、创作及演出过程中受到陶冶。环境熏陶法的优势在于,它施加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能为大学生接受。
  4.实践锻炼法。“道德、道德的意义不是预先确定了,放在那里等待着人去学习、去掌握的,它是在生活中展开的,是由实践来揭示的” 。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所以,实践活动必须贯穿生态道德教育的始终。实践锻炼法就是指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在了解生态环境现实、净化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等实践中,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坚定生态道德信念,增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自觉性。实践锻炼有多种形式。如: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组建环保社团,参加校园生态建设,户外体验等。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实现生态道德知、情、意、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
  5.榜样示范法。该方法指教育者以自身和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大学生。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在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选取榜样:一是伟人、名人及环保组织的典范。二是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示范。麦克菲尔就认为:“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要比从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教师的日常言行、作风,学校的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具有示范性。三是学生中的榜样。学生中的榜样与其他人有很多相同点,因其更真实、亲切,故更容易引起共鸣。榜样示范法能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能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影响学生心理,而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注释]
  ①吴天祥.谈天人合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113.
  ②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4.
  ③刘惊铎,等.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36-37.
  ④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3(5):71.
  ⑤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⑥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12,8.
  ⑦刘湘溶.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17.
  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⑨王赳.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5):96.
  ⑩卢风.环境伦理如何避免“环境法西斯主义”[J].求索,2003(5):156.
  陈寿朋.生态道德建设浅议[J].求是,2005(14):4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07-02.
  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5.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2.
其他文献
本文试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三方面分析,提出高校应转变教学思路和授课模式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更多的教学指导和人文关怀.父母应把握教育子女的松紧度,作为学习困难
和谐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本文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概念、产生原因,并以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临床医疗纠纷作为实例进行了分析,提出其具体应对措施。
加入WTO既给我国审计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审计工作必须创新观念,加快审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审计法规制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标准模块: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标准条目:(一)信息获取(2)(3)(4),(二)信息加工与表达(3),(四)信息技术与社会(3)(4)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选择信息来源,并获得信息;  2.能够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我国器官移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现已取得很大发展与进步,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对器官移植进一步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器官移植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后,提出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