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为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的途径,我们在江苏省沛县组织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通过调研,对当前农民素质现状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做好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民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科技健康素质
高素质的人口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1]据统计,“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2]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真正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3]
1.农民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对国家政治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以及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能力不断提高,参与的政治活动也越来越多。沛县调查显示:95%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下,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什么钱,发放的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等这些带来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知之甚少。
在农村,许多农民对村委会直选这项最能体现自己政治权利的活动漠不关心,对选举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座谈中,有34.1%的村民没有参加换届选举,很多村民认为村委会换届选举是“上面定调调、下面画圈圈”的假选举,群众普遍认为现行体制下,根本无法有效地通过政治参与表达其话语权。许多农民主人翁意识不强,认为村里的事情就是村干部的事,应由村干部去管理,不能主动地行使、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更不懂得如何正确、有效地行使应有的权利。在了解村务公开情况时发现,有59.5%的农民表示本村的财务从来没有公开过,明确表示村里的财务公开了且他们亲自看过的只占26.2%。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对4个行政村的135位农民进行了访谈,结果是全部都知道国家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自称知道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内容的只有10户,占访谈户的7.4%,实际能比较全面理解新农村内容的只有3户,占2.2%。大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好事,持完全认可的态度。
2.农民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反映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包括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各类职业教育的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2010年沛县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2.06%,分别比2000年上升0.40个、0.91个百分点,相应地,接受初中教育的占52.06%,下降0.11个百分点,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34.65%,下降1.20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高于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就业人口中,文化结构仍然偏低,2010年,沛县农村就业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42.7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8.6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7.82%,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0.80%。而苏南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占20%,比沛县高11.38个百分点,与沿海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沿海地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0%的青年农民有中专、高中学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根据对5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2010年沛县农村劳动力中,18-40岁的劳动力的多数都在外面打工,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留在农村的比重急剧下降,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仅占30分之一。因此,虽然沛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就业门路狭窄,其中在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60.4%,依靠体力吃饭,收入低,就业不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而苏南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达72.2%,比沛县高33.1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4]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也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是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和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政府对农业做出了较多投资,同时农民也认识到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农民的科技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村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仍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太适应,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南地区劳动者具备科学技术素质的比例为5.86%,苏中地区的比例为3.23%,劳北地区的沛县比例只有0.63%。目前,沛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2名初级农艺师,沛县留在农村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数是年龄偏大、思想滞后的老人和妇女,无人从事农业研究,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缺乏。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从对沛县张寨镇、栖山镇5个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3%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短工,从事的大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技术成果难以发挥作用。调查表明,沛县农业生产技术的来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传统技术、农科站、学习其他农户,分别占42.56%、32.69%、15.38%,其他是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媒体等,充分表明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偏低。
4.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沛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沛县农民在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诸多落后观念。一方面,封建迷信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宗族观念仍是部分农民的思想主流。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相信天命,相信迷信,看相、算命、拆字、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有的乡村,超生严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有的人生了病,不到医院看,而是相信封建迷信,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开放进取的思想,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的行业准则,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淡化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个人主义严重,不讲义务,只讲利益和权利,不关心国家大事。道德水平滑坡,部分农民信奉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5.农民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程度、体质强弱、寿命长短、营养状况、抗病力等。身体是智力的载体,身体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智力素质的形成与发挥。健康状况受先天遗传、医疗卫生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医疗卫生条件状况的好坏是农民获得健康的必要条件。
随着沛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有效改善,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也呈上升趋势。沛县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县农民食品类支出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亿元,食物消费由以消费粮食为主向以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搭配转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医疗公平度不够,在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医疗机构改革不到位等因素作用下,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现象反映强烈。在农村中仍有47.9%的家庭有人患病后而不能及时就诊,无奈只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死”。
6.农民法律素质
农民的法律素质是构成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沛县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一是法律知识缺乏。调查资料显示,沛县农民对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的认识只达到2%左右,而多数农民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农民群众对法律作用的评价也很模糊,对“人情大于法律”观点持肯定态度的占到20.63%。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受封建社会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法是人定的,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及其领导可以左右执法的结果,相信权大于法。如一些涉法案件的当事人不去法院诉讼,却到党政机关找领导进行上访,甚至三番五次缠访闹访;人情关系取代契约关系、违反承包合同等。
三是运用法律维权意识不强。农民普遍缺乏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从抽样调查100户农民结果显示,在遇到纠纷时,很多农民不知道要打官司、不知道如何打官司,也没钱打官司,只有1%的人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多达49.7%的人认为找村干部调解是最好的办法。在访谈中,农民们普遍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打官司。
7.农民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素质
农民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素质是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计划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具体表现在:
第一,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绝大多数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市场导向能力弱,其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生产经营的难度非常大,其结果必然是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大,加上农业生产周期性相对较长的特点,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价格波动,农民常常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第二,从众行为严重。通过问卷调查:在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从众行为非常普遍。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态度是“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这种从众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
第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控制生产能力较差。从参加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抽样调查情况看:沛县敬安镇范楼村、肖吴庄村,河口镇丁六村的调查对象300人中仅有4 人参加了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约占1.3%。而苏南参加农业种植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的达到74.93%,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苏南的吸引力远远高于苏北的沛县。
由此可见,农民素质偏低在较长时期内将是制约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关键是要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英国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3:89.
[2]李文政.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J].黑河学刊,2006,(04):52.
[3]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6:19.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26.
关键词:农民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科技健康素质
高素质的人口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1]据统计,“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2]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真正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3]
1.农民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对国家政治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以及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能力不断提高,参与的政治活动也越来越多。沛县调查显示:95%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下,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什么钱,发放的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等这些带来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知之甚少。
在农村,许多农民对村委会直选这项最能体现自己政治权利的活动漠不关心,对选举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座谈中,有34.1%的村民没有参加换届选举,很多村民认为村委会换届选举是“上面定调调、下面画圈圈”的假选举,群众普遍认为现行体制下,根本无法有效地通过政治参与表达其话语权。许多农民主人翁意识不强,认为村里的事情就是村干部的事,应由村干部去管理,不能主动地行使、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更不懂得如何正确、有效地行使应有的权利。在了解村务公开情况时发现,有59.5%的农民表示本村的财务从来没有公开过,明确表示村里的财务公开了且他们亲自看过的只占26.2%。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对4个行政村的135位农民进行了访谈,结果是全部都知道国家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自称知道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内容的只有10户,占访谈户的7.4%,实际能比较全面理解新农村内容的只有3户,占2.2%。大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好事,持完全认可的态度。
2.农民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反映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包括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各类职业教育的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2010年沛县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2.06%,分别比2000年上升0.40个、0.91个百分点,相应地,接受初中教育的占52.06%,下降0.11个百分点,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34.65%,下降1.20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高于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就业人口中,文化结构仍然偏低,2010年,沛县农村就业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42.7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8.6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7.82%,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0.80%。而苏南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占20%,比沛县高11.38个百分点,与沿海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沿海地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0%的青年农民有中专、高中学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根据对5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2010年沛县农村劳动力中,18-40岁的劳动力的多数都在外面打工,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留在农村的比重急剧下降,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仅占30分之一。因此,虽然沛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就业门路狭窄,其中在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60.4%,依靠体力吃饭,收入低,就业不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而苏南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达72.2%,比沛县高33.1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4]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也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是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和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政府对农业做出了较多投资,同时农民也认识到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农民的科技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村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仍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太适应,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南地区劳动者具备科学技术素质的比例为5.86%,苏中地区的比例为3.23%,劳北地区的沛县比例只有0.63%。目前,沛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2名初级农艺师,沛县留在农村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数是年龄偏大、思想滞后的老人和妇女,无人从事农业研究,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缺乏。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从对沛县张寨镇、栖山镇5个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3%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短工,从事的大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有限的技术成果难以发挥作用。调查表明,沛县农业生产技术的来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传统技术、农科站、学习其他农户,分别占42.56%、32.69%、15.38%,其他是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媒体等,充分表明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偏低。
4.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沛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沛县农民在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诸多落后观念。一方面,封建迷信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宗族观念仍是部分农民的思想主流。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相信天命,相信迷信,看相、算命、拆字、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有的乡村,超生严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有的人生了病,不到医院看,而是相信封建迷信,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开放进取的思想,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的行业准则,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淡化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个人主义严重,不讲义务,只讲利益和权利,不关心国家大事。道德水平滑坡,部分农民信奉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5.农民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程度、体质强弱、寿命长短、营养状况、抗病力等。身体是智力的载体,身体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智力素质的形成与发挥。健康状况受先天遗传、医疗卫生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医疗卫生条件状况的好坏是农民获得健康的必要条件。
随着沛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有效改善,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也呈上升趋势。沛县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县农民食品类支出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亿元,食物消费由以消费粮食为主向以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搭配转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医疗公平度不够,在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医疗机构改革不到位等因素作用下,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现象反映强烈。在农村中仍有47.9%的家庭有人患病后而不能及时就诊,无奈只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死”。
6.农民法律素质
农民的法律素质是构成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沛县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一是法律知识缺乏。调查资料显示,沛县农民对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的认识只达到2%左右,而多数农民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农民群众对法律作用的评价也很模糊,对“人情大于法律”观点持肯定态度的占到20.63%。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受封建社会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法是人定的,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及其领导可以左右执法的结果,相信权大于法。如一些涉法案件的当事人不去法院诉讼,却到党政机关找领导进行上访,甚至三番五次缠访闹访;人情关系取代契约关系、违反承包合同等。
三是运用法律维权意识不强。农民普遍缺乏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从抽样调查100户农民结果显示,在遇到纠纷时,很多农民不知道要打官司、不知道如何打官司,也没钱打官司,只有1%的人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多达49.7%的人认为找村干部调解是最好的办法。在访谈中,农民们普遍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打官司。
7.农民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素质
农民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素质是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计划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具体表现在:
第一,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绝大多数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市场导向能力弱,其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生产经营的难度非常大,其结果必然是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大,加上农业生产周期性相对较长的特点,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价格波动,农民常常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第二,从众行为严重。通过问卷调查:在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从众行为非常普遍。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态度是“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这种从众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
第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控制生产能力较差。从参加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抽样调查情况看:沛县敬安镇范楼村、肖吴庄村,河口镇丁六村的调查对象300人中仅有4 人参加了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约占1.3%。而苏南参加农业种植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的达到74.93%,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苏南的吸引力远远高于苏北的沛县。
由此可见,农民素质偏低在较长时期内将是制约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关键是要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英国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3:89.
[2]李文政.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J].黑河学刊,2006,(04):52.
[3]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6:19.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