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有效的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作业设计中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即模仿作业多,创造性作业少;封闭训练多,开放作业少;机械练习多,探究体验少;脱离实际练习多,联系生活实际少;限制思维作业多,解题策略多样化少;个体独立练习多,合作探索练习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实践少;简单划一多,分层要求少。这样的作业设计,背离了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下面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
一、变“乏味”为“趣味”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地、学习的乐园。
2.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3.在绘画中做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2.“编导”型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编导”,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充满个性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其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3.“侦探”型作业
所谓“侦探”型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亲情型作业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了“测量”后,比较爸爸和妈妈,谁的胸围大?自己的头围和妈妈的头围相差多少?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友情型作业
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有趣、更生活、更有应用性。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下面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
一、变“乏味”为“趣味”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地、学习的乐园。
2.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3.在绘画中做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
2.“编导”型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编导”,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充满个性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其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3.“侦探”型作业
所谓“侦探”型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亲情型作业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了“测量”后,比较爸爸和妈妈,谁的胸围大?自己的头围和妈妈的头围相差多少?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2.友情型作业
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有趣、更生活、更有应用性。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