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材内容的结构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教学目标也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
关键词:授课方式;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
课程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容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新课程背景下,下面谈谈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要做到的几个转变思路: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首先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位基础进行学习。其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具有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巨大的潜能,且处在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再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转变教师观
新课程首先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其次,新课程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三,新课程认为教师还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设计),也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教师在课程标准下(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和改组教材,灵活的选择组织教学的形式。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和含量、教学工具的使用水平等)。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转变课堂和教材观
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知识结构、评价体系和课程要求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课程指导思想、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不能顺利的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初中升学考试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数仅50分)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差,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通史知识的回忆和能力、方法的养成。
2.新课程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② 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③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也很难把握。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历史学科长期被忽视,导致课时少,每周两节,任课教师上课的班级多,任务重,这无形又给历史教学增加了一个不利因素。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中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重庆新高考方案还未出台,究竟怎么上才能适应新高考模式,如何把握,我们老师都感到很迷茫?
三、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授课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自由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 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
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
2.必须充分了解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明学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如何处理高中专题学习与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学生基础差。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但目前很多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达标,教师无法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教材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要随之改变,这些都使我们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学路在何方?需要教师们的不断思考和实践中的探索。
关键词:授课方式;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
课程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容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新课程背景下,下面谈谈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要做到的几个转变思路: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首先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位基础进行学习。其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具有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巨大的潜能,且处在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再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转变教师观
新课程首先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其次,新课程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三,新课程认为教师还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设计),也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教师在课程标准下(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和改组教材,灵活的选择组织教学的形式。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和含量、教学工具的使用水平等)。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转变课堂和教材观
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知识结构、评价体系和课程要求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课程指导思想、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不能顺利的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初中升学考试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数仅50分)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差,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通史知识的回忆和能力、方法的养成。
2.新课程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② 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③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也很难把握。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历史学科长期被忽视,导致课时少,每周两节,任课教师上课的班级多,任务重,这无形又给历史教学增加了一个不利因素。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中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重庆新高考方案还未出台,究竟怎么上才能适应新高考模式,如何把握,我们老师都感到很迷茫?
三、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授课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自由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 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
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
2.必须充分了解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明学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如何处理高中专题学习与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学生基础差。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但目前很多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达标,教师无法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教材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要随之改变,这些都使我们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学路在何方?需要教师们的不断思考和实践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