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张某,女生,三年级到五年级在班里都是班长。三、四年级时成绩优秀,小干部工作也负责任。进入五年级后,班里转来一位漂亮的女生谈某,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且善良、正直。于是在班干部竞选中,谈某顺利地当选为中队长。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小干部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可这一切对张某来说却成为了愤怒的源头,谈某表现越好。张某心理越是愤怒。她上课不再积极发言,工作态度也变得冷漠了。还处处观察谈某的言行,找她做得不妥的地方,甚至还要求班级里的女生不要和谈某玩。
分析:通过观察,找其他学生谈心,查阅资料,我对张某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对张某来说,优秀的谈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她觉得是谈某取代了她在班里的地位,再加上张某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差,本身就存在自卑心理,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张某维持了几年的“猴王心理”得不到满足了,由此产生了嫉妒心理。
猴王心理就是人都具有的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号人物。
当与自己处于同一领域的竞争者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十分卓越,并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认可承认该人确实很卓越,比自己强,那么他自己也会认为:那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猴王”,而自己则不是!会马上挫伤自己的强烈的“惟我独尊”的猴王心理。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发现自己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弱的,最可怜的人,这一信息会严重挫伤每个人的猴王心理。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又会让他很痛苦!
所以,张某表现出学习、工作的消极、冷漠,确实是源于对谈某的嫉妒,而找谈某的缺点和要求班里的女生不要和谈某玩这些行为,是其嫉妒心理引发的报复心理。
以上分析,让人觉得压抑,因为分析的毕竟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啊。可我们还要看到客观的一面:嫉妒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有的埋藏在人的潜意识里,有的在人的理性意识中还能控制;心里嫉妒但没有表现在行为中;有的已经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此时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
引导:了解之后,展开对张某的引导工作。分三步:认识、疏通、克服。
第一步:我找来资料,让她认识“嫉妒”。
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我与张某展开朋友一样的谈话:
“我知道你最近心里很不开心,我很想帮你。希望我们能真诚地谈一谈,把你心里的不开心赶走,好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的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健康的、受人欢迎的性格可以让一个人开开心心的活一辈子,对吗?……”
“可是,最近老师觉得在你身上有个缺点,你知道吗?”
出乎意料的是,她回答:“有点知道。”
“那是什么呢?”
她难为情地笑了:“我说不好。”
“那老师来说说看,你看看对不对,好吗?”
“可以。你说好了,没关系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翼翼。)
我讲了几个由嫉妒而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让她认识到嫉妒心理的危害。材料如下:
例一:孟欣和李华从小就在一个班,都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两个人关系一直不错。但是自从上了初巾二年级,她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孟欣由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被选为团支部书记,经常与其他班委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并受到老师的表扬。团里的工作不仅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进步。渐渐地把李华甩到了后面。李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在班里不受重视,成绩也没有孟欣好。它觉得生活对自己太不公平。强烈的失落感和对比反差使她心理天平失衡了。有一天晚上,她偷偷地把孟欣最喜欢的几本辅导书藏了起来……
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你觉得自己的经历跟他们挺像的,对吗?”她点点头。
“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对别人都造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是由于嫉妒心理造成的。你同不同意你现在也犯了‘嫉妒。这个缺点?”
她点点头,没说话。
“那你想改吗?”她使劲地点点头,眼泪从她脸上滑了下来。
“好,老师愿意帮助你,也相信你。”
至此,引导张某对“什么是嫉妒”、“嫉妒的危害”、“对自己的嫉妒心理”的认识是成功的。
第二步:是时张某的嫉妒心理进行疏通。
“你觉得谈某的学习怎样?”
“挺好的。”
“那她的工作做的怎样呢?”
“也可以吧。但是她看到男同学打打闹闹的,不去管的。”
“哦,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对吗?老师很喜欢你的个性,你很好强,你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爸爸妈妈对你给予很高的期望,对吗?”她点头。
“你担任过几年的班长,在很多方面你都比别人优秀,对吗?”
“老师真心希望看到你健康的成长,将来能有所作为,而不是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到头来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你觉得老师偏袒谈某,觉得同学们也比较喜欢她,是吗?可是,老师和同学也一样喜欢你啊。”
“其实,你不是真的要大家不跟谈某玩,只是觉得这样自己心里会觉得舒服一点,对吗?”
“其实,竞争是好事,学习上你追我赶,可以激励大家共同进步。而嫉妒是没有用的,面对竞争,我们只有发奋,老师希望你化嫉妒为进取,展现出你的聪明能干,好吗?”
“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人生才刚刚起步,你一定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顺利,走得快乐,走出成绩来,对吗?”
谈话挺顺利。也许是说…来之后释放了她心中的痛苦,我看到她在流泪之后脸上的表情明显变得轻松了。
第三步:帮助张某克服“嫉妒”。
我先讲了“廉颇负荆请罪”和“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同样是嫉妒,廉颇知错就改传为佳话,而周瑜由于心胸狭窄,活活气死,历史上少了一位骁勇的大将军。
然后帮助她端正态度:
首先,不必紧张,嫉妒心人人都有;其次,要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因为它害人又害己;再次,树立自信,一定能够战胜它的;最后,要持之以恒,一辈子都不要让它再犯。
我问她:“能做到吗?”
“能。”回答很坚定。
我从心底里松了口气。
我将我找来的有关克服嫉妒心理的资料给了她,让她带回去读,并要求写一篇心得,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她在文中写道:
“嫉妒是一颗杂草,我要将它连根拔起。只有宽容才会让我拥有朋友、拥有快乐。学习需要竞争,但不能丢掉友谊。我会以实际行动来改掉“嫉妒”,不断进取的。我相信我自己,也请老师相信我。……
读着她的文章,我觉得十分欣慰。当然,我很清楚。克服“嫉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还跟张某约定,有什么烦恼时一定跟老师谈谈,老师永远是她最忠实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给予她更多的关心,与她多交流,多鼓励她。并且还让她负责筹备一个“学会宽容,克服嫉妒”的班会(她本来就是个优秀班干部),班会很成功,更可喜的是她主动邀请谈某一起主持班会的。
反思: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且心理理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似懂非懂,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往往造成嫉妒心理。孩子的嫉妒心理需要及时的引导,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当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性格缺陷,变得心胸狭窄而且生活也会变得很累,而导致报复心理之后,后果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平时用心观察、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发现,正确引导,用关爱培育学生幼小的心灵,以不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分析:通过观察,找其他学生谈心,查阅资料,我对张某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对张某来说,优秀的谈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她觉得是谈某取代了她在班里的地位,再加上张某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差,本身就存在自卑心理,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张某维持了几年的“猴王心理”得不到满足了,由此产生了嫉妒心理。
猴王心理就是人都具有的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号人物。
当与自己处于同一领域的竞争者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十分卓越,并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认可承认该人确实很卓越,比自己强,那么他自己也会认为:那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猴王”,而自己则不是!会马上挫伤自己的强烈的“惟我独尊”的猴王心理。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发现自己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弱的,最可怜的人,这一信息会严重挫伤每个人的猴王心理。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又会让他很痛苦!
所以,张某表现出学习、工作的消极、冷漠,确实是源于对谈某的嫉妒,而找谈某的缺点和要求班里的女生不要和谈某玩这些行为,是其嫉妒心理引发的报复心理。
以上分析,让人觉得压抑,因为分析的毕竟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啊。可我们还要看到客观的一面:嫉妒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有的埋藏在人的潜意识里,有的在人的理性意识中还能控制;心里嫉妒但没有表现在行为中;有的已经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此时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
引导:了解之后,展开对张某的引导工作。分三步:认识、疏通、克服。
第一步:我找来资料,让她认识“嫉妒”。
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我与张某展开朋友一样的谈话:
“我知道你最近心里很不开心,我很想帮你。希望我们能真诚地谈一谈,把你心里的不开心赶走,好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的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健康的、受人欢迎的性格可以让一个人开开心心的活一辈子,对吗?……”
“可是,最近老师觉得在你身上有个缺点,你知道吗?”
出乎意料的是,她回答:“有点知道。”
“那是什么呢?”
她难为情地笑了:“我说不好。”
“那老师来说说看,你看看对不对,好吗?”
“可以。你说好了,没关系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翼翼。)
我讲了几个由嫉妒而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让她认识到嫉妒心理的危害。材料如下:
例一:孟欣和李华从小就在一个班,都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两个人关系一直不错。但是自从上了初巾二年级,她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孟欣由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被选为团支部书记,经常与其他班委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并受到老师的表扬。团里的工作不仅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进步。渐渐地把李华甩到了后面。李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在班里不受重视,成绩也没有孟欣好。它觉得生活对自己太不公平。强烈的失落感和对比反差使她心理天平失衡了。有一天晚上,她偷偷地把孟欣最喜欢的几本辅导书藏了起来……
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你觉得自己的经历跟他们挺像的,对吗?”她点点头。
“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对别人都造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是由于嫉妒心理造成的。你同不同意你现在也犯了‘嫉妒。这个缺点?”
她点点头,没说话。
“那你想改吗?”她使劲地点点头,眼泪从她脸上滑了下来。
“好,老师愿意帮助你,也相信你。”
至此,引导张某对“什么是嫉妒”、“嫉妒的危害”、“对自己的嫉妒心理”的认识是成功的。
第二步:是时张某的嫉妒心理进行疏通。
“你觉得谈某的学习怎样?”
“挺好的。”
“那她的工作做的怎样呢?”
“也可以吧。但是她看到男同学打打闹闹的,不去管的。”
“哦,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对吗?老师很喜欢你的个性,你很好强,你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爸爸妈妈对你给予很高的期望,对吗?”她点头。
“你担任过几年的班长,在很多方面你都比别人优秀,对吗?”
“老师真心希望看到你健康的成长,将来能有所作为,而不是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到头来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你觉得老师偏袒谈某,觉得同学们也比较喜欢她,是吗?可是,老师和同学也一样喜欢你啊。”
“其实,你不是真的要大家不跟谈某玩,只是觉得这样自己心里会觉得舒服一点,对吗?”
“其实,竞争是好事,学习上你追我赶,可以激励大家共同进步。而嫉妒是没有用的,面对竞争,我们只有发奋,老师希望你化嫉妒为进取,展现出你的聪明能干,好吗?”
“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人生才刚刚起步,你一定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顺利,走得快乐,走出成绩来,对吗?”
谈话挺顺利。也许是说…来之后释放了她心中的痛苦,我看到她在流泪之后脸上的表情明显变得轻松了。
第三步:帮助张某克服“嫉妒”。
我先讲了“廉颇负荆请罪”和“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同样是嫉妒,廉颇知错就改传为佳话,而周瑜由于心胸狭窄,活活气死,历史上少了一位骁勇的大将军。
然后帮助她端正态度:
首先,不必紧张,嫉妒心人人都有;其次,要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因为它害人又害己;再次,树立自信,一定能够战胜它的;最后,要持之以恒,一辈子都不要让它再犯。
我问她:“能做到吗?”
“能。”回答很坚定。
我从心底里松了口气。
我将我找来的有关克服嫉妒心理的资料给了她,让她带回去读,并要求写一篇心得,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她在文中写道:
“嫉妒是一颗杂草,我要将它连根拔起。只有宽容才会让我拥有朋友、拥有快乐。学习需要竞争,但不能丢掉友谊。我会以实际行动来改掉“嫉妒”,不断进取的。我相信我自己,也请老师相信我。……
读着她的文章,我觉得十分欣慰。当然,我很清楚。克服“嫉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还跟张某约定,有什么烦恼时一定跟老师谈谈,老师永远是她最忠实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给予她更多的关心,与她多交流,多鼓励她。并且还让她负责筹备一个“学会宽容,克服嫉妒”的班会(她本来就是个优秀班干部),班会很成功,更可喜的是她主动邀请谈某一起主持班会的。
反思: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且心理理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似懂非懂,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往往造成嫉妒心理。孩子的嫉妒心理需要及时的引导,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当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性格缺陷,变得心胸狭窄而且生活也会变得很累,而导致报复心理之后,后果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平时用心观察、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发现,正确引导,用关爱培育学生幼小的心灵,以不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