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学生主动提问,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语文;培养;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因问题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旨归。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其次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本文就想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谈点看法。
1语文学习中要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这里说的问题意识应该包括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两个层面。首先是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思想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否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是否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否把教学的生长点源于教师本身的才华还是源于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可以说只要教师具有了问题和民主教学的意识产自然就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具有了问题意识才会谈得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程序,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语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从怀疑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质疑是最重要的。如不能质疑就根本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只能死板地解决老师或别人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根本谈不上自主探索、研究学习。所以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阅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课文直接对话,提出问题
当前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一种是典型的“问答仪式”(公开课中表现尤其突出),这种仪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作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是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充当了“课托”,一堂课不留任何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使一些想改革的人也举步维艰。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必要的讲解和提问,只是反对走向极端化。在“浮躁与尴尬共舞,
口号与模式齐飞”的时代,一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沉思默想中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学生对文本不熟悉就不可能提出问题的,相反,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提出问题标志着他对文本有了大致的理解。
当前进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让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里应注意两点:首先应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而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其次,是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等)。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走进作著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的“满堂灌”和简单的“问答仪式”,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这种“发现式”教学,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的创造。
当然,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需
【关键词】语文;培养;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因问题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旨归。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其次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本文就想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谈点看法。
1语文学习中要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这里说的问题意识应该包括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两个层面。首先是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思想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否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是否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是否把教学的生长点源于教师本身的才华还是源于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可以说只要教师具有了问题和民主教学的意识产自然就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具有了问题意识才会谈得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程序,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语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从怀疑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质疑是最重要的。如不能质疑就根本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只能死板地解决老师或别人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根本谈不上自主探索、研究学习。所以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阅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课文直接对话,提出问题
当前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一种是典型的“问答仪式”(公开课中表现尤其突出),这种仪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作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是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充当了“课托”,一堂课不留任何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使一些想改革的人也举步维艰。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必要的讲解和提问,只是反对走向极端化。在“浮躁与尴尬共舞,
口号与模式齐飞”的时代,一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沉思默想中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学生对文本不熟悉就不可能提出问题的,相反,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提出问题标志着他对文本有了大致的理解。
当前进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让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里应注意两点:首先应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而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其次,是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等)。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走进作著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的“满堂灌”和简单的“问答仪式”,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这种“发现式”教学,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的创造。
当然,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