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践操作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识记能力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放手,让学生动手,在课前、课中、课后实践、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师生共同操作下,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不断发展创新潜能,勇于探索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实践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1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阔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代化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获得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意识、探索创新等操作能力。
一、老师放手,学生动手,挖掘学生的智力源泉
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生来就有的,也不是靠一两天的训练就能提高,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中自由地探索,从中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体会到数学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一强烈意识,才能调动学生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放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發挥作用,更有利于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比如说吧。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中《有趣的数学》这节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细心观察,多种思维结合发现:1×1=1,11×11=121,111×111=12321这些乘数是三位数以下的算式结果的规律之后,不难得出乘数是四位数以上的算式结果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完成淘气和笑笑提出的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一些特殊形式的算式的结果,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挖掘了儿童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
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感知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笔者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市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每只鸡蛋大约有40—50克,而一只鸭却有两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从中达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师生共同操作,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师生都是围绕教材进行活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动机以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兴趣为导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着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生活情境,语言环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去动脑,探究数学知识,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快乐的活动之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设计了“剪纸拼图”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作出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的底上的相同的高,并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他们学过的一个几何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于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一来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教学难点给突破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内驱力,同时也因探究而促进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也因此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四、让学生在课前实践,参与知识的构建
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情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在课前一周就布置学生主动去银行调查了解有关存款利率的知识,有了课前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將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另外,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体积与重量”这一内容之前,我特意设计了两个结构类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钢铁比较,谁的体重要大。
2、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钢铁比较,谁的体积要大。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幼稚滑稽,脑筋一动,就能准确无误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数学的操作兴趣。
五、让学生在课中实践,探究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并设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身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让学生在课后实践,发展创新知识潜能
人的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利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超市想把12盒酸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提高,在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就越省材料,表面积越小的设计就越好。这样一来,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融入生活情景,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全国优秀教学论文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第二章第二节数的认识的教学策略.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天地栏.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实践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1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阔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代化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获得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意识、探索创新等操作能力。
一、老师放手,学生动手,挖掘学生的智力源泉
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生来就有的,也不是靠一两天的训练就能提高,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中自由地探索,从中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体会到数学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一强烈意识,才能调动学生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放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發挥作用,更有利于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比如说吧。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中《有趣的数学》这节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细心观察,多种思维结合发现:1×1=1,11×11=121,111×111=12321这些乘数是三位数以下的算式结果的规律之后,不难得出乘数是四位数以上的算式结果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完成淘气和笑笑提出的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一些特殊形式的算式的结果,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挖掘了儿童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
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感知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笔者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市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每只鸡蛋大约有40—50克,而一只鸭却有两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从中达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师生共同操作,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师生都是围绕教材进行活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动机以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兴趣为导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着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生活情境,语言环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去动脑,探究数学知识,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快乐的活动之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设计了“剪纸拼图”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作出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的底上的相同的高,并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他们学过的一个几何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于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一来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教学难点给突破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内驱力,同时也因探究而促进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也因此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四、让学生在课前实践,参与知识的构建
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情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在课前一周就布置学生主动去银行调查了解有关存款利率的知识,有了课前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將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另外,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体积与重量”这一内容之前,我特意设计了两个结构类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钢铁比较,谁的体重要大。
2、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钢铁比较,谁的体积要大。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幼稚滑稽,脑筋一动,就能准确无误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数学的操作兴趣。
五、让学生在课中实践,探究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并设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身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让学生在课后实践,发展创新知识潜能
人的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利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超市想把12盒酸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提高,在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就越省材料,表面积越小的设计就越好。这样一来,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融入生活情景,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全国优秀教学论文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第二章第二节数的认识的教学策略.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天地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