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费保障、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在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历来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作者认为教师队伍这个人力资源要素是当今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教师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学
义务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费保障、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在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历来是至关紧要的前提条件。而构成教育资源的诸多要素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负责人,我认为教师队伍这个人力资源要素是当今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好地解决了义务教育师资量的需求和质的提升,较好地解决了历史形成的民办教师问题。经过培育和发展,义务教育已经从低质量、低水平的普及走向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但是,义务教育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有人认为,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义务教育“择校热”,说穿了就是“择师热”。这从一个教育热点问题上昭示我们: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质量的差距是教育质量差距的核心指标,从质量入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于从源头上扼制“择校热”,体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需要。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义务教育则是唯一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唯有义务教育的公平最能体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已修订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方面,更是直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个关键问题,明确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其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实施课程改革、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育人需要。目前,就笔者所了解的我县情况看,从教师队伍的编制标准、年龄、学科、能力结构分析,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依然相当明显。以质量为抓手和突破口,科学合理地调整充实配置好义务教育师资,是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再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以师为本,发挥教师群体效应,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群体共振互激的原理,在同一行政区域的校际之间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整体优化教师结构,有助于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而教师群体中的学科领军人物产生的典型效应,则给群体中其他成员带来激励效应,这有助于增强全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教师群体的校本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思路建议
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小学教师,我深感结构性矛盾和编制性矛盾是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必须加以解决。所谓结构性矛盾,主要指校际之间教师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和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谓编制性矛盾,主要指因编制标准低、办学规模小、教师老化、艺体等学科缺少专职教师的农村学校排课难的矛盾。就如何解决笔者有如下建议:
1. 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能进不能出一直是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好的学校用好教师,一般学校用一般教师,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呆在偏远的农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举步维艰。对此,笔者呼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利用行政手段确立学校干部、教师流动的时间、义务和待遇等,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否可停止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教师,城区急需教师全部通过公开招聘解决。县教委、片区教管中心可制定阶段性的教师均衡配置实施标准,高级教师、优秀教师、校长、主任轮岗制度、新任校长异地提拔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考核、激励等制度,在县域内、片区内均衡配置教学、管理骨干,从根本上扼制“择校热”。
2. 按教师结构核编,不搞“一刀切”。县级编制、教育、财政部门是否可根据学校教师结构核定人员编制,改变“千校一面”的做法,对因教师队伍老化、学科门类不齐的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的农村学校,采取超常规的帮扶措施,通过预留机动编制或追加临时编制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增拨编制,确保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3. 加强校际联合,激活校本师训。建立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完善示范学校和城市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机制,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是逐步优化教师结构的有效途径。校际联合、智力支薄的另一个渠道就是激活校本师训。
4. 发挥职称评聘的调控作用,提高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比例。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职称比例,可以吸引骨干教师为求得自我发展机遇而向一般学校或农村边远学校流动。同时对于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评定职称时可在学历等条件上适当放宽要求。
5. 发挥经济待遇杠杆作用。教师待遇一直是教育发展失衡的热点话题,从教育发展的均衡看,同一学校内教师的收入应该根据业绩情况有所差别,但是同一区域、同等级别、业绩的教师收入,应改保持“零差别”。如果这样,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的薪酬待遇不仅不会因为到农村而降低,反而会因为农村消费低,相对提高实际收入,这样优秀教师自然就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了。
【参考文献】
[1] 杜复平,张谦.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与对策[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
[2] 扈远仁,唐志诚,郭平.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中国教育梦[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 褚继平. 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关 键 词】 教师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学
义务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费保障、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在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历来是至关紧要的前提条件。而构成教育资源的诸多要素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负责人,我认为教师队伍这个人力资源要素是当今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好地解决了义务教育师资量的需求和质的提升,较好地解决了历史形成的民办教师问题。经过培育和发展,义务教育已经从低质量、低水平的普及走向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但是,义务教育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有人认为,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义务教育“择校热”,说穿了就是“择师热”。这从一个教育热点问题上昭示我们: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质量的差距是教育质量差距的核心指标,从质量入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于从源头上扼制“择校热”,体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需要。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义务教育则是唯一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唯有义务教育的公平最能体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已修订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方面,更是直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个关键问题,明确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其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实施课程改革、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育人需要。目前,就笔者所了解的我县情况看,从教师队伍的编制标准、年龄、学科、能力结构分析,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依然相当明显。以质量为抓手和突破口,科学合理地调整充实配置好义务教育师资,是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再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以师为本,发挥教师群体效应,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群体共振互激的原理,在同一行政区域的校际之间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整体优化教师结构,有助于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而教师群体中的学科领军人物产生的典型效应,则给群体中其他成员带来激励效应,这有助于增强全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教师群体的校本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思路建议
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小学教师,我深感结构性矛盾和编制性矛盾是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必须加以解决。所谓结构性矛盾,主要指校际之间教师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和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谓编制性矛盾,主要指因编制标准低、办学规模小、教师老化、艺体等学科缺少专职教师的农村学校排课难的矛盾。就如何解决笔者有如下建议:
1. 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能进不能出一直是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好的学校用好教师,一般学校用一般教师,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呆在偏远的农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举步维艰。对此,笔者呼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利用行政手段确立学校干部、教师流动的时间、义务和待遇等,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否可停止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教师,城区急需教师全部通过公开招聘解决。县教委、片区教管中心可制定阶段性的教师均衡配置实施标准,高级教师、优秀教师、校长、主任轮岗制度、新任校长异地提拔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考核、激励等制度,在县域内、片区内均衡配置教学、管理骨干,从根本上扼制“择校热”。
2. 按教师结构核编,不搞“一刀切”。县级编制、教育、财政部门是否可根据学校教师结构核定人员编制,改变“千校一面”的做法,对因教师队伍老化、学科门类不齐的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的农村学校,采取超常规的帮扶措施,通过预留机动编制或追加临时编制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增拨编制,确保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3. 加强校际联合,激活校本师训。建立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完善示范学校和城市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机制,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是逐步优化教师结构的有效途径。校际联合、智力支薄的另一个渠道就是激活校本师训。
4. 发挥职称评聘的调控作用,提高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比例。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职称比例,可以吸引骨干教师为求得自我发展机遇而向一般学校或农村边远学校流动。同时对于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评定职称时可在学历等条件上适当放宽要求。
5. 发挥经济待遇杠杆作用。教师待遇一直是教育发展失衡的热点话题,从教育发展的均衡看,同一学校内教师的收入应该根据业绩情况有所差别,但是同一区域、同等级别、业绩的教师收入,应改保持“零差别”。如果这样,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的薪酬待遇不仅不会因为到农村而降低,反而会因为农村消费低,相对提高实际收入,这样优秀教师自然就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了。
【参考文献】
[1] 杜复平,张谦.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与对策[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
[2] 扈远仁,唐志诚,郭平.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中国教育梦[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 褚继平. 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