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学校的行政管理能不能为此做点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在行政管理上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望能够对同行有所启迪。我们学校的基本做法有三个,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进行学案导学
这不是新名词,很多学校都应用这个举措。可是为什么学案导学在研究不够充分,甚至这个学术名词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而这个做法却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这件事的应用中也因为停留在经验层次,主要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模仿和迁移,很少思考这个学案是做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即学术研究的介入和跟进力量不够,于是也容易出现教师接受中有被动性,其产生效益也不会非常理想。学案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现实教学不能兼顾学习全程,而造成学习环节断裂的问题。一般学习按照时间划分包含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现实教学我们重视课堂的教学转化率,即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而在实践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单靠课堂讲授其转化率必定有限,更需要有练习的跟进,于是课下作业和练习被充分重视。这样课中和课下两个环节的学习都纳入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可是,现在依靠教学行为形成学习联动的模式中,学习的环节其课前自学或课前预习,做得不好。这样看,学生的学习在整体性行为看,能够保持自学和预习的还很少,普及性不高,这自然是有害于学习效率提升的。而学案是教师设计的学习导航图,即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工具,它注定需要在课前投放应用。如此就能引导学生重视课前学习,若有这个学案驱动,让绝大多数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有效的。
2、解决教学从教师主观出发,而对于学情的兼顾不足,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注定是解决学生学习具体问题的,也就是因学设教的。而现实教学对学情是进行预估判断,与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一节课成立的前提就是,以为学生在新知学习上没有学习,而且因为他们自己学不会,于是依靠教师的强势的教来转化。这样自然就要教全体学生和全部知识都要教。这种劳力的付出巨大,却因为漠视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一些本该不要教的,也要教,替代了学生的学习,于是教学中过于强势造成学生学习存在被动态。而学案投放早,先让学生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情,然后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象。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大大提高,有效性也产生了。
3、解决现实教材应用中不够完美,不能更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利于学和利于教的目的,从而迫切需要进行教学补白的问题。教材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它应该最大程度符合学科学习特点,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现在还有人说,理想化的教材应该是学材,即学生自学的依据。可是从现实应用教材看,教材的厚度收到限制,学生练习配备不足,很难充分体现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学习流程的设计,于是教材中预留了若干教与学的空白。这种现实教材的不完美性是客观事实,另如语文教材厚度受限,配套助读教材很少进入学校,这与语文学习多读多些的现实需要存在矛盾,而依托学案无疑可以把这些不利于学与教的方面加以改进和补足。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随着课改进入课堂,现在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应用中同样缺乏深入的研究。小组学习的合理性是什么?其核心价值怎样体现出来?如此问题不能回避,否则大家应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在模仿阶段,学其皮毛而已。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与独立学习衔接的必要学习行为。一般带有任务驱动的学习,先要个体独立学习,经历学习历程,积累学习经验。这种学习若由此中断,其学习效果不被显示出来,那它形诸于人的影响也就停留在潜在阶段,不能转化为共同认可,形成对于学习的回馈与激励。于是用小组学习形成经验分享,非常有必要。欧美教育不主要依靠考试作为驱动力,即外在的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点燃主要依靠的是小组交流形成的成果分享,个体经验集体关注所赋予学生的成就感。而中国教育中小组学习不很普遍,对于这种学习的补偿性认识不足。如杜朗口中学依靠这种学习展示,激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它取得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2、教学成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效率也是决定学科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而我们也知道按照系统论的认识,一个最有效能的系统应该是三级管理体系,而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师一人对着学生若干人,其影响力下达到每一个学生都很有限。而若建立有学习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学习小组,则在师生中间架构了一个管理层级,即小组内学生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提高。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小组管理层级。
2、小组合作学习是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作用于人,每一个人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者,更要把自己的学习纳入集体行为规范之中,逐步强化合作意识和构造合作机制。中国教育面对的困境除了应试困扰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融合度不好,容易形成太强的自我意识,构造孤独封闭的心理。由此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形成固定小组,更要不断构造新的学习小组,人员构成处于动态之中,给学生创生一些新的合作人群,教给学生合作的基本能力。这种学习所改变的更在认的精神和学习的形态。
三、进行考试数据分析
重视考试评价,利用学情信息,改进教学,就学科学习而言,最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这在目前考试导向的教学背景下,还是现实而有意义的。现在中国学校里所谓的教学管理趋近于考试管理,即各层级的管理者为了指定目标,区域或学校或年级,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必定要在自己着眼的终结性考试的中间增加阶段考试,如期中考、期末考中间增加月考,在月考中间增加周测,而在周测中间增加一天一测,在一天一测之间增加一课一测。这种学习和教学管理基本依靠考试作为行为驱动。这样的境遇中考试频次多,而凡考试组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一次考试评判之后产生的学习分析没有充分利用就要组织第二次考试,如此必然形成考试信息的浪费。若能减少考试次数,把每一次考试做成精品,提高命题质量,认真分析答卷中暴露出的教学问题,然后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这注定是有效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让学生也从中受益匪浅。
一、进行学案导学
这不是新名词,很多学校都应用这个举措。可是为什么学案导学在研究不够充分,甚至这个学术名词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而这个做法却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这件事的应用中也因为停留在经验层次,主要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模仿和迁移,很少思考这个学案是做什么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即学术研究的介入和跟进力量不够,于是也容易出现教师接受中有被动性,其产生效益也不会非常理想。学案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现实教学不能兼顾学习全程,而造成学习环节断裂的问题。一般学习按照时间划分包含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现实教学我们重视课堂的教学转化率,即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而在实践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单靠课堂讲授其转化率必定有限,更需要有练习的跟进,于是课下作业和练习被充分重视。这样课中和课下两个环节的学习都纳入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可是,现在依靠教学行为形成学习联动的模式中,学习的环节其课前自学或课前预习,做得不好。这样看,学生的学习在整体性行为看,能够保持自学和预习的还很少,普及性不高,这自然是有害于学习效率提升的。而学案是教师设计的学习导航图,即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工具,它注定需要在课前投放应用。如此就能引导学生重视课前学习,若有这个学案驱动,让绝大多数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有效的。
2、解决教学从教师主观出发,而对于学情的兼顾不足,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注定是解决学生学习具体问题的,也就是因学设教的。而现实教学对学情是进行预估判断,与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一节课成立的前提就是,以为学生在新知学习上没有学习,而且因为他们自己学不会,于是依靠教师的强势的教来转化。这样自然就要教全体学生和全部知识都要教。这种劳力的付出巨大,却因为漠视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一些本该不要教的,也要教,替代了学生的学习,于是教学中过于强势造成学生学习存在被动态。而学案投放早,先让学生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情,然后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象。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大大提高,有效性也产生了。
3、解决现实教材应用中不够完美,不能更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利于学和利于教的目的,从而迫切需要进行教学补白的问题。教材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它应该最大程度符合学科学习特点,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现在还有人说,理想化的教材应该是学材,即学生自学的依据。可是从现实应用教材看,教材的厚度收到限制,学生练习配备不足,很难充分体现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学习流程的设计,于是教材中预留了若干教与学的空白。这种现实教材的不完美性是客观事实,另如语文教材厚度受限,配套助读教材很少进入学校,这与语文学习多读多些的现实需要存在矛盾,而依托学案无疑可以把这些不利于学与教的方面加以改进和补足。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随着课改进入课堂,现在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应用中同样缺乏深入的研究。小组学习的合理性是什么?其核心价值怎样体现出来?如此问题不能回避,否则大家应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在模仿阶段,学其皮毛而已。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与独立学习衔接的必要学习行为。一般带有任务驱动的学习,先要个体独立学习,经历学习历程,积累学习经验。这种学习若由此中断,其学习效果不被显示出来,那它形诸于人的影响也就停留在潜在阶段,不能转化为共同认可,形成对于学习的回馈与激励。于是用小组学习形成经验分享,非常有必要。欧美教育不主要依靠考试作为驱动力,即外在的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点燃主要依靠的是小组交流形成的成果分享,个体经验集体关注所赋予学生的成就感。而中国教育中小组学习不很普遍,对于这种学习的补偿性认识不足。如杜朗口中学依靠这种学习展示,激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它取得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2、教学成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效率也是决定学科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而我们也知道按照系统论的认识,一个最有效能的系统应该是三级管理体系,而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师一人对着学生若干人,其影响力下达到每一个学生都很有限。而若建立有学习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学习小组,则在师生中间架构了一个管理层级,即小组内学生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提高。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小组管理层级。
2、小组合作学习是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作用于人,每一个人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者,更要把自己的学习纳入集体行为规范之中,逐步强化合作意识和构造合作机制。中国教育面对的困境除了应试困扰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融合度不好,容易形成太强的自我意识,构造孤独封闭的心理。由此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形成固定小组,更要不断构造新的学习小组,人员构成处于动态之中,给学生创生一些新的合作人群,教给学生合作的基本能力。这种学习所改变的更在认的精神和学习的形态。
三、进行考试数据分析
重视考试评价,利用学情信息,改进教学,就学科学习而言,最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这在目前考试导向的教学背景下,还是现实而有意义的。现在中国学校里所谓的教学管理趋近于考试管理,即各层级的管理者为了指定目标,区域或学校或年级,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必定要在自己着眼的终结性考试的中间增加阶段考试,如期中考、期末考中间增加月考,在月考中间增加周测,而在周测中间增加一天一测,在一天一测之间增加一课一测。这种学习和教学管理基本依靠考试作为行为驱动。这样的境遇中考试频次多,而凡考试组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一次考试评判之后产生的学习分析没有充分利用就要组织第二次考试,如此必然形成考试信息的浪费。若能减少考试次数,把每一次考试做成精品,提高命题质量,认真分析答卷中暴露出的教学问题,然后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这注定是有效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让学生也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