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人们都知道《清平乐·六盘山》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率红军长征翻越宁夏六盘山时吟哦成的。可人们并不知道,这首诗词之前是《清平乐·长征谣》,以后又改为《清平乐·六盘山》。那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写给宁夏人民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经笔者多年调查、考证,把历史的真实告知人们。
六盘山巅 吟成壮丽诗篇
六盘山,纵贯宁夏南部固原、隆德、泾原三县,雄跨甘肃、宁夏,最高峰海拔3100多米,陡峭的耸岩危峰,愈显山势挺拔雄伟。依山体修凿的穿山公路盘旋蜿蜒而上,弯弯曲曲缠绕在山间。当地谚语说:“六盘山,十八旋,上山二十五,下山三十一”。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翻过这座山,到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长征到达甘肃、宁夏交界的哈达铺地区,10月7日抵达六盘山。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沿小水沟上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北侧过山。毛泽东健步登上六盘山,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休息一下,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说“这六盘山可不简单呢!它雄踞大西北,是兰州和西安的门户,这里离祁连山不远,是兵家要地,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这里可以观三省(陕、甘、宁),距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远了。”这对艰难长征的红军来说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声音。
毛泽东在高山之巅,纵观群山:仲秋时节的六盘山,秋风送爽,天宇澄澈,如海的碧空中,几抹纤云点缀;山顶上红旗招展,战马嘶鸣,队队英勇的红军指战员高唱着“陕甘支队之歌”,奋力攀登,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秋高飞大雁,峰高卷红旗,向北极目处,长城隐隐约约可见,盘绕在万重山间。壮美的六盘山风光,把毛泽东奔涌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
翻越六盘山即将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经受过千锤百炼的红军指战员,已经变得无比坚强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敌人不能消灭。革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千重思绪,万般感慨,涌上毛泽东心头。在这戎马倥偬中,展望前景,伟大的战略转移已经赢得了巨大胜利,诗兴勃发的毛泽东,抒怀高歌,一首气势豪迈的“长征谣”就在六盘山巅极目远眺中吟成:“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当时在场的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领导人都说好诗。下山后,在固原迺家河阳洼村一家回民窑洞里,毛泽东挥笔记下了“长征谣”的诗句。两个月后,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用铅笔记下了这首在宁夏六盘山高峰吟哦成的诗句。
这首“长征谣”当时立即在红军中传唱开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6年在我党主办的《淮海日报》上首先公开发表。虽然是“长征谣”,但还是“清平乐”的词牌。1957年,《诗刊》创刊号刊登了《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词,使宁夏的六盘山享誉世界。那么现在人们见到的《清平乐·六盘山》又是怎样写成的呢?
毛泽东亲笔手书《清平乐·六盘山》
我是在1977年6月第一次见到《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真迹和毛泽东写给董老的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图1)看完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在日理万机中为宁夏人民题词,而且又是那么的认真和谦虚。再看《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真迹,挥洒自如,气势豪放,执长缨缚苍龙、红旗漫卷西风的伟大气魄,反映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利益建立新中国,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精神。
为了解清楚当时的情况,我在1982年前往北京采访了当时任国家民委秘书长的黑伯理同志。1959年,黑伯理任宁夏人委秘书长,当时为了布置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大家都想把毛泽东长征时创作的《六盘山》诗词刻在宁夏特有的贺兰石上,放置在宁夏厅。可手稿当时查找不到,想请区领导出面请毛泽东书写,自治区的领导们很为难,因为毛主席已不再多题词了。这种情况下,黑伯理和时任宁夏副书记的李景林同志都想到了董老,请董必武副主席出面可能办到,就给董老写了封信。董老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由秘书申德纯执笔,董老签名后送毛主席。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在开会之余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词。《宁夏日报》于1961年9月30日首先在头版套红刊登了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手书墨迹,还发表了一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
《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知多少?
在毛主席写给宁夏人民的手书《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同时,还写了几副字体不同、内容略有差别的手迹。其中图2是用草书写的,中间写的是“旄头漫卷西风”。图3、图4也还是“旄头漫卷西风”,笔体和字迹各有不同,但基本内容都一样。在图5中,字体是行草体了,而其中的“旄头”也改为“红旗”了。
图6中的手迹是写在长?0厘米,宽50厘米的宣纸上的。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以后看到的《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全部了。
图7是毛主席在1962年4月20日写成的,这也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们青平乐·六盘山》最后一幅手迹了。
如今我们再次见到这些手书的真迹,就更加深切地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为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
(责编:王兰芳)
六盘山巅 吟成壮丽诗篇
六盘山,纵贯宁夏南部固原、隆德、泾原三县,雄跨甘肃、宁夏,最高峰海拔3100多米,陡峭的耸岩危峰,愈显山势挺拔雄伟。依山体修凿的穿山公路盘旋蜿蜒而上,弯弯曲曲缠绕在山间。当地谚语说:“六盘山,十八旋,上山二十五,下山三十一”。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翻过这座山,到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长征到达甘肃、宁夏交界的哈达铺地区,10月7日抵达六盘山。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沿小水沟上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北侧过山。毛泽东健步登上六盘山,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休息一下,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说“这六盘山可不简单呢!它雄踞大西北,是兰州和西安的门户,这里离祁连山不远,是兵家要地,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这里可以观三省(陕、甘、宁),距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远了。”这对艰难长征的红军来说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声音。
毛泽东在高山之巅,纵观群山:仲秋时节的六盘山,秋风送爽,天宇澄澈,如海的碧空中,几抹纤云点缀;山顶上红旗招展,战马嘶鸣,队队英勇的红军指战员高唱着“陕甘支队之歌”,奋力攀登,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秋高飞大雁,峰高卷红旗,向北极目处,长城隐隐约约可见,盘绕在万重山间。壮美的六盘山风光,把毛泽东奔涌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
翻越六盘山即将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经受过千锤百炼的红军指战员,已经变得无比坚强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敌人不能消灭。革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千重思绪,万般感慨,涌上毛泽东心头。在这戎马倥偬中,展望前景,伟大的战略转移已经赢得了巨大胜利,诗兴勃发的毛泽东,抒怀高歌,一首气势豪迈的“长征谣”就在六盘山巅极目远眺中吟成:“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当时在场的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领导人都说好诗。下山后,在固原迺家河阳洼村一家回民窑洞里,毛泽东挥笔记下了“长征谣”的诗句。两个月后,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用铅笔记下了这首在宁夏六盘山高峰吟哦成的诗句。
这首“长征谣”当时立即在红军中传唱开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6年在我党主办的《淮海日报》上首先公开发表。虽然是“长征谣”,但还是“清平乐”的词牌。1957年,《诗刊》创刊号刊登了《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词,使宁夏的六盘山享誉世界。那么现在人们见到的《清平乐·六盘山》又是怎样写成的呢?
毛泽东亲笔手书《清平乐·六盘山》
我是在1977年6月第一次见到《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真迹和毛泽东写给董老的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图1)看完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在日理万机中为宁夏人民题词,而且又是那么的认真和谦虚。再看《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真迹,挥洒自如,气势豪放,执长缨缚苍龙、红旗漫卷西风的伟大气魄,反映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利益建立新中国,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精神。
为了解清楚当时的情况,我在1982年前往北京采访了当时任国家民委秘书长的黑伯理同志。1959年,黑伯理任宁夏人委秘书长,当时为了布置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大家都想把毛泽东长征时创作的《六盘山》诗词刻在宁夏特有的贺兰石上,放置在宁夏厅。可手稿当时查找不到,想请区领导出面请毛泽东书写,自治区的领导们很为难,因为毛主席已不再多题词了。这种情况下,黑伯理和时任宁夏副书记的李景林同志都想到了董老,请董必武副主席出面可能办到,就给董老写了封信。董老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由秘书申德纯执笔,董老签名后送毛主席。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在开会之余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词。《宁夏日报》于1961年9月30日首先在头版套红刊登了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手书墨迹,还发表了一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
《清平乐·六盘山》手书知多少?
在毛主席写给宁夏人民的手书《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同时,还写了几副字体不同、内容略有差别的手迹。其中图2是用草书写的,中间写的是“旄头漫卷西风”。图3、图4也还是“旄头漫卷西风”,笔体和字迹各有不同,但基本内容都一样。在图5中,字体是行草体了,而其中的“旄头”也改为“红旗”了。
图6中的手迹是写在长?0厘米,宽50厘米的宣纸上的。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以后看到的《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全部了。
图7是毛主席在1962年4月20日写成的,这也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们青平乐·六盘山》最后一幅手迹了。
如今我们再次见到这些手书的真迹,就更加深切地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为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
(责编: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