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能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方面,寻找到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支点”?本文从课前演讲这一教学环节来实现带动语文学习的其他环节的教学目的做了一些思索与尝试。
【关键词】 演讲 听 说 读 写
在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语文的地位很尴尬:一方面,教育部强调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在政策法规上设立“阅读节”,阅读日,还把语文设定成大学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语文学与不学差不了多少,而语文老师却充满了热情与执著告诉学生语文对自己的人生多么重要,但学生却一脸的漠然。一面是热情如火,另一面却冷漠如冰。这样的反差,把语文和语文老师卡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深思。
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科学的阐释:“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叶圣陶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别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就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我们从先生们的话中不难发现,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四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都可以殊途同归,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语文,简单地说无非是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这四种能力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和基础,为说和写积累知识,丰富思想,而说和写又反过来对听和读起着进一步地消化和促进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得以锻炼和提高。抓住一个点实现突围,从而带动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所谓的“给我一个支点”,而演讲,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实现教学突破的一个点。
一、以说带看、促听
“听”,作为言语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作为口语交际所必备,而且也从古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方式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倾听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课第一分钟开始,就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和品质。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感知活动。观察力,是感知觉活动的能力。一个人的观察力越强,感知世界的程度越高。它是人体综合运用五种感觉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敏锐的、全面的、准确的反映与把握客观物质的能力。
带着问题去听,更能提高倾听的效率。演讲之前,明确要求,可以观察演讲者的整个过程,包括姿态、身体语言、演讲内容等方面,为有针对性地点评做准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倾听的习惯和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加强。
二、以说促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虽然是一样的年龄,但有不一样的深刻。这深刻就来源于思想,为了能让自己的演讲能深刻一些,内容更独特,语言能够更精练,更富有文学色彩,更能吸引台下同学的注意力,学生开始自发、积极主动地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广泛涉猎报刊杂志,在不断地涉猎过程中,从中筛选出那些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信息,用卡片记录下来,同时还不忘在后面写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尤其是那些打败了时间的经典文字,是经历了时间和思想锤炼的经典,常读常新,见仁见智,而这些恰恰说他们取之不尽的演讲之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凭借自己的阅读资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演讲主题,充实自己的演讲内容。从传统到流行,从平民到明星,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从傻根到许三多,王宝强成了同学谈论的话题。某同学在报纸上发现了介绍了王宝强的成长历程。于是,报纸上的长篇大论在同学自己的精心剪裁下,短小精致的王宝强个人成长档案呈现在了同学面前。王宝强的成长过程充满艰辛,却在一片荆棘之后开出了绚丽的让人惊羡的花朵。同学是呈现,更是在反思。这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既富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生活,能极大调动学生倾听的欲望。同时,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不断地在听众和内容之间寻找契合点,锻炼了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筛选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界,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以说促写
广泛地涉猎,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就如同水库中蓄满了水,自然流溢一样。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演讲条理清晰,表达流畅,他们要在本子上写好演讲稿。写,收集信息的输出,不是简单的竹筒倒豆子,而是围绕自己演讲的主题,对占有的资料进行筛选,继而整合,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粘合剂是他们的思想。人毕竟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演讲稿不一定要多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会考虑起承转合的技巧,尤其是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同学听的兴趣和热忱,只有听者倾心地听,演讲者才会有动力地在台前讲。讲者和听者,实现信息顺畅交流的两端,缺一不可。为了让自己的演讲稿更适合听者,更凝练,一篇演讲稿有时要几易其稿,而在不断修改稿件过程中,学生就是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整合自己的思想的过程。写的过程,其实是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考察学生对材料及表达主题之间联系的建构过程,即思维的锻炼。
四、以评促说
评,是课前五分钟演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评价是一种双赢得智慧。常规的节省时间的做法是下一位演讲者对这位演讲者进行点评,如果有其他同学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也是允许的,因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也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先点后评。每一位同学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来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在点评过程中,没有要求,只有默契,所有的同学都会用善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的闪光之处:仪态,声音、主题、演讲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懂得尊重,所以他们不会直接“评”,但每个同学的演讲都不会没有任何瑕疵,有了瑕疵真诚地指出来,既帮助了演讲者也是警醒“后来者”。
演讲,虽然说是课前五分钟,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五分钟。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点评、交流,课后的思考,都是语文学习的 另一种形式。通过演讲这一种课堂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去听、去读,去写,去评。在一次次锻炼中,既使学生的四种基本素养不断提升,又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
【关键词】 演讲 听 说 读 写
在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语文的地位很尴尬:一方面,教育部强调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在政策法规上设立“阅读节”,阅读日,还把语文设定成大学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语文学与不学差不了多少,而语文老师却充满了热情与执著告诉学生语文对自己的人生多么重要,但学生却一脸的漠然。一面是热情如火,另一面却冷漠如冰。这样的反差,把语文和语文老师卡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深思。
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科学的阐释:“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叶圣陶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别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就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我们从先生们的话中不难发现,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四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都可以殊途同归,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语文,简单地说无非是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这四种能力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和基础,为说和写积累知识,丰富思想,而说和写又反过来对听和读起着进一步地消化和促进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得以锻炼和提高。抓住一个点实现突围,从而带动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所谓的“给我一个支点”,而演讲,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实现教学突破的一个点。
一、以说带看、促听
“听”,作为言语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作为口语交际所必备,而且也从古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方式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倾听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课第一分钟开始,就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和品质。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感知活动。观察力,是感知觉活动的能力。一个人的观察力越强,感知世界的程度越高。它是人体综合运用五种感觉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敏锐的、全面的、准确的反映与把握客观物质的能力。
带着问题去听,更能提高倾听的效率。演讲之前,明确要求,可以观察演讲者的整个过程,包括姿态、身体语言、演讲内容等方面,为有针对性地点评做准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倾听的习惯和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加强。
二、以说促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虽然是一样的年龄,但有不一样的深刻。这深刻就来源于思想,为了能让自己的演讲能深刻一些,内容更独特,语言能够更精练,更富有文学色彩,更能吸引台下同学的注意力,学生开始自发、积极主动地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广泛涉猎报刊杂志,在不断地涉猎过程中,从中筛选出那些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信息,用卡片记录下来,同时还不忘在后面写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尤其是那些打败了时间的经典文字,是经历了时间和思想锤炼的经典,常读常新,见仁见智,而这些恰恰说他们取之不尽的演讲之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凭借自己的阅读资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演讲主题,充实自己的演讲内容。从传统到流行,从平民到明星,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从傻根到许三多,王宝强成了同学谈论的话题。某同学在报纸上发现了介绍了王宝强的成长历程。于是,报纸上的长篇大论在同学自己的精心剪裁下,短小精致的王宝强个人成长档案呈现在了同学面前。王宝强的成长过程充满艰辛,却在一片荆棘之后开出了绚丽的让人惊羡的花朵。同学是呈现,更是在反思。这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既富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生活,能极大调动学生倾听的欲望。同时,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不断地在听众和内容之间寻找契合点,锻炼了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筛选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界,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以说促写
广泛地涉猎,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就如同水库中蓄满了水,自然流溢一样。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演讲条理清晰,表达流畅,他们要在本子上写好演讲稿。写,收集信息的输出,不是简单的竹筒倒豆子,而是围绕自己演讲的主题,对占有的资料进行筛选,继而整合,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粘合剂是他们的思想。人毕竟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演讲稿不一定要多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会考虑起承转合的技巧,尤其是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同学听的兴趣和热忱,只有听者倾心地听,演讲者才会有动力地在台前讲。讲者和听者,实现信息顺畅交流的两端,缺一不可。为了让自己的演讲稿更适合听者,更凝练,一篇演讲稿有时要几易其稿,而在不断修改稿件过程中,学生就是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整合自己的思想的过程。写的过程,其实是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考察学生对材料及表达主题之间联系的建构过程,即思维的锻炼。
四、以评促说
评,是课前五分钟演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评价是一种双赢得智慧。常规的节省时间的做法是下一位演讲者对这位演讲者进行点评,如果有其他同学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也是允许的,因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也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先点后评。每一位同学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来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在点评过程中,没有要求,只有默契,所有的同学都会用善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的闪光之处:仪态,声音、主题、演讲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懂得尊重,所以他们不会直接“评”,但每个同学的演讲都不会没有任何瑕疵,有了瑕疵真诚地指出来,既帮助了演讲者也是警醒“后来者”。
演讲,虽然说是课前五分钟,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五分钟。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点评、交流,课后的思考,都是语文学习的 另一种形式。通过演讲这一种课堂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去听、去读,去写,去评。在一次次锻炼中,既使学生的四种基本素养不断提升,又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