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思品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二:学法创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三:能力培养创新——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发现问题的能力去甄别正误,辨析对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品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许多辩证的观点,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讨论、质疑,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道理。
  3.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计有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探索四:个性培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满堂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营造质疑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奇心强是青少年的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探索五:情感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高尚情操,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来不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积极地开动脑筋,热情地探究质疑,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一、解构考试说明,明确核心目标,确立历史主线  核心目标和历史主线的确立必须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构建。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掌握学科知识和依托学科能力基础上深入内心的一种修养和行为,一种科学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一种正确地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对于二轮复习课《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而言,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这表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时事政
新课改理念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教学中文综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尤其需要锤炼学生对文综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文综知识融合度高,教师在
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时,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国领导人为什么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得出的现成结论了,他们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于是,笔者萌生出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的想法,专门探讨我国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选择历程。于是,经过准备,笔者在本市开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如何才能实现充分、高效的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是仅仅体现在历史课堂中,还是体现在历史学科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全过程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的重要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瞬间
多年的执教经验使我明白,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太好,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我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制作新的教具。下面我就以“三圈环流”教具的制作过程为例,谈一谈地理简单教具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 准备地球仪、硬纸条、双面胶、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  ② 沿着地球仪上的某一条经线,由赤道到北极点粘上双面胶。  ③ 用硬纸条做成
俗话说“得小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者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2015年26.20分,2016年21.40分,2017年23.39分,难度值分别是0.55,0.46,0.49。从这些数据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选择题难度居高不下,学生难以应付。笔者在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复习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近三年历史选择题的突出特點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
2015年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第21题从一些独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看,A地区位于。B地区所在国与我国共同濒临洋,该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景观②对应的地区是(填字母A或B),并分析制约该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分)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