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时,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国领导人为什么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得出的现成结论了,他们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于是,笔者萌生出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的想法,专门探讨我国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选择历程。于是,经过准备,笔者在本市开展了一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始末”的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基于对我国经济认识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管理制度的统称,它既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又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沿用前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市场的作用。这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建国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主要的作用,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飞速发展。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解决体制问题。
一、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最高决策层开始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价格、统一分配,其他产品根据市场供求自行确定生产,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市场教学调节”。这与原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相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相关人员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此时,听众席传来了一阵惊叹,学生的眼睛亮了:邓小平同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领导人。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比“主、辅”提高了一大步,比之前提出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避而不谈商品经济更旗帜鲜明。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不存在根本矛盾,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这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多年的经验证明,光用这个办法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其中,“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是一次飞跃。但在具体执行中,主次很难分清,经济中出现失控和混乱现象,如“官倒”、价格双轨制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去,理论界有看法,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斥为自由化。但是,我们需明白: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此时,笔者提出了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听众席静悄悄的,无人发言。于是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实践的盲目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1990年12月,邓小平与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作用。学生纷纷欢呼并起立鼓掌以示感激。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召开,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突破。从此,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这种发展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
此时,整个讲座已经到了尾声,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和本堂课的内容,了解到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伴随着反思和总结,在实践中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还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此时,我们看到了理论及理论思维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探索中,發挥了巨大的作用。整场讲座,学生随内容和笔者的声调时而沉静,时而欢呼,时而思考。
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听后感作为政治作业,择优放在板报中,令全校师生观摩、学习。
在讲座后,笔者写下了这样的教学札记:政治课应注重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魅力;政治课尤其是高中政治课应有深度,肤浅的政治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政治课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学生和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作用;政治课语言要有弹性,留有空白,让学生思考。同时,通过该次讲座,笔者也有以下收获。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作为政治教师,应用鲜活的实际与教材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仅仅是概念和观点的记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
第三,开展讲座的意义不单单是让学生记下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受理论的作用,切实体会到“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这一重要思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邓小平的伟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铺垫。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基于对我国经济认识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管理制度的统称,它既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又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沿用前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市场的作用。这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建国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主要的作用,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飞速发展。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解决体制问题。
一、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最高决策层开始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价格、统一分配,其他产品根据市场供求自行确定生产,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市场教学调节”。这与原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相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相关人员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此时,听众席传来了一阵惊叹,学生的眼睛亮了:邓小平同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领导人。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比“主、辅”提高了一大步,比之前提出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避而不谈商品经济更旗帜鲜明。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不存在根本矛盾,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这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多年的经验证明,光用这个办法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其中,“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是一次飞跃。但在具体执行中,主次很难分清,经济中出现失控和混乱现象,如“官倒”、价格双轨制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去,理论界有看法,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斥为自由化。但是,我们需明白: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此时,笔者提出了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听众席静悄悄的,无人发言。于是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实践的盲目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1990年12月,邓小平与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作用。学生纷纷欢呼并起立鼓掌以示感激。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召开,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突破。从此,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这种发展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
此时,整个讲座已经到了尾声,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和本堂课的内容,了解到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伴随着反思和总结,在实践中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还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此时,我们看到了理论及理论思维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探索中,發挥了巨大的作用。整场讲座,学生随内容和笔者的声调时而沉静,时而欢呼,时而思考。
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听后感作为政治作业,择优放在板报中,令全校师生观摩、学习。
在讲座后,笔者写下了这样的教学札记:政治课应注重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魅力;政治课尤其是高中政治课应有深度,肤浅的政治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政治课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学生和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作用;政治课语言要有弹性,留有空白,让学生思考。同时,通过该次讲座,笔者也有以下收获。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作为政治教师,应用鲜活的实际与教材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仅仅是概念和观点的记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
第三,开展讲座的意义不单单是让学生记下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受理论的作用,切实体会到“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这一重要思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邓小平的伟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