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的审美因素,它赋予读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审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审美教育要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渗透好审美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呢
一、挖掘和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初中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本身的美育因素,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的美育内容,获得美育信息。而对于课文中多个的美育内容,教师也不要面面俱到,一篇课文重点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为美育资源,进行美育活动。如初一课本中的《春》,朱自清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展现出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美,表达了春到人欢的生活美。仔细阅读课文,会感受到春天充满活力,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还有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排比句式,又充分显示了作品的语言艺术美和表现手法美。
二、加强朗读,诱发美的感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这样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在情感方面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如《济南的冬天》《在山的那边》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三、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生活。
进入新世纪,教育得到了发展,在作文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颦一笑,刻划某物的一鳞一爪,描写市场的一角、校园的一隅,或记下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写下一个动人的细节,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由此,不少学生的观察越来越精细,比如有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观察了老年、中年、少年的脚步后道:老年人腿脚沉重,步履艰难,起步不高,走起路来发出“突嚓,突嚓”的脚步声;中年人身强力壮,脚步有力,举步高远,发出“卟噔、卟噔”震动大地的脚步声;少年人天性好动,活蹦乱跳,时常一蹦一跳地走路,发出“乒嗒、乒嗒”的脚步声,确实抓住了特征。以此学生为例,启发学生,由此不少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没什么可写的问题,改变了对作文畏惧的毛病。有个学生谈写观察日记时说:“过去怕写作文,是感到作文难写,脑子里空空的,怎么也挤不出点东西,只好抄抄书报,胡乱凑合一篇交差。从开始写观察日记后,脑子里材料越来越多,一点不愁没东西可写,有时还盼作文呢!”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只要精细、深入的观察,是不难发现的,写作文章素材丰富得很,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四、引导学生尽情地倾注感觉。
文章本非无情物,记叙性文章尤其如此。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是“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当然,“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这些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与这种主观审美感受不合的碎砖烂瓦、枯草败叶、癞蛤蟆之类,则一律不写。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乐园”。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写景是这样,叙事记人同样如此。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实,也不过是父亲为儿子送行时给儿子买了一趟桔子。然而,由于作者在记叙中倾注了自己对父亲的美好感情,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我国长篇巨著《红楼梦》也只不过写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能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至今仍有许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审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成千古名著。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使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也会写出令人吃惊的好文章。比如优秀作文《姥姥》之所以动人,就因为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童年时误解姥姥的严和爱的无知的忏悔,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篇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中的泪和血”哭诉出来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挖掘和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初中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本身的美育因素,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的美育内容,获得美育信息。而对于课文中多个的美育内容,教师也不要面面俱到,一篇课文重点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为美育资源,进行美育活动。如初一课本中的《春》,朱自清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展现出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美,表达了春到人欢的生活美。仔细阅读课文,会感受到春天充满活力,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还有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排比句式,又充分显示了作品的语言艺术美和表现手法美。
二、加强朗读,诱发美的感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这样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在情感方面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如《济南的冬天》《在山的那边》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三、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生活。
进入新世纪,教育得到了发展,在作文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颦一笑,刻划某物的一鳞一爪,描写市场的一角、校园的一隅,或记下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写下一个动人的细节,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由此,不少学生的观察越来越精细,比如有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观察了老年、中年、少年的脚步后道:老年人腿脚沉重,步履艰难,起步不高,走起路来发出“突嚓,突嚓”的脚步声;中年人身强力壮,脚步有力,举步高远,发出“卟噔、卟噔”震动大地的脚步声;少年人天性好动,活蹦乱跳,时常一蹦一跳地走路,发出“乒嗒、乒嗒”的脚步声,确实抓住了特征。以此学生为例,启发学生,由此不少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没什么可写的问题,改变了对作文畏惧的毛病。有个学生谈写观察日记时说:“过去怕写作文,是感到作文难写,脑子里空空的,怎么也挤不出点东西,只好抄抄书报,胡乱凑合一篇交差。从开始写观察日记后,脑子里材料越来越多,一点不愁没东西可写,有时还盼作文呢!”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只要精细、深入的观察,是不难发现的,写作文章素材丰富得很,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四、引导学生尽情地倾注感觉。
文章本非无情物,记叙性文章尤其如此。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是“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当然,“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这些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与这种主观审美感受不合的碎砖烂瓦、枯草败叶、癞蛤蟆之类,则一律不写。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乐园”。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写景是这样,叙事记人同样如此。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实,也不过是父亲为儿子送行时给儿子买了一趟桔子。然而,由于作者在记叙中倾注了自己对父亲的美好感情,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我国长篇巨著《红楼梦》也只不过写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能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至今仍有许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审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成千古名著。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使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也会写出令人吃惊的好文章。比如优秀作文《姥姥》之所以动人,就因为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童年时误解姥姥的严和爱的无知的忏悔,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篇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中的泪和血”哭诉出来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