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往往要想尽办法,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作文场景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让以前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怕上作文课,更怕写作文,"作文,作文,看到头就疼",变成乐上作文课,爱上作文课。
作文教学和语文课教学不同,以往的语文课较多是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用来强调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要完成一堂作文课的教学任务,不能以教师的讲评为主,而是要让学生享用充分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力,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然而,四年级的小学生,要在一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的构思,然后边斟酌字句,边将其输入电脑,这似乎太难。以习作《珍贵的图片》为例。这张图片既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图片。本次习作可供挑选的空间很大,可正因为可供挑选的太多,反倒使很多学生变得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了,觉得无话可说。为了引导学生能抓住最有代表性,让自己有话可以说的题材,写出生动、具体、形象的作文,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上网浏览图片资料,准备写作;集体交流补充;人人参与,共同修改。
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几幅从网上下载的学生所熟悉的景点的图片和他们课间活动时拍摄的一些照片,让他们通过欣赏自己熟悉的图片资料来集中注意力。然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图片,吸引自己的是图片上的哪一点。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兴趣点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纷纷地说出自己留心看到的资料后,再引导学生读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的任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上网浏览相关的图片准备写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为了防止学生这时上网浏览图片的目的性不明确,在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先浏览一下资料的分类,然后再上网获取信息,为写作做好准备。教师在这里提供的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组织。
当学生搜集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后,学生创建一个文档,开始动手写作。写完后调出文章大家阅读。教师也可以通过主机去尽可能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写作速度、质量,并加以个别指导。学生还通过阅读,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介绍给大家,同学们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有的同学还直接把修改意见写出来了,与同学共议。这样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学习伙伴作用。最后,人人参与进行修改:在教师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文章。有了刚才评议的基础,学生知道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修改起来也得心应手。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自我检查、自我修改,兴趣浓厚。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有利于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没有选择的自由。写出来的作文较多程式化和"八股"腔,这不能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内心太死,框框太多。在网络作文的课堂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文时有选择的权利,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所熟悉的生活经历选择写作内容,在网上创作、发表。这种做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主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创作。网络又提供了一个充分开发的环境,每个学生都可在网上针对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大家积极思考,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写作的知识,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观点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学习中表现了学生的独立探究品质,讨论过程中也展露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情、协作精神和合作合群素质。
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其新颖的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全新的天地,学生在这里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协作的精神和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
[2]李克东.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谢幼如,王成伟,柯清超.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制作培训教材.
作文教学和语文课教学不同,以往的语文课较多是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用来强调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要完成一堂作文课的教学任务,不能以教师的讲评为主,而是要让学生享用充分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力,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然而,四年级的小学生,要在一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的构思,然后边斟酌字句,边将其输入电脑,这似乎太难。以习作《珍贵的图片》为例。这张图片既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图片。本次习作可供挑选的空间很大,可正因为可供挑选的太多,反倒使很多学生变得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了,觉得无话可说。为了引导学生能抓住最有代表性,让自己有话可以说的题材,写出生动、具体、形象的作文,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上网浏览图片资料,准备写作;集体交流补充;人人参与,共同修改。
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几幅从网上下载的学生所熟悉的景点的图片和他们课间活动时拍摄的一些照片,让他们通过欣赏自己熟悉的图片资料来集中注意力。然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图片,吸引自己的是图片上的哪一点。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兴趣点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纷纷地说出自己留心看到的资料后,再引导学生读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的任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上网浏览相关的图片准备写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为了防止学生这时上网浏览图片的目的性不明确,在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先浏览一下资料的分类,然后再上网获取信息,为写作做好准备。教师在这里提供的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组织。
当学生搜集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后,学生创建一个文档,开始动手写作。写完后调出文章大家阅读。教师也可以通过主机去尽可能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写作速度、质量,并加以个别指导。学生还通过阅读,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介绍给大家,同学们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有的同学还直接把修改意见写出来了,与同学共议。这样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学习伙伴作用。最后,人人参与进行修改:在教师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文章。有了刚才评议的基础,学生知道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修改起来也得心应手。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自我检查、自我修改,兴趣浓厚。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有利于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没有选择的自由。写出来的作文较多程式化和"八股"腔,这不能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内心太死,框框太多。在网络作文的课堂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文时有选择的权利,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所熟悉的生活经历选择写作内容,在网上创作、发表。这种做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主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创作。网络又提供了一个充分开发的环境,每个学生都可在网上针对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大家积极思考,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写作的知识,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观点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学习中表现了学生的独立探究品质,讨论过程中也展露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情、协作精神和合作合群素质。
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其新颖的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全新的天地,学生在这里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协作的精神和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
[2]李克东.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谢幼如,王成伟,柯清超.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制作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