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音乐教育在20世纪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审美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确立,以及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
2.违背普通国民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国民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在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目标的国民音乐教育中,不顾普通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
3.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在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状况尤其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音乐课开课率低、音乐教师水平不高或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内容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临时性等等问题。
4.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音乐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冷落
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考核体制下,“分数教育”、“本本教育”仍是重中之重,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升学率,素质教育也就只能委屈一下,讲究一下暂时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了。
5.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普遍开展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虽然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但是至今未能得到普遍开展。高校学生接受音乐选修课学习的比例人数也是非常少的,远远还没有达到覆盖到大多数学生的程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没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6.师范音乐教育无限制地扩招,教育质量下降
我国各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由于对学生的收费比一般专业要高一倍,甚至更高。因此学校对这些些业扩招的幅度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7.社会音乐教育呈现无序状态,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結合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1世纪音乐艺术教育,要在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和作用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劳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国民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着眼于培养音乐的“天才儿童”和专业型的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极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创造潜能;通过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着的人类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和谐与健康的发展。这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2.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当然,我们所说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音乐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
音乐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学中,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将音乐的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进行讲授。要充分揭示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陷入技术训练、死记硬背的泥潭。过于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3.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渗透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美国《国家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使用的音乐作品,既要有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要有属于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正如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第十五届大会上,英国文化部长Paui channoll所说:“一方面允许年轻一代发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有机会接触全世界的极为多样的音乐;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强他们自己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并使之对这种多样性做出贡献。”
4.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21世纪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即音乐教育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越来越细的许多门类和科目,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越来越细的科目划分也有它的负面作用——把原来完整统一的世界人为地分割开来,忽视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受教育者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综合化成了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也有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不同教学法之间在发展中有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审美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确立,以及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
2.违背普通国民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国民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在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目标的国民音乐教育中,不顾普通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
3.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在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状况尤其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音乐课开课率低、音乐教师水平不高或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内容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临时性等等问题。
4.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音乐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冷落
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考核体制下,“分数教育”、“本本教育”仍是重中之重,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升学率,素质教育也就只能委屈一下,讲究一下暂时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了。
5.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普遍开展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虽然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但是至今未能得到普遍开展。高校学生接受音乐选修课学习的比例人数也是非常少的,远远还没有达到覆盖到大多数学生的程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没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6.师范音乐教育无限制地扩招,教育质量下降
我国各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由于对学生的收费比一般专业要高一倍,甚至更高。因此学校对这些些业扩招的幅度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7.社会音乐教育呈现无序状态,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結合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1世纪音乐艺术教育,要在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和作用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劳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国民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着眼于培养音乐的“天才儿童”和专业型的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极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创造潜能;通过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着的人类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和谐与健康的发展。这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2.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当然,我们所说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音乐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
音乐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教学中,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将音乐的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进行讲授。要充分揭示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陷入技术训练、死记硬背的泥潭。过于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3.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渗透
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美国《国家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使用的音乐作品,既要有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要有属于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正如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第十五届大会上,英国文化部长Paui channoll所说:“一方面允许年轻一代发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有机会接触全世界的极为多样的音乐;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强他们自己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并使之对这种多样性做出贡献。”
4.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21世纪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倡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即音乐教育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越来越细的许多门类和科目,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越来越细的科目划分也有它的负面作用——把原来完整统一的世界人为地分割开来,忽视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受教育者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综合化成了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也有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不同教学法之间在发展中有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