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增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出发提出培养外语类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外语+专业+职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外语类;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外语类创新人才的涵义
所谓“创新型人才” 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专门人才”且远远优于“专门人才”的新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比较宽广的视野、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从事具体职业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创新教育对培养外语类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全球市场的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是高科技的竞争,其实质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为了赢得市场,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广知识面,具有跨学科合作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外语类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外语+专业+职业的创新型人才。
从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德国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能力。因此,高等外语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外语类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培养外语类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各种有益探索,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类职业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
3.1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校因素。大学培养人才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二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动向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因此,我们在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创造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学术思想互相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形成师生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的风气,创造褒扬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氛,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个人兴趣、特长的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在学校上上下下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多少,取得创新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外语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语言形成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现代化。培养学生用一种系统的观点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不是传授纯粹的具体的事实。
3.3 找准“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自主择业,如果高校在庞大的社会需求中,在茫茫人才市场上找不到恰当的位置,那么必然影响到学校及专业的发展与生存,形不成办学特色,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了。这就需要我们要改革专业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法死板等问题,拓宽专业面,按大类招生、按大方向培养、按社会需要就业,适应经济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各种要求。
3.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特殊性作用。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校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3.5 建设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训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努力设法从企业中直接引进富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和企业联系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参与锻炼,指派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参与学生实践实训指导等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且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身体力行的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教学生和开导学生,使之热爱创新,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自觉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志鼎,曾洁华. 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 程晶晶.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 高教研究,2005,(8)
[3] 高国奎.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1).
[4] 许校晖.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再思考[J]. 长春师范学院院报,2005,(11).
收稿日期:2008-4-11
【关键词】 外语类;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外语类创新人才的涵义
所谓“创新型人才” 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专门人才”且远远优于“专门人才”的新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比较宽广的视野、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从事具体职业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创新教育对培养外语类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全球市场的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是高科技的竞争,其实质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为了赢得市场,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广知识面,具有跨学科合作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外语类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外语+专业+职业的创新型人才。
从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德国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能力。因此,高等外语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外语类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培养外语类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各种有益探索,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类职业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
3.1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校因素。大学培养人才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二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动向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因此,我们在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创造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学术思想互相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形成师生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的风气,创造褒扬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氛,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个人兴趣、特长的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在学校上上下下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多少,取得创新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外语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语言形成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现代化。培养学生用一种系统的观点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不是传授纯粹的具体的事实。
3.3 找准“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自主择业,如果高校在庞大的社会需求中,在茫茫人才市场上找不到恰当的位置,那么必然影响到学校及专业的发展与生存,形不成办学特色,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了。这就需要我们要改革专业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法死板等问题,拓宽专业面,按大类招生、按大方向培养、按社会需要就业,适应经济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各种要求。
3.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特殊性作用。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校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3.5 建设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训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努力设法从企业中直接引进富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和企业联系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参与锻炼,指派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参与学生实践实训指导等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且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身体力行的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教学生和开导学生,使之热爱创新,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自觉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志鼎,曾洁华. 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 程晶晶.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 高教研究,2005,(8)
[3] 高国奎.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1).
[4] 许校晖.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再思考[J]. 长春师范学院院报,2005,(11).
收稿日期:20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