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尾年头,许多企业都在张罗着为退休职工办一些温暖人心的实事。这是十分明智的举措。这样做,让退休职工分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可以缓解一部分退休职工实际存在的困难,增加企业和谐的氛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在职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过分稳定的一潭死水状况不同,目前中国职工的流动程度在世界上可能是名列前茅的。这对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并不是有利的态势。员工的不稳定,有多种原因,根据一些调查,薪酬的高低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却并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原因却在对企业的信心、个人发展前途、能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等等方面。总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很难把企业当成可以托付终生的自己的家。
人都是要老的。职工除了关注自己今天的利益,同时也必然会关注到自己的未来。在他们眼中,退休职工的状况,就是他们自己未来生活的一面镜子。目前的实际是,退休职工的生活确有许多不如理想之处,越是退休得早的老年职工,往往困难越多。这就使许多中年职工甚至一些年轻职工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从企业的角度看,退休职工的比例越大,企业自担的成本越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就是大势所趋。但是实行的结果,退休职工得到了稳定的却是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但是同在职职工(特别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的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了。这就必然要造成许多心理的不平衡和实际的矛盾,需要实行若干补充的措施来化解。许多企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经济上的措施,还可以在情义的层面做许多有益的工作。 退休职工最不愿意的就是把他们当作负担,甚至当作包袱。许多企业的领导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涉及这两个词,但是实际生活中却难免会使人有这种感受。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退休职工当作财富,采取实际措施,请他们讲厂史、讲传统、讲人生,请他们按照实际情况来带徒弟,请他们当参谋,出主意,请他们监督,支持他们做志愿者,在社会上发挥余热,包括教育青少年,让他们继续发挥人生的价值。
退休职工最难适应的是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就需要一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社区生活,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开创新的社会生活内涵,适应社区生活种种新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工会等适当的机构,保持企业和他们的联系,避免产生“断了线风筝”、“没人管”的感觉。还可以及时注意退休职工在新的生活领域的新成就,回企业展示。例如举办摄影展、书画展、电脑制作展,唱歌、跳舞、时装表演等等,在社区生活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同时也就鼓励了退休职工继续关注企业形象的积极性。
退休职工最大的苦恼是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赶不上变化的脚步,不懂、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看不惯的事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自己被社会边缘化,于是产生了孤独,产生了距离。一些单位开办的老年大学对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办不了老年大学的,如果能不定期为退休职工办一点讲座,讲一点如何在电脑上用QQ聊天、在电脑上下棋、打扑克,讲一点保险常识,讲一点股市、基金知识,讲一点如何处理家庭生活的经验,讲一点隔代人教育孙辈的知识,都是会受到欢迎的。
做这些事,并不要花很多钱。重要的是保留一段情,一段真情。过去说,“以国士待之,以国士报之”。对老年职工,我们要以亲人待之,以家人待之,而不是以路人待之。这样做,在企业里就有助于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一个有利于让人认为像个家的氛围,一个靠得住的氛围,而不是冷冰冰的金钱雇佣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了昨天的员工,也就是关注了员工的明天,结果必然更会加强企业今天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过分稳定的一潭死水状况不同,目前中国职工的流动程度在世界上可能是名列前茅的。这对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并不是有利的态势。员工的不稳定,有多种原因,根据一些调查,薪酬的高低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却并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原因却在对企业的信心、个人发展前途、能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等等方面。总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很难把企业当成可以托付终生的自己的家。
人都是要老的。职工除了关注自己今天的利益,同时也必然会关注到自己的未来。在他们眼中,退休职工的状况,就是他们自己未来生活的一面镜子。目前的实际是,退休职工的生活确有许多不如理想之处,越是退休得早的老年职工,往往困难越多。这就使许多中年职工甚至一些年轻职工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从企业的角度看,退休职工的比例越大,企业自担的成本越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就是大势所趋。但是实行的结果,退休职工得到了稳定的却是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但是同在职职工(特别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的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了。这就必然要造成许多心理的不平衡和实际的矛盾,需要实行若干补充的措施来化解。许多企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经济上的措施,还可以在情义的层面做许多有益的工作。 退休职工最不愿意的就是把他们当作负担,甚至当作包袱。许多企业的领导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涉及这两个词,但是实际生活中却难免会使人有这种感受。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退休职工当作财富,采取实际措施,请他们讲厂史、讲传统、讲人生,请他们按照实际情况来带徒弟,请他们当参谋,出主意,请他们监督,支持他们做志愿者,在社会上发挥余热,包括教育青少年,让他们继续发挥人生的价值。
退休职工最难适应的是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就需要一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社区生活,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开创新的社会生活内涵,适应社区生活种种新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工会等适当的机构,保持企业和他们的联系,避免产生“断了线风筝”、“没人管”的感觉。还可以及时注意退休职工在新的生活领域的新成就,回企业展示。例如举办摄影展、书画展、电脑制作展,唱歌、跳舞、时装表演等等,在社区生活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同时也就鼓励了退休职工继续关注企业形象的积极性。
退休职工最大的苦恼是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赶不上变化的脚步,不懂、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看不惯的事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自己被社会边缘化,于是产生了孤独,产生了距离。一些单位开办的老年大学对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办不了老年大学的,如果能不定期为退休职工办一点讲座,讲一点如何在电脑上用QQ聊天、在电脑上下棋、打扑克,讲一点保险常识,讲一点股市、基金知识,讲一点如何处理家庭生活的经验,讲一点隔代人教育孙辈的知识,都是会受到欢迎的。
做这些事,并不要花很多钱。重要的是保留一段情,一段真情。过去说,“以国士待之,以国士报之”。对老年职工,我们要以亲人待之,以家人待之,而不是以路人待之。这样做,在企业里就有助于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一个有利于让人认为像个家的氛围,一个靠得住的氛围,而不是冷冰冰的金钱雇佣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了昨天的员工,也就是关注了员工的明天,结果必然更会加强企业今天的凝聚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