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中的几个实例,介绍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自学能力;主动性;提问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都是靠自学得来的。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一、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例如:在设计“渗透作用的原理”一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渗透作用的原理-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创设渗透作用的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初步得到渗透作用原理的结论-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到渗透作用原理的结论-课堂讲练-课后练习。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如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方法重视教师的讲授。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重视知识量的积累,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概念、原理和解题技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伴性遗传”这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什么叫伴性遗传?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③一对夫妇中,如果女性正常,男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④一对夫妇中,如果女性携带者男方正常,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⑤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⑥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⑦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指导学生提问题。
1、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减数分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子女为何都有点象自己的父母呢?”,“父母是如何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呢?”,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它既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稍有价值的提问给予鼓励与表扬,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的“应答”,该教师讲解的教师要讲解,可以指点学生自己解决的,应指引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独立思考,乐于提问的习惯。
2、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我们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问”是掌握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等讲得都是“问”的重要性,现在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陛和提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老师提问:“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个提问是想激起学生思考。以便探求新知识。但由于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所提的问题本来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讲述一下,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引出光合作用。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如果光凭老师的主观臆断,就会使提的问题太笼统。
又如:在讲“呼吸作用”一节时,老师立即提出:“呼吸作用是如何进行的?”这个问题提的没有阶梯,若改几个问题提出:“把手伸到稻谷堆中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呼吸作用能够产生什么?”提出的问题要有程序性,像这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培养观察能力,进而提出问题。
三、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的时间,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甚至可以来个角色转换。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我先让学生自习,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讲解完后,全班同学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课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生物教学既有生物现象观察与实验的直观教学,也有高度抽象思维活动的理性教学。针对教材特点,要大胆改革45分钟的时间分配,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练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能使学生受用终生,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自学能力;主动性;提问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都是靠自学得来的。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一、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例如:在设计“渗透作用的原理”一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渗透作用的原理-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创设渗透作用的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初步得到渗透作用原理的结论-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到渗透作用原理的结论-课堂讲练-课后练习。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如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方法重视教师的讲授。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重视知识量的积累,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概念、原理和解题技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伴性遗传”这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什么叫伴性遗传?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③一对夫妇中,如果女性正常,男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④一对夫妇中,如果女性携带者男方正常,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⑤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⑥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⑦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指导学生提问题。
1、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减数分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子女为何都有点象自己的父母呢?”,“父母是如何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呢?”,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它既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稍有价值的提问给予鼓励与表扬,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的“应答”,该教师讲解的教师要讲解,可以指点学生自己解决的,应指引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独立思考,乐于提问的习惯。
2、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我们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问”是掌握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等讲得都是“问”的重要性,现在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陛和提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老师提问:“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个提问是想激起学生思考。以便探求新知识。但由于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所提的问题本来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讲述一下,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引出光合作用。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如果光凭老师的主观臆断,就会使提的问题太笼统。
又如:在讲“呼吸作用”一节时,老师立即提出:“呼吸作用是如何进行的?”这个问题提的没有阶梯,若改几个问题提出:“把手伸到稻谷堆中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呼吸作用能够产生什么?”提出的问题要有程序性,像这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培养观察能力,进而提出问题。
三、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的时间,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甚至可以来个角色转换。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我先让学生自习,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讲解完后,全班同学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课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生物教学既有生物现象观察与实验的直观教学,也有高度抽象思维活动的理性教学。针对教材特点,要大胆改革45分钟的时间分配,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练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能使学生受用终生,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