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中对于现实空间某一元素的深入提取体现着艺术家对于此的认知和感受,空间的描绘是绘画中的核心问题,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表达视角和思考方向。风景空间的存在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创作者对构图、色彩、素材的选取与应用。也离不开创作者对创作动机的把握、创作想象的挖掘以及情感意味传达的延伸。唯有如此,创作者才能把握空间的想象与意味,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还原创作更恰当的理解和想象。
关键词:风景空间 想象 意味
一、风景空间概念的由来
在当下社会,庞大的信息量无死角地填充我们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当下的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可以说予取予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依靠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提取的信息也会变得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进而体现在个体的创作生活,如果个体没有很明确的创作体系,作品的面貌也会在各种信息和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下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作品的语言也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难以表达清楚。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影响到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体系的形成。
稳定的艺术休系必定来自与自我的内心对话,某个瞬间、某个画面、某种景象中感受到,都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被放大、拉长,他们好比我们生活足迹中几个点,这些点就是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大部分时光的记忆会被冲淡。然而每一个点也必然会伴随在某种景象空间中,他们都历历在目。
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艺术家对风景空间的描绘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左右,所有的想象与组合都是基于对现实自然空间的模仿。随着时代的进步,思维的多样性开始,艺术家的观念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很多来自于信息时代情况下影像,媒介,材料等多种发展带来的全新观感的体验。带入到作品当中就是无限的可能性和任性存在的合理性。这大大刺激了艺术家对风景空间维度的认知,进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他们对空间的认识是全新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家把内心中的记忆空间挖掘再造,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抽象的表现形式再现童年时代在加拿大的雪景。在他的创作中不断涌现出对逝去时光的回望:白雪皑皑的森林,通透的湖水,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去往何处的人影。在《橙色的阳光》《蓝山》《白色独木舟》等作品中,图像相继产生又彼此循环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他的作品多以空茫、斑驳的场景来表达细腻破碎的伤感、空虚与无序。
彼得·多伊格的绘画语言并没有过多地凸显其过人的绘画才情,相反他的天赋在于发现荒谬与和谐,混论与秩序,并将其恰当地粘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制作过程相对进行的比较长,他个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观看上面,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等待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更好的去展现幽闭的氛围,尽可能的放大视觉上的有效性。他认为,自然在画面中是再造的过程,记忆和幻想,而不是效仿。
他的创作理念深深的影响着我的绘画。我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画面的认识很适合他的表达方式,这些相似的想法告诉我,创造一幅真实的作品,要有与之相应的成长经历的真实体会,要真实的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把它有机的结合进去。这是一个不断追问自己的过程,体现在绘画过程里,我们就要真实的判断去审视进行中的作品,直到等到最有效的绘画情感完整出现的那一刻。
二、景象在空间表达中的再造与延伸
风景的变化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自然的力量给予我们生存的意义,我们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融化在一幕幕场景中,自然界的所给于我们的就是留我们存在的痕迹。这些印痕诉说着人类一切,同时也传达着人类的文明演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然而在人的情感思考中,无数的瞬间被放大或是被提取出来存在于记忆的某个点上,他就成为了一段时光的代表。
我的创作也正是意在捕捉这些瞬间,把他重新的去组合去解读,重新把这些风景空间捡拾出来去包含一部分记忆。任何阶段都有他的重点部分和重点部分中的核心价值,凸显核心价值更是重中之重。这个时候空间的陪衬就显得谨慎细微,大到画面空间远近的控制小到一根枝条的扭向,他们都在左右这画面的核心价值和生命体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去斟酌再三,让画面中景象的搭配更趋于合理与平衡,同时又不失韵律。
构图的形成往往最先决定一幅创作的基调,画面大的体块切割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着视觉的第一感受。我在创作中深刻意识他的重要性,因此我的构图搭配也尤为在意。我尝试各种形式的构图方式,打破常规的空间组合也是我所尝试的。不按常理的组合具有它的风险,我们如何去建立一座桥梁把不合理扭转为合理就成为问题的核心思考部分。实践中我发现只有真实的情节存在于风景空间中,他只要能服务好我们的表达中心,这种强大的向心力才能说服观者的联想,因此结论存在于风景空间的向心力是否足够的凝聚,这要我们把握好这一点,风景空间的搭配才会换发新的形式,构图的多样性也就真实的成立了。
从色彩的角度来讲,自然界中的色彩千变万化,他的某一瞬间的产生伴随着情绪的产生,物象的特性是稳定的,他的不确定来自于光的反应。在风景空间的表现中,色彩是处理方式中的重要手段。色彩的变化发生在某一瞬间,这一瞬间整个环境都会由此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为了形成场景的运动感,我们试图要延长这一瞬间。因此必然存在某种隔绝,最终形成作品的发展。
三、万物的牵引
创作一定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把创作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创作该是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当自己置身在画室里,一切的想法都变成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属于自己的创作主题。我相信任何一个被自己所用的创作素材都应该拥有它的生命力和闪光点。素材是自己的一种创作可能性,也就是说建立自己的生活与取材之间的桥梁。在画面的呈现中不是单单的机械性描绘,要时刻围绕自己的中心表达意图获取自己想要的部分。素材的切入点是个人去定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判断与理解会左右素材的作用。主动的去处理素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清醒的认识素材的价值是作者时刻要注意的。素材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它并不可以被无限的放大,这样会失去个人情感的真实性,有方法的运用和个人方式的呈现才是创作之本。
四、创作的发展与感受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心理活动与脑力思考,而且我的画面尺幅相对较大,因此需要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和控制能力。每当生活中有一个动机我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我会积累一定数量的想法,在不断地深入与否定当中形成初步的创作依据,以小稿的形式去把握画面的核心氛围。创作小稿往往是灵动的是生猛的易把控的,但如果要数倍放大我深知将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难题,然后我就会将这些不确定性留在大的创作描绘中,我不允许自己的创作没有意外,这样画面自身会失去他的魅力。真实的创作就是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完成的。这恰恰会激发我的欲望和战斗力。这也是我认为一幅作品诉说的乐趣所在。
在绘画的方法上我会用很快的速度去捕捉画面大的气氛,哪怕是大的制作,我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是对个人体力和脑力巨大的考验,但是画面的流畅性是我所在意的。作品雏形的建立奠定了我的最初表达。在长久的审视画面中我会用更多思考去重新定义画面,不断涂抹,一步步接近自己最终的效果。我会很坚持一部分最初的笔触和色彩,我坚信他的合理性和价值。这种碰撞更利于画面节奏的动感。在绘画中的每一次决定都是一种自我的重塑。在改进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
一幅作品创作的始末,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交流,在这种交流当中我们会经历复杂多样的情绪起伏变化。美妙的状态可遇不可求,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否定与肯定中徘徊推进的,这些心路历程恰好诉说了我们对于创作体验的感知,这种感知又与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关系,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这种无法去取代而又无法去割舍的关系使我们理应需要去战胜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创作不变的套路。
参考文献:
[1] 李本正.彼得·多伊格:将一种朴素带入艺术中[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01):1008-8822
[2] 廖宗蓉.绘画的凯旋——彼得·多伊格的绘画艺术[J].美术观察,2012(09):130-133
[3]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秋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油画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风景空间 想象 意味
一、风景空间概念的由来
在当下社会,庞大的信息量无死角地填充我们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当下的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可以说予取予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依靠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提取的信息也会变得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进而体现在个体的创作生活,如果个体没有很明确的创作体系,作品的面貌也会在各种信息和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下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作品的语言也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难以表达清楚。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影响到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体系的形成。
稳定的艺术休系必定来自与自我的内心对话,某个瞬间、某个画面、某种景象中感受到,都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被放大、拉长,他们好比我们生活足迹中几个点,这些点就是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大部分时光的记忆会被冲淡。然而每一个点也必然会伴随在某种景象空间中,他们都历历在目。
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艺术家对风景空间的描绘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左右,所有的想象与组合都是基于对现实自然空间的模仿。随着时代的进步,思维的多样性开始,艺术家的观念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很多来自于信息时代情况下影像,媒介,材料等多种发展带来的全新观感的体验。带入到作品当中就是无限的可能性和任性存在的合理性。这大大刺激了艺术家对风景空间维度的认知,进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他们对空间的认识是全新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家把内心中的记忆空间挖掘再造,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抽象的表现形式再现童年时代在加拿大的雪景。在他的创作中不断涌现出对逝去时光的回望:白雪皑皑的森林,通透的湖水,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去往何处的人影。在《橙色的阳光》《蓝山》《白色独木舟》等作品中,图像相继产生又彼此循环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他的作品多以空茫、斑驳的场景来表达细腻破碎的伤感、空虚与无序。
彼得·多伊格的绘画语言并没有过多地凸显其过人的绘画才情,相反他的天赋在于发现荒谬与和谐,混论与秩序,并将其恰当地粘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制作过程相对进行的比较长,他个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观看上面,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等待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更好的去展现幽闭的氛围,尽可能的放大视觉上的有效性。他认为,自然在画面中是再造的过程,记忆和幻想,而不是效仿。
他的创作理念深深的影响着我的绘画。我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画面的认识很适合他的表达方式,这些相似的想法告诉我,创造一幅真实的作品,要有与之相应的成长经历的真实体会,要真实的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把它有机的结合进去。这是一个不断追问自己的过程,体现在绘画过程里,我们就要真实的判断去审视进行中的作品,直到等到最有效的绘画情感完整出现的那一刻。
二、景象在空间表达中的再造与延伸
风景的变化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自然的力量给予我们生存的意义,我们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融化在一幕幕场景中,自然界的所给于我们的就是留我们存在的痕迹。这些印痕诉说着人类一切,同时也传达着人类的文明演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然而在人的情感思考中,无数的瞬间被放大或是被提取出来存在于记忆的某个点上,他就成为了一段时光的代表。
我的创作也正是意在捕捉这些瞬间,把他重新的去组合去解读,重新把这些风景空间捡拾出来去包含一部分记忆。任何阶段都有他的重点部分和重点部分中的核心价值,凸显核心价值更是重中之重。这个时候空间的陪衬就显得谨慎细微,大到画面空间远近的控制小到一根枝条的扭向,他们都在左右这画面的核心价值和生命体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去斟酌再三,让画面中景象的搭配更趋于合理与平衡,同时又不失韵律。
构图的形成往往最先决定一幅创作的基调,画面大的体块切割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着视觉的第一感受。我在创作中深刻意识他的重要性,因此我的构图搭配也尤为在意。我尝试各种形式的构图方式,打破常规的空间组合也是我所尝试的。不按常理的组合具有它的风险,我们如何去建立一座桥梁把不合理扭转为合理就成为问题的核心思考部分。实践中我发现只有真实的情节存在于风景空间中,他只要能服务好我们的表达中心,这种强大的向心力才能说服观者的联想,因此结论存在于风景空间的向心力是否足够的凝聚,这要我们把握好这一点,风景空间的搭配才会换发新的形式,构图的多样性也就真实的成立了。
从色彩的角度来讲,自然界中的色彩千变万化,他的某一瞬间的产生伴随着情绪的产生,物象的特性是稳定的,他的不确定来自于光的反应。在风景空间的表现中,色彩是处理方式中的重要手段。色彩的变化发生在某一瞬间,这一瞬间整个环境都会由此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为了形成场景的运动感,我们试图要延长这一瞬间。因此必然存在某种隔绝,最终形成作品的发展。
三、万物的牵引
创作一定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把创作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创作该是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当自己置身在画室里,一切的想法都变成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属于自己的创作主题。我相信任何一个被自己所用的创作素材都应该拥有它的生命力和闪光点。素材是自己的一种创作可能性,也就是说建立自己的生活与取材之间的桥梁。在画面的呈现中不是单单的机械性描绘,要时刻围绕自己的中心表达意图获取自己想要的部分。素材的切入点是个人去定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判断与理解会左右素材的作用。主动的去处理素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清醒的认识素材的价值是作者时刻要注意的。素材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它并不可以被无限的放大,这样会失去个人情感的真实性,有方法的运用和个人方式的呈现才是创作之本。
四、创作的发展与感受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心理活动与脑力思考,而且我的画面尺幅相对较大,因此需要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和控制能力。每当生活中有一个动机我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我会积累一定数量的想法,在不断地深入与否定当中形成初步的创作依据,以小稿的形式去把握画面的核心氛围。创作小稿往往是灵动的是生猛的易把控的,但如果要数倍放大我深知将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难题,然后我就会将这些不确定性留在大的创作描绘中,我不允许自己的创作没有意外,这样画面自身会失去他的魅力。真实的创作就是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完成的。这恰恰会激发我的欲望和战斗力。这也是我认为一幅作品诉说的乐趣所在。
在绘画的方法上我会用很快的速度去捕捉画面大的气氛,哪怕是大的制作,我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是对个人体力和脑力巨大的考验,但是画面的流畅性是我所在意的。作品雏形的建立奠定了我的最初表达。在长久的审视画面中我会用更多思考去重新定义画面,不断涂抹,一步步接近自己最终的效果。我会很坚持一部分最初的笔触和色彩,我坚信他的合理性和价值。这种碰撞更利于画面节奏的动感。在绘画中的每一次决定都是一种自我的重塑。在改进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
一幅作品创作的始末,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交流,在这种交流当中我们会经历复杂多样的情绪起伏变化。美妙的状态可遇不可求,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否定与肯定中徘徊推进的,这些心路历程恰好诉说了我们对于创作体验的感知,这种感知又与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关系,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这种无法去取代而又无法去割舍的关系使我们理应需要去战胜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创作不变的套路。
参考文献:
[1] 李本正.彼得·多伊格:将一种朴素带入艺术中[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01):1008-8822
[2] 廖宗蓉.绘画的凯旋——彼得·多伊格的绘画艺术[J].美术观察,2012(09):130-133
[3]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秋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油画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