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背景
岁末年初的电影贺岁档票房全线飘红。据媒体报道,仅2010年12月20日到26日单周票房就突破了4亿7400万,创下新纪录。
票房数字节节走高的背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关注:多数贺岁大片都是在“捧”与“批”的争议声中热播,比如《让子弹飞》,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电影的救世之作”,批之者称其“完全是在愚弄观众”。
在争议的喧嚣当中,暴露了贺岁大片乃至中国电影的哪些问题?名导、明星大腕云集的影片留给观众的是什么?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推出了“公众心中的中国电影”问卷调查。截至2011年1月21日,网友参与人数共计7520位。
公众观影后的感受如何
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评价不高
如果要问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由“让子弹飞”引出的“让X飞”,如“让房价飞”、“让油价飞”、“让工资飞”。截至2011年1月16日,贺岁大片《让子弹飞》已经实现了6.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并有望迈入7亿元票房大关。那么,对于《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贺岁大片,观众的评价如何?中国贺岁电影究竟带给了大众哪些东西?
针对“看完贺岁大片后,您感受较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有35%的人的感受是“感觉被愚弄,浪费了影票钱”,32%的人认为“看时感官刺激,看完一无所获”,只有27%的人认为“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一位网友在看完《让子弹飞》后,懊恼地在微博中写到 “那不过是个纯粹的娱乐片,没有什么思想内涵,看过之后你不会有感慨,不会有反思,不会有领悟,即使有欢笑也会稍纵即逝。”而看完《大笑江湖》的观众更是恶评如潮,认为其“纯粹恶搞,就是一个剧场版的小品”。
综合公众的观影感受,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评价并不正面。可见,中国电影在迎来高票房的同时,并没有赢得好口碑。专家指出,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要在相对恒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其应有的商业和市场潜能,大规模的宣传、商业元素的添加、乃至一定的炒作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应该含有一定的价值理性和思想内涵。然而,当前不少贺岁电影不过是打着某种文化的噱头,在绚丽、花样翻新的技巧下,通过大量的宣传把观众吆喝进电影院。而走出电影院的人们,往往是一脸的无奈。
观众对中国电影到底是怎样的评价呢?对于“如果5分是满分的话,您给中国电影打几分”这一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打3分及以下的占受调查者总数的72%,有25%的受调查者打4分,打5分的仅占3%。
专家指出,多数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整体评价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公众对当前电影的过高期待造成的。比如不少人既希望它有高的文化品位,又能帮助宣泄生活中的焦虑和不满,从而在观影中获得某种满足。而如果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评价难免不高。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电影尤其是贺岁电影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不容否定。
哪些因素影响大众的观影选择
“好的题材或故事情节”列首位
其实,不少中国大片像《让子弹飞》一样,观众为之叫好的很多、拍砖的也不少,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需要我们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人们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
在“自己掏钱进影院,哪些因素最影响您的选择”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好的题材或故事情节”是首选因素,37%的受调查者支持这一选项;其次,23%的受调查者选择“朋友同事对影片的口碑”;14%的受调查者选择“明星大腕主演”;12%的受调查者选择“著名导演执导”;而“媒体对影片的评价”和“制作公司及制作成本等”影响因素所占比例很小,选择此两项的受调查者分别为8%和3%。
当前,大多贺岁影片常常以名导、明星为卖点,以炒作为营销手段,往往忽视故事情节和文化底蕴。比如,《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凭借姜文、葛优、周润发三位大牌的明星效应,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不少受调查者表示,就故事情节来讲,此片差强人意,不过是一个土匪和一个恶霸的故事,其间穿插血腥场面、暴力情节、色情段子,看了让人乏味。
专家指出,正是因为在题材及故事情节上缺乏创造力,没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所以当前不少影片只能把宝押在明星身上,以此来争取观众,结果导致“捧”与“骂”齐飞的局面。
中国电影的三大弊病
“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
“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
“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
中国电影到底缺什么?针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弊病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8%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21%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17%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而“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电影最突出的弊病。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指出,电影贺岁化,显示了中国的“娱乐文化”正暗中走向“傻乐文化”。一方面,大型资本融入电影市场,形成了贺岁电影的空前繁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象性遗忘”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影贺岁化也凸显出中国“知识大众”反思性和批判性品格的整体丧失。这就导致,中国贺岁电影除了商业价值,文化内涵所剩无几。
回顾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几度兴衰,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然而,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现状却令人堪忧,主旋律作品势弱,纯商业炒作喧嚣迭起,胡编滥造成疾,粗劣制作成习,抄袭模仿成风,品味低俗成患,其病诟种种,不一而足。
前几年上映的《无极》,号称是具有“中国神韵的魔幻电影”,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多少中国观众看懂了呢?除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人开怀大笑后,剩下的就只有观众的无奈和莫名。而这一切,又缘于中国电影人的浮躁和功利。为了赌票房,电影扎堆贺岁档;轮番利用明星阵容撑场面,经典重拍、续集扎堆,创新无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调查者认为近几年贺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体现“一般”, 28%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差”,认为“较好”的只有16%。换句话说,认为中国电影没有较好表达中国文化的观众比例达到了80%以上。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太浮躁”。他一再强调,“中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精神。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达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意识和民族灵魂的内涵深邃的文化”。2010年初,美国用重金5亿美元打造的梦幻影片《阿凡达》,占领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它的到来让许多中国电影人震撼。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价值输出和文化竞争。它需要我们电影人、文化人认真思考:中国电影该怎样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电影艺术家要敢于担当,以人文的原创性为内核,着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骨,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享有独立的民族话语权,并以民族文化的尊严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可以说,在未来国际文化市场上,电影是国家参与软实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平台。而贺岁档是宣扬中华文化、培育大众文化意识的机会,其不应仅仅博人一笑或者满足某些导演的个人喜好。随着大众文化意识的增强,人们走进影院更想获得的是内心所需要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贺岁电影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要利用贺岁档期这一最能够让人接受的平台,担负起引领时代前沿思潮,传承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既不能一味表现个人审美趣味而无视观众文化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文化品格。
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三大要点
“电影人能静心、专业做电影,真诚,不浮躁”
“贴近观众, 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理念”
“不应一味仿照西方电影,而应注重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娱乐市场的逐步放开,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将大步踏进中国电影市场。在调查中,针对“您最爱看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片”这一问题,5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美国好莱坞”,仅有18%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中国大陆。那么,面对好莱坞的冲击,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将是怎样的?38%的受调查者认为“创意人才的缺乏,中国电影只能是西方的追随者”, 30%的受调查者认为“浮躁风的盛行,中国电影难成气候”,而选择“中国电影行业正强劲健康地成长,空间巨大,高增长还将继续”以及“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电影也将全方位提升,比肩好莱坞”两个选项的受调查者占15%和13%。可见,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大众并不看好。
目前,中国大多数电影热衷于追求商业利益,缺乏创意。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所说,“中国电影作为市场产品意识日渐明确,生产急功近利、档期争相予夺、娱乐愚乐盛行,山寨作品风行,调侃经典等恶习侵扰着艺术创作观念”。如近期上映的《大笑江湖》,其小品式的剧情节奏和那些混乱逻辑彻底说明了本片的编导是如何的敷衍。更有甚者,如《十全九美》,为了争夺大众的眼球,一些创作不惜在道德和身体上表现出超越常态的卖弄,有受调查者对此评价是“十看九烂”。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的创意人才太缺乏,我们拍电影太快,但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电影人该做出哪些反思?调查结果显示,30%的受调查者认为“电影人能静心、专业做电影,真诚,不浮躁”,24%的受调查者认为创作要“贴近观众, 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理念”,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应一味仿照西方电影,而应注重中国的文化特色”,还有12%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培育起良性的市场与机制”。我们看到,卡梅隆拍摄一部《阿凡达》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这样一个精雕细琢的作品是充满了诚意的,自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而国内的电影几乎都是“跟风”制作,不想花费太多投资,不想花费太多时间,不想花费太多努力,仅仅想通过速成法就眼巴巴地渴望得到高票房。因此,在这样一个“唯票房”前提下,何谈具有人文关怀、中国特色,能感动人心的影片?
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值得所有电影人深思的问题。惟一肯定的是,不论是取材于远离生活的历史,还是贴近生活的当下,电影本身应该具备的高品质始终是不变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电影能够通过艺术,把真诚的关爱和美好的人生理想,诚恳地传达给大众,给予人们慰藉和思考,让大众感动地为之拍手叫好。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高源)
岁末年初的电影贺岁档票房全线飘红。据媒体报道,仅2010年12月20日到26日单周票房就突破了4亿7400万,创下新纪录。
票房数字节节走高的背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关注:多数贺岁大片都是在“捧”与“批”的争议声中热播,比如《让子弹飞》,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电影的救世之作”,批之者称其“完全是在愚弄观众”。
在争议的喧嚣当中,暴露了贺岁大片乃至中国电影的哪些问题?名导、明星大腕云集的影片留给观众的是什么?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推出了“公众心中的中国电影”问卷调查。截至2011年1月21日,网友参与人数共计7520位。
公众观影后的感受如何
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评价不高
如果要问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由“让子弹飞”引出的“让X飞”,如“让房价飞”、“让油价飞”、“让工资飞”。截至2011年1月16日,贺岁大片《让子弹飞》已经实现了6.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并有望迈入7亿元票房大关。那么,对于《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贺岁大片,观众的评价如何?中国贺岁电影究竟带给了大众哪些东西?
针对“看完贺岁大片后,您感受较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有35%的人的感受是“感觉被愚弄,浪费了影票钱”,32%的人认为“看时感官刺激,看完一无所获”,只有27%的人认为“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一位网友在看完《让子弹飞》后,懊恼地在微博中写到 “那不过是个纯粹的娱乐片,没有什么思想内涵,看过之后你不会有感慨,不会有反思,不会有领悟,即使有欢笑也会稍纵即逝。”而看完《大笑江湖》的观众更是恶评如潮,认为其“纯粹恶搞,就是一个剧场版的小品”。
综合公众的观影感受,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评价并不正面。可见,中国电影在迎来高票房的同时,并没有赢得好口碑。专家指出,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要在相对恒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其应有的商业和市场潜能,大规模的宣传、商业元素的添加、乃至一定的炒作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应该含有一定的价值理性和思想内涵。然而,当前不少贺岁电影不过是打着某种文化的噱头,在绚丽、花样翻新的技巧下,通过大量的宣传把观众吆喝进电影院。而走出电影院的人们,往往是一脸的无奈。
观众对中国电影到底是怎样的评价呢?对于“如果5分是满分的话,您给中国电影打几分”这一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打3分及以下的占受调查者总数的72%,有25%的受调查者打4分,打5分的仅占3%。
专家指出,多数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整体评价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公众对当前电影的过高期待造成的。比如不少人既希望它有高的文化品位,又能帮助宣泄生活中的焦虑和不满,从而在观影中获得某种满足。而如果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评价难免不高。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电影尤其是贺岁电影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不容否定。
哪些因素影响大众的观影选择
“好的题材或故事情节”列首位
其实,不少中国大片像《让子弹飞》一样,观众为之叫好的很多、拍砖的也不少,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需要我们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人们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
在“自己掏钱进影院,哪些因素最影响您的选择”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好的题材或故事情节”是首选因素,37%的受调查者支持这一选项;其次,23%的受调查者选择“朋友同事对影片的口碑”;14%的受调查者选择“明星大腕主演”;12%的受调查者选择“著名导演执导”;而“媒体对影片的评价”和“制作公司及制作成本等”影响因素所占比例很小,选择此两项的受调查者分别为8%和3%。
当前,大多贺岁影片常常以名导、明星为卖点,以炒作为营销手段,往往忽视故事情节和文化底蕴。比如,《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凭借姜文、葛优、周润发三位大牌的明星效应,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不少受调查者表示,就故事情节来讲,此片差强人意,不过是一个土匪和一个恶霸的故事,其间穿插血腥场面、暴力情节、色情段子,看了让人乏味。
专家指出,正是因为在题材及故事情节上缺乏创造力,没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所以当前不少影片只能把宝押在明星身上,以此来争取观众,结果导致“捧”与“骂”齐飞的局面。
中国电影的三大弊病
“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
“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
“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
中国电影到底缺什么?针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弊病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8%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21%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电影人缺乏职业精神,追逐名利”,17%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而“影片缺乏文化内涵,热衷商业炒作”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电影最突出的弊病。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指出,电影贺岁化,显示了中国的“娱乐文化”正暗中走向“傻乐文化”。一方面,大型资本融入电影市场,形成了贺岁电影的空前繁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象性遗忘”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影贺岁化也凸显出中国“知识大众”反思性和批判性品格的整体丧失。这就导致,中国贺岁电影除了商业价值,文化内涵所剩无几。
回顾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几度兴衰,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然而,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现状却令人堪忧,主旋律作品势弱,纯商业炒作喧嚣迭起,胡编滥造成疾,粗劣制作成习,抄袭模仿成风,品味低俗成患,其病诟种种,不一而足。
前几年上映的《无极》,号称是具有“中国神韵的魔幻电影”,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多少中国观众看懂了呢?除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人开怀大笑后,剩下的就只有观众的无奈和莫名。而这一切,又缘于中国电影人的浮躁和功利。为了赌票房,电影扎堆贺岁档;轮番利用明星阵容撑场面,经典重拍、续集扎堆,创新无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调查者认为近几年贺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体现“一般”, 28%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差”,认为“较好”的只有16%。换句话说,认为中国电影没有较好表达中国文化的观众比例达到了80%以上。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太浮躁”。他一再强调,“中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精神。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达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意识和民族灵魂的内涵深邃的文化”。2010年初,美国用重金5亿美元打造的梦幻影片《阿凡达》,占领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它的到来让许多中国电影人震撼。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价值输出和文化竞争。它需要我们电影人、文化人认真思考:中国电影该怎样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电影艺术家要敢于担当,以人文的原创性为内核,着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骨,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享有独立的民族话语权,并以民族文化的尊严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可以说,在未来国际文化市场上,电影是国家参与软实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平台。而贺岁档是宣扬中华文化、培育大众文化意识的机会,其不应仅仅博人一笑或者满足某些导演的个人喜好。随着大众文化意识的增强,人们走进影院更想获得的是内心所需要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贺岁电影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要利用贺岁档期这一最能够让人接受的平台,担负起引领时代前沿思潮,传承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既不能一味表现个人审美趣味而无视观众文化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文化品格。
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三大要点
“电影人能静心、专业做电影,真诚,不浮躁”
“贴近观众, 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理念”
“不应一味仿照西方电影,而应注重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娱乐市场的逐步放开,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将大步踏进中国电影市场。在调查中,针对“您最爱看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片”这一问题,5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美国好莱坞”,仅有18%的受调查者选择的是中国大陆。那么,面对好莱坞的冲击,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将是怎样的?38%的受调查者认为“创意人才的缺乏,中国电影只能是西方的追随者”, 30%的受调查者认为“浮躁风的盛行,中国电影难成气候”,而选择“中国电影行业正强劲健康地成长,空间巨大,高增长还将继续”以及“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电影也将全方位提升,比肩好莱坞”两个选项的受调查者占15%和13%。可见,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大众并不看好。
目前,中国大多数电影热衷于追求商业利益,缺乏创意。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所说,“中国电影作为市场产品意识日渐明确,生产急功近利、档期争相予夺、娱乐愚乐盛行,山寨作品风行,调侃经典等恶习侵扰着艺术创作观念”。如近期上映的《大笑江湖》,其小品式的剧情节奏和那些混乱逻辑彻底说明了本片的编导是如何的敷衍。更有甚者,如《十全九美》,为了争夺大众的眼球,一些创作不惜在道德和身体上表现出超越常态的卖弄,有受调查者对此评价是“十看九烂”。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的创意人才太缺乏,我们拍电影太快,但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电影人该做出哪些反思?调查结果显示,30%的受调查者认为“电影人能静心、专业做电影,真诚,不浮躁”,24%的受调查者认为创作要“贴近观众, 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理念”,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应一味仿照西方电影,而应注重中国的文化特色”,还有12%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培育起良性的市场与机制”。我们看到,卡梅隆拍摄一部《阿凡达》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这样一个精雕细琢的作品是充满了诚意的,自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而国内的电影几乎都是“跟风”制作,不想花费太多投资,不想花费太多时间,不想花费太多努力,仅仅想通过速成法就眼巴巴地渴望得到高票房。因此,在这样一个“唯票房”前提下,何谈具有人文关怀、中国特色,能感动人心的影片?
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值得所有电影人深思的问题。惟一肯定的是,不论是取材于远离生活的历史,还是贴近生活的当下,电影本身应该具备的高品质始终是不变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电影能够通过艺术,把真诚的关爱和美好的人生理想,诚恳地传达给大众,给予人们慰藉和思考,让大众感动地为之拍手叫好。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