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与西方哲学思潮和伦理道德思想有密切关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裂变,对大学生冲击很大。自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特别是高等校园相继出现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更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接受力沉浸其中,其价值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西方文化灿若星河,本文撷取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影响的以“人本”为核心的文化思潮进行概述性探讨,以管窥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以“人本”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思潮
人本观念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被誉为西方人本主义始祖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从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人就是人的上帝到系统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人在世间的中心地位,指出人为自然立法,自然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而旋转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直至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建立的完整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其理论的中心就是作为生活和实践主体的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进入现代以来,“人本”观念抛弃了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倾向,投向了唯心主义的怀抱,反对理性主义,而用非理性的意志、情感、直觉等作为领悟世界的途径,对人生充满怀疑,对社会保持观望,强调个人的尊严、个人的非理性精神、个人的行动和创造、个人的自由的观念。主要流派有三个:
1.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他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把生存意志看作人和世界的本质,主张用意志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与此同时,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趋向和欲求。他从生存意志论悲观主义到极端禁欲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深深打上了悲观主义人本观的烙印。尼采明确反对一切理智、规范和偶像崇拜,反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提出“上帝死了”“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等著名口号。这些口号是对个人价值和人本观念的推崇。尼采认为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在生存的意志的信条上去觅真理,必然迷途:因为求生存的意志并不存在……只是有着生命的地方有着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我教你——‘只是求权力的意志!’”尼采从其权力意志论引出了要求自我超越、创造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的实现要求人不断地穿凿自己,超越自己,以最终成为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超人。他指出:“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在尼采看来,超人是拥有最多权力意志的人,他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本身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他是道德和真理的创造者,判定善恶是非;他敢藐视一切,重新估价和创造价值,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把人的价值建立在纯粹个体本位的基础上,取消加在人类身上的最高权威而代之以人的权威。
2.以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观点
实用主义强调人生贵在行动,行动贵在有效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皮尔士原理”或“实用主义原理”:观念的意义在于它所引起的行动和产生的效果。实用主义哲学是“人类中心论”。它以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为宗旨,被广泛地融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被奉为美国的时代精神和官方哲学。实用主义摒弃了追求终极实在的传统哲学,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生事务,是一种以人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杜威认为,哲学不是关于知识的学问,而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智慧与知识不同,智慧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但它强调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从理性出发讨论人,而应从人的行动出发探讨人。人是行动的人,实用主义哲学是行动的哲学。“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为了要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连续,并与其环境相适应。”人首先是行动者、实践者,人靠行动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行动,就没有人的一切。在真理观上,詹姆士明确提出“有用即真理”。因此实用主义提倡“做了就知道”或“边做边知道”的行事原则。“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杜威则说真理是有效用的工具,认为真观念就是作为行动的有效用的工具的观念,其价值在于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效。
3.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是一种从自我生存出发,带有浓厚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只有人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海德格尔将世界万物称为“在者”,将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个人的存在称为“此在”。“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存在。”萨特也认为万物是“自在的存在”,因为它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揭示万物的存在,因而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它的人本观念,以“存在”(特指个人的存在)为核心,着重讨论了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它的许多观点已成为西方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原则。“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萨特指出,被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其特点是本质先于存在。存在主义强调,由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就能选择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身的存在而成为某一类型的人,这就是人比物高贵的地方。人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的奋斗。存在主义抬高了人的地位,给人以尊严,激励人去追求、创造。
西方“人本”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西方“人本”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西方“人本”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西方“人本”文化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中,“自我”“自我价值”“自我实现” 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格上的独立与自主,含有较强的进取意识,符合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更深层次上开启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门,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其次,西方“人本”文化强调独立自主,奋斗进取,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理念,使得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彰显,更鲜明地体现出人对自身自由本质的自觉意识,体现出人的内在尺度的明晰化,体现出以人为本,从而更加关注人性的拓展和不断完善,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主体地位与权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
再次,西方“人本”文化注重科学理性,多元创新,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创新的意义等理念,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即使是后现代思潮的反基础、反本质、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反决定性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长在中国传统价值导向下的当代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西方“人本”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
(1)造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念缺乏。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 因而在西方大众文化大举进军的过程中,青年很容易在这一片歌舞升平中陶醉于“世界充满爱”的假象之中, 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干脆对主流文化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全面的拒绝,因此“一无所有”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部分青年大学生既没有为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感化,也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在无意识中借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放弃信念,没有操守,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甚至部分青年学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等问题的认识上模糊,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
(2)助长当代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价值观失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出现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名牌,互相攀比,享乐主义渐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他们已不满足甚至鄙视“螺丝钉”的形象,注重寻求实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吃苦耐劳的精神少了,经受不住挫折的人多了。少数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个别大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热衷于一己私欲的表达和满足,远离党和人民的期望,远离现实生活,跟着感觉“潇洒走一回”漠视革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缺乏对祖国前途命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少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这些青年大学生很难沉浸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
(3)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进取心疲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为什么都没劲。在行动中表现为整天无精打采,行动萎顿冷漠;在心态上,对自己要做怎样的一个人、如何去做稀里糊涂。“无所谓”,就是对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某大学曾对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就“60分万岁”“逃课”“就业不包分配”等现象了解大学生的看法,分别有50%、60%和34%的人回答“无所谓”,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为座右铭。这部分学生在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以“与己无关”的态度敷衍塞责。“无意义”,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一切都是在“演戏”,“演员”在台上只是为了争名夺利,因而他们把别人和社会都看得很灰暗,认为周围的一切毫无意义。自我定位出现严重偏差,在校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进取心疲软。
以“人本”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思潮
人本观念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被誉为西方人本主义始祖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从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人就是人的上帝到系统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人在世间的中心地位,指出人为自然立法,自然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而旋转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直至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建立的完整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其理论的中心就是作为生活和实践主体的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进入现代以来,“人本”观念抛弃了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倾向,投向了唯心主义的怀抱,反对理性主义,而用非理性的意志、情感、直觉等作为领悟世界的途径,对人生充满怀疑,对社会保持观望,强调个人的尊严、个人的非理性精神、个人的行动和创造、个人的自由的观念。主要流派有三个:
1.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他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把生存意志看作人和世界的本质,主张用意志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与此同时,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趋向和欲求。他从生存意志论悲观主义到极端禁欲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深深打上了悲观主义人本观的烙印。尼采明确反对一切理智、规范和偶像崇拜,反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提出“上帝死了”“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等著名口号。这些口号是对个人价值和人本观念的推崇。尼采认为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在生存的意志的信条上去觅真理,必然迷途:因为求生存的意志并不存在……只是有着生命的地方有着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我教你——‘只是求权力的意志!’”尼采从其权力意志论引出了要求自我超越、创造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的实现要求人不断地穿凿自己,超越自己,以最终成为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超人。他指出:“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在尼采看来,超人是拥有最多权力意志的人,他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本身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他是道德和真理的创造者,判定善恶是非;他敢藐视一切,重新估价和创造价值,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把人的价值建立在纯粹个体本位的基础上,取消加在人类身上的最高权威而代之以人的权威。
2.以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观点
实用主义强调人生贵在行动,行动贵在有效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皮尔士原理”或“实用主义原理”:观念的意义在于它所引起的行动和产生的效果。实用主义哲学是“人类中心论”。它以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为宗旨,被广泛地融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被奉为美国的时代精神和官方哲学。实用主义摒弃了追求终极实在的传统哲学,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生事务,是一种以人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杜威认为,哲学不是关于知识的学问,而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智慧与知识不同,智慧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但它强调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从理性出发讨论人,而应从人的行动出发探讨人。人是行动的人,实用主义哲学是行动的哲学。“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为了要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连续,并与其环境相适应。”人首先是行动者、实践者,人靠行动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行动,就没有人的一切。在真理观上,詹姆士明确提出“有用即真理”。因此实用主义提倡“做了就知道”或“边做边知道”的行事原则。“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杜威则说真理是有效用的工具,认为真观念就是作为行动的有效用的工具的观念,其价值在于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效。
3.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是一种从自我生存出发,带有浓厚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只有人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海德格尔将世界万物称为“在者”,将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个人的存在称为“此在”。“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存在。”萨特也认为万物是“自在的存在”,因为它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揭示万物的存在,因而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它的人本观念,以“存在”(特指个人的存在)为核心,着重讨论了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它的许多观点已成为西方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原则。“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萨特指出,被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其特点是本质先于存在。存在主义强调,由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就能选择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身的存在而成为某一类型的人,这就是人比物高贵的地方。人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的奋斗。存在主义抬高了人的地位,给人以尊严,激励人去追求、创造。
西方“人本”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西方“人本”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西方“人本”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西方“人本”文化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中,“自我”“自我价值”“自我实现” 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格上的独立与自主,含有较强的进取意识,符合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更深层次上开启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门,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其次,西方“人本”文化强调独立自主,奋斗进取,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理念,使得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彰显,更鲜明地体现出人对自身自由本质的自觉意识,体现出人的内在尺度的明晰化,体现出以人为本,从而更加关注人性的拓展和不断完善,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主体地位与权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
再次,西方“人本”文化注重科学理性,多元创新,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创新的意义等理念,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即使是后现代思潮的反基础、反本质、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反决定性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长在中国传统价值导向下的当代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西方“人本”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
(1)造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念缺乏。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 因而在西方大众文化大举进军的过程中,青年很容易在这一片歌舞升平中陶醉于“世界充满爱”的假象之中, 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干脆对主流文化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全面的拒绝,因此“一无所有”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部分青年大学生既没有为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感化,也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在无意识中借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放弃信念,没有操守,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甚至部分青年学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等问题的认识上模糊,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
(2)助长当代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价值观失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出现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名牌,互相攀比,享乐主义渐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他们已不满足甚至鄙视“螺丝钉”的形象,注重寻求实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吃苦耐劳的精神少了,经受不住挫折的人多了。少数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个别大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热衷于一己私欲的表达和满足,远离党和人民的期望,远离现实生活,跟着感觉“潇洒走一回”漠视革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缺乏对祖国前途命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少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这些青年大学生很难沉浸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
(3)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进取心疲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为什么都没劲。在行动中表现为整天无精打采,行动萎顿冷漠;在心态上,对自己要做怎样的一个人、如何去做稀里糊涂。“无所谓”,就是对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某大学曾对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就“60分万岁”“逃课”“就业不包分配”等现象了解大学生的看法,分别有50%、60%和34%的人回答“无所谓”,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为座右铭。这部分学生在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以“与己无关”的态度敷衍塞责。“无意义”,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一切都是在“演戏”,“演员”在台上只是为了争名夺利,因而他们把别人和社会都看得很灰暗,认为周围的一切毫无意义。自我定位出现严重偏差,在校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进取心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