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史上第一部慈善法,已于今年3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即将付诸实施。这对促进和保障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慈善行为的养成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能因为有了法律保证而自然天成。尤其在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上,尚需我们付出巨大努力。唯有坚持改革与创新,方能达到预期目标。中国现代慈善如何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战略走向,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慈善发展无捷径可走,但可以优化选择。依笔者所见,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慈善向基层倾斜,全力做好县域慈善这篇大文章,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是因为,县域慈善具有五大优势:
一、政治优势
广义慈善,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其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但从未脱离政治。由于国家政体和政权性质不同,对慈善功能、作用的认识理解上便会有很大差异。同样是政府倡导推动慈善,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把慈善视为对自己国民居高临下的怜悯与恩赐,相反,则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更具有平等性、正义性。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不仅将其视为全民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而且更加看重慈善在转变社会风气、构建社会文明重塑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县域慈善,因为牵涉到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福祉,更易获得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与支持。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不论富裕的还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如雨后春笋般地普遍建立起慈善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慈善往往与贫困连在一起,因为贫困才更需要相互帮助与支援。按照十三五规划,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好扶贫攻坚战就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之一。县域慈善无疑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地党和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落实整体布局中,不但会将加强慈善活动提上议事日程,也会比以往更加重视。
二、地缘优势
我国县域人口构成一般在10万至百万不等,土地面积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应在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之间。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相互比较熟悉的地域内,大家不但有强烈的故乡意识,偶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也会很快在十里八村间迅速传播开来。在第一时间,为人们的施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条件。
这一级的慈善机构,对家乡经济、教育、民俗、自然生态、贫富差异等状况往往比较了解,平时便能做到胸中有数。在慈善募捐和施援方向上,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一般。
此外,在慈善管理、项目实施、善款发放使用上,也更利于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三、舆论宣传优势
现代慈善离不开舆论宣传。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舆论宣传也是现代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慈善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宣传引导,慈善意识的树立和养成需要宣传教育,慈善募捐与救助需要舆论动员与支持,慈善的管理与运作同样需要接受舆论监督。
但由于舆论的承载面太广、关注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地方慈善实践活动很难进入中央媒体视野,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就更难。而在县域内情况则大不相同。如今,县级单位的传媒工具已十分发达。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无处不在。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媒体的关注支持度也会越来越突显。不言而喻,县域内慈善活动在发挥地方媒体作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发挥这些舆论宣传优势,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四、物质资源优势
慈善,尤其是慈善捐赠与施援,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再贫困的县也有富裕的支撑点,再落后的地方也有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我们既强调树立“人人慈善”“公民慈善”的“普善”观念,同时也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先富起来的人们带头捐赠,起到领军作用。一般来说,县域内这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更愿意为自己家乡作贡献。他们在家乡父老面前,不仅有作出贡献后的获得感,而且也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回报社会,回报乡亲。同时,他们的企业、事业也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倡导的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他们的带头响应自在情理之中。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擅于动员潜力开发资源。在县域内,既不要“杀富济贫”强捐硬拿把富人吓跑,也不要“掘断黄泉”让人尴尬无奈。当慈善变为自觉自愿行为时,捐赠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区慈善资源优势,慈善事业发展才能持久、持续,更具有生命力。
五、民俗乡情优势
慈善是民众爱心的升华和展现。想援助谁不想援助谁,捐多捐少,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心里定力,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命令。在县域内,乡里乡亲间同饮一江水,同翻一座山,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一种自然乡情。一方有难一户遇困,人们很愿意伸出援手。今天你帮了别人,说不定哪天别人也会帮到你。至今我国许多乡村仍然保留着盖房取亲相互帮工帮忙的习俗。这里面就含有传统的慈善基因。
那些近距离相互受益的慈善举措和行为,不但方便、快捷、有效,也有助于慈善人格的彰显。在乡村,那种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往往会被民众所鄙视。
县域内具有发展慈善事业良好的土壤和民俗民风,只要我们认真下功夫组织开发,前途自然无量。
受捐者无处不在,捐赠者无时不有。慈善活动实践似乎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慈善对象的主体或主要慈善对象多在农村、在县域。这应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充分利用、发挥优势,重点发展县域慈善,不仅必要也很迫切。当然,这并非说城市慈善不重要,那是如何部局进而协调均衡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
此外,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如果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都动起来,抓慈善像抓经济一样,各自“守土有责,安抚一方”,使慈善形成县域网格化,不但可以减轻中央的负担,也有助于县域内经济与社会保障、社会安宁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如遇大灾大难,在祖国大家庭内会伸出八方援手。小困难一般不出县域就可以解决了。这对克服人们等、靠、要的惰性依赖意识,树立团结互助,自立自强精神大为有益。
慈善有时需要“造势”,需要轰轰烈烈,而更多时候则需要“春雨随风潜入夜,润地细无声。”常态化的慈善,更需要春风化雨式的细致经营和艰苦努力。积以时日,硕果必丰。
我们常说,慈善无界,大爱无疆。这是就其慈善的属性而言,从实践运作角度讲,强调注重慈善的本土化、地域化并无不当。当然,慈善不是自我封闭和自治产物,从不排斥拒绝外援。现行国际间在灾难面前相互施援尚如此,国内中央与地方,省际、市县际之间的支援与合作自不待言。在县域慈善事业发展中,积极“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主动与各方加强合作,依法依规争取“外援”,当是题中应有义。
我们的结论是: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促进县域慈善的发展,势必对我国未来现代慈善再创新的辉煌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慈善行为的养成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能因为有了法律保证而自然天成。尤其在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上,尚需我们付出巨大努力。唯有坚持改革与创新,方能达到预期目标。中国现代慈善如何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战略走向,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慈善发展无捷径可走,但可以优化选择。依笔者所见,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慈善向基层倾斜,全力做好县域慈善这篇大文章,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是因为,县域慈善具有五大优势:
一、政治优势
广义慈善,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其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但从未脱离政治。由于国家政体和政权性质不同,对慈善功能、作用的认识理解上便会有很大差异。同样是政府倡导推动慈善,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把慈善视为对自己国民居高临下的怜悯与恩赐,相反,则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更具有平等性、正义性。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不仅将其视为全民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而且更加看重慈善在转变社会风气、构建社会文明重塑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县域慈善,因为牵涉到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福祉,更易获得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与支持。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不论富裕的还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如雨后春笋般地普遍建立起慈善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慈善往往与贫困连在一起,因为贫困才更需要相互帮助与支援。按照十三五规划,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好扶贫攻坚战就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之一。县域慈善无疑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地党和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落实整体布局中,不但会将加强慈善活动提上议事日程,也会比以往更加重视。
二、地缘优势
我国县域人口构成一般在10万至百万不等,土地面积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应在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之间。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相互比较熟悉的地域内,大家不但有强烈的故乡意识,偶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也会很快在十里八村间迅速传播开来。在第一时间,为人们的施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条件。
这一级的慈善机构,对家乡经济、教育、民俗、自然生态、贫富差异等状况往往比较了解,平时便能做到胸中有数。在慈善募捐和施援方向上,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一般。
此外,在慈善管理、项目实施、善款发放使用上,也更利于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三、舆论宣传优势
现代慈善离不开舆论宣传。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舆论宣传也是现代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慈善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宣传引导,慈善意识的树立和养成需要宣传教育,慈善募捐与救助需要舆论动员与支持,慈善的管理与运作同样需要接受舆论监督。
但由于舆论的承载面太广、关注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地方慈善实践活动很难进入中央媒体视野,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就更难。而在县域内情况则大不相同。如今,县级单位的传媒工具已十分发达。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无处不在。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媒体的关注支持度也会越来越突显。不言而喻,县域内慈善活动在发挥地方媒体作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发挥这些舆论宣传优势,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四、物质资源优势
慈善,尤其是慈善捐赠与施援,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再贫困的县也有富裕的支撑点,再落后的地方也有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我们既强调树立“人人慈善”“公民慈善”的“普善”观念,同时也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先富起来的人们带头捐赠,起到领军作用。一般来说,县域内这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更愿意为自己家乡作贡献。他们在家乡父老面前,不仅有作出贡献后的获得感,而且也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回报社会,回报乡亲。同时,他们的企业、事业也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倡导的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他们的带头响应自在情理之中。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擅于动员潜力开发资源。在县域内,既不要“杀富济贫”强捐硬拿把富人吓跑,也不要“掘断黄泉”让人尴尬无奈。当慈善变为自觉自愿行为时,捐赠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区慈善资源优势,慈善事业发展才能持久、持续,更具有生命力。
五、民俗乡情优势
慈善是民众爱心的升华和展现。想援助谁不想援助谁,捐多捐少,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心里定力,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命令。在县域内,乡里乡亲间同饮一江水,同翻一座山,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一种自然乡情。一方有难一户遇困,人们很愿意伸出援手。今天你帮了别人,说不定哪天别人也会帮到你。至今我国许多乡村仍然保留着盖房取亲相互帮工帮忙的习俗。这里面就含有传统的慈善基因。
那些近距离相互受益的慈善举措和行为,不但方便、快捷、有效,也有助于慈善人格的彰显。在乡村,那种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往往会被民众所鄙视。
县域内具有发展慈善事业良好的土壤和民俗民风,只要我们认真下功夫组织开发,前途自然无量。
受捐者无处不在,捐赠者无时不有。慈善活动实践似乎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慈善对象的主体或主要慈善对象多在农村、在县域。这应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充分利用、发挥优势,重点发展县域慈善,不仅必要也很迫切。当然,这并非说城市慈善不重要,那是如何部局进而协调均衡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
此外,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如果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都动起来,抓慈善像抓经济一样,各自“守土有责,安抚一方”,使慈善形成县域网格化,不但可以减轻中央的负担,也有助于县域内经济与社会保障、社会安宁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如遇大灾大难,在祖国大家庭内会伸出八方援手。小困难一般不出县域就可以解决了。这对克服人们等、靠、要的惰性依赖意识,树立团结互助,自立自强精神大为有益。
慈善有时需要“造势”,需要轰轰烈烈,而更多时候则需要“春雨随风潜入夜,润地细无声。”常态化的慈善,更需要春风化雨式的细致经营和艰苦努力。积以时日,硕果必丰。
我们常说,慈善无界,大爱无疆。这是就其慈善的属性而言,从实践运作角度讲,强调注重慈善的本土化、地域化并无不当。当然,慈善不是自我封闭和自治产物,从不排斥拒绝外援。现行国际间在灾难面前相互施援尚如此,国内中央与地方,省际、市县际之间的支援与合作自不待言。在县域慈善事业发展中,积极“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主动与各方加强合作,依法依规争取“外援”,当是题中应有义。
我们的结论是: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促进县域慈善的发展,势必对我国未来现代慈善再创新的辉煌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