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转方式、调结构”再度成为企业各界关注的话题。怎样“调”?如何“转”?十八大报告对此进行了热切回应,正式吹响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冲锋号,为未来十年描绘了一幅以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蓝图,给我国企业今后的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新动力,让人倍觉振奋。
其实,中国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早已“在路上”。这些年来,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艰辛探索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深入实践,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在全国企业形成了共识,并且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成就辉煌,动人心魄。中央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按照国资委作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四大重点,克服重重困难,扎实工作,积极作为,奋勇争先。在抓好重点产业、行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了全社会能耗水平,真正发挥了龙头骨干作用,保持了生产经营总体平稳运行。中央企业已进入创新发展、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带动了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由于中国企业细分领域众多,情况各异,一些问题积重难返。部分企业在资源配置、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商业模式、企业管理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大,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比较明显。对此,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迫切感、危机感,但具体该怎么“调”,如何“转”,从何处入手,在哪里破题,仍旧存在困惑。如何在新形势下因地制宜找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如何对传统行业进行提质改造,除需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外,也需企业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用实劲。因此,积极推动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对于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不仅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也是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方,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竞争的不二选择。工业企业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凡是工业先进、装备先进、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就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反之亦然。对企业而言,“转方式、调结构”从本质上讲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必然会带来阵痛,会付出一定的转型代价,但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阵痛与代价而动摇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又要学会舍得。对于落后的项目不但不能上,现有的落后项目都要果断地壮士断腕、坚决淘汰。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必须进一步通过自主创新走出新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是无可回避的选择。要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国资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上来。要充分认清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快速推进。
“转方式、调结构”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是行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央企业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央企业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要着眼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力争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期待并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富有智慧的中国国企,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新一轮“转方式、调结构”的征途上,在引领企业发展的时代舞台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力争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自主创新,淘汰落后,重组兼并,推动产业转移和集聚,抑制高耗能的发展,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使调整结构落在实处。让创新驱动、“两型”引领、转变升级、统筹兼顾、管理创新等打上厚重的国企烙印,成为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其实,中国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早已“在路上”。这些年来,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艰辛探索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深入实践,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在全国企业形成了共识,并且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成就辉煌,动人心魄。中央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按照国资委作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四大重点,克服重重困难,扎实工作,积极作为,奋勇争先。在抓好重点产业、行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了全社会能耗水平,真正发挥了龙头骨干作用,保持了生产经营总体平稳运行。中央企业已进入创新发展、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带动了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由于中国企业细分领域众多,情况各异,一些问题积重难返。部分企业在资源配置、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商业模式、企业管理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大,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比较明显。对此,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迫切感、危机感,但具体该怎么“调”,如何“转”,从何处入手,在哪里破题,仍旧存在困惑。如何在新形势下因地制宜找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如何对传统行业进行提质改造,除需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外,也需企业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用实劲。因此,积极推动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对于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不仅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也是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方,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竞争的不二选择。工业企业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凡是工业先进、装备先进、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就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反之亦然。对企业而言,“转方式、调结构”从本质上讲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必然会带来阵痛,会付出一定的转型代价,但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阵痛与代价而动摇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又要学会舍得。对于落后的项目不但不能上,现有的落后项目都要果断地壮士断腕、坚决淘汰。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必须进一步通过自主创新走出新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是无可回避的选择。要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国资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上来。要充分认清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快速推进。
“转方式、调结构”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是行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央企业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央企业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要着眼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力争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期待并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富有智慧的中国国企,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新一轮“转方式、调结构”的征途上,在引领企业发展的时代舞台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力争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自主创新,淘汰落后,重组兼并,推动产业转移和集聚,抑制高耗能的发展,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使调整结构落在实处。让创新驱动、“两型”引领、转变升级、统筹兼顾、管理创新等打上厚重的国企烙印,成为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