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俗:崇山峻岭问的挂红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历年为羌族的年节,因是农闲,羌族男女青年大多选择在羌历年期间结婚办喜事。
  2005年农历一月二十二日,阿尔村的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大早儿,冬日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光点点,室内渐渐温和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打探了一下,凌晨的阿尔寨,四处漆黑安静。当他返回火塘时,他25岁的儿子余志刚也起床了,睡意朦朦的小伙子边用手揉着充满血丝的眼球,边整理着西装的褶皱。
  不久,村中德高望重的释比马永清走进大门。他与余自高微笑着寒暄了几句,坐在火塘边烤起了火。当第一抹霞光扫射进阿尔寨时,马永清带着余家下聘的一套新衣服(余家大姐余自敏在汶川花138元购买的一套女装)、一方肉(4斤)和一件12瓶装的白酒,从余家起身,前往阿尔寨的马家提亲去了。马永清是余家聘请的“红爷”,而余家为余志刚相中的是马家22岁的姑娘马艳红。
  
  三回九转的定亲
  
  释比马永清的这一次经历,阿尔村当地称为“许口酒”,又名吃“小酒”。在阿尔村,提亲和定亲过程很具特色,须经“三回九转”的事前准备后,男方才与“红爷”(即羌族社会中的媒人)正式到女方家提亲,整个求亲过程须经正式上门两次方能达成。在阿尔寨,人们将求亲过程分为吃“小酒”和吃“大酒”。
  在阿尔村,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上了一位女青年或者二人互相中意后,由男方请一位红爷,在男方正式登门求亲前,由红爷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走满“三回九转”,即登门到达足够的次数,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和对女方的诚意。在得到女方同意并定下日期吃“小酒”(即“许口酒”)允许男方上门后,男方就开始为吃“小酒”做准备了,购买礼物以及根据女方提供的参加“小酒”的家门房亲的人数购买小酒所需的肉类蔬菜。
  在女方定下的日子,男方在红爷的陪同下,第一次上女方家吃“小酒”,须带些礼物作为见面礼,并带上办“小酒”所需的肉类蔬菜,女方家一般会点放火炮以示喜庆。如果女方父母比较中意男方,则会当场明确答复,并与男方依黄历定下吉日吃“大酒”;如果女方父母不满意男方,则不予答复,在“小酒”后的3天内将所收礼物托人退还给男方,不能退还的部分则折成现金退给男方。
  从马家返回后,喝酒喝得满脸通红的马永清兴高采烈地告诉余家对方收下了彩礼。在火塘边,马永清计算了一番时辰,将“喝大酒”(定婚酒)的时间定在了来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喝大酒”,这是男方与红爷第二次上女方家的一套仪式。2006年正月十二日12时,“喝大酒”在马家顺利举行。当天上午9时,余家聘请了8位参与员,每人各自背负了一些彩礼前去马家。马永清手提着余家从汶川购入的50斤鲜猪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余自高身背重50斤的一根猪背脊肉,余志刚两手分别提着5只鸡和12条鱼,紧随其后。马永清的儿子马路忠和余家老五佘万兵,以及余家聘请的另一位“红爷”——阿尔村小组长马自雄,分担了余下的100斤蔬菜的运输任务。当日,余家的定婚酒办了15桌,女方家所有亲戚全到齐了。据巴夺寨余永清介绍,在阿尔村,“喝大酒”是非常隆重与正式的。一般而言,凡男方在吃“许口酒”得到女方许可后,就要开始为吃“大酒”做准备,其中礼物包括女方本人两套羌族传统服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女方父母和爷爷奶奶衣服各一套,同时也会带些酒、挂面等作为送给女方四大门亲的礼物,借以认亲。另外,根据“许口酒”时女方提供的吃“大酒”的人数准备相应的办“大酒”所需的食品,如腊肉、猪油、蔬菜等。吃“大酒”时,女方会邀请四大门亲及一些要好的朋友;而男方只带来8人参加吃“大酒”,其中包括家门中的三男四女以及男方本人。至此,亲事正式定下,而婚事的相关事宜也会在吃“大酒”时经男女双方商定后一一定下,如婚礼何时举行、聘礼的金额等等。
  阿尔村的聘礼一般是在吃“大酒”时,经男女双方商议后定下的。聘礼分为现金和实物两部分。据介绍,阿尔村提亲的聘金原来较少,只有200元至800元,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各家的不同情况,聘金一般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有时,在商定聘金的数量时,女方本人会以父母甚至兄弟的名义要求一定金额的礼金,其中女方本身也有一定金额的礼金,而女方所得礼金一般作为私房钱又带到男方家中,作为日后的零用钱。在阿尔村,实物聘礼传统上应包含送给新娘及其家中的一些实物,如新娘的“簪环首饰”(包括一根簪子、一个手镯、一枚戒指)、一把梳子、一根三尺长的红头绳;而女方的父母则会送给新娘一身衣裳,俗称“离娘布”。
  
  男女有别的花夜
  
  在阿尔村巴夺寨,整个婚礼过程主要包括搭篷、花夜、正席和回门四个环节,其中搭篷、花夜共需要两天时间。
  婚礼的第一天,男女双方都要为正式婚礼所需的一切做准备,并邀请各自的长辈对婚礼举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量化安排,而且双方都会邀请各自家门中德高望重者作为“管事”负责婚礼中的相关事宜,如安排婚礼中的具体事务、接待来宾等。婚礼第二天(羌族俗称“花夜”)早上,女方的亲朋好友陆续到达女方家,等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后,女方开始叫礼。在阿尔村,挂礼也有一套相应的程序:首先由红爷挂礼,礼物—般包括一道红(即一条红绸或红布)、衣服、围腰、鞋子。其后,由舅舅挂礼,礼物包括—道红、羌族传统服装、围腰、鞋及被盖等数量不定,有时也送柜子等家具和钱;最后,由其他亲戚朋友挂礼,礼物一般为—道红与礼金。在羌族社会,婚礼送红只是一种习惯,以示吉祥。花夜时,女方宴请亲朋的范围依其经济情况而定,如果经济隋况好,则会邀请相连的几个村寨中的亲朋好友,反之,则只邀请本寨的亲朋好友。
  当地的花夜,分为两个部分,新郎方的叫“兄弟会”,请的都是男方平日的好哥们儿或男方家的亲戚,以男性居多,新娘方的叫“姊妹会”,请的都是女方平日的好姐妹或女方家的亲戚,以女性居多。
  据介绍,花夜这天,男方还有一项重大事宜,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其时间是按男方所理“起单”上的时间安排的,迎亲队伍一般由8个人组成:一个红爷、两个唢呐手、一个背客、一个上梳人(需要家门房亲中父母双全,属相与新娘相同的未婚之人)、一个背钱人(男方的姑姑)、一个妹妹或表妹、一个侄儿。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大门时,女方管事会手持托盘,盘内放着几杯酒,请红爷喝酒并与红爷对话以表示感谢,而红爷也会进行一番告谢。
  在谢完红爷后,女方管事将男方迎亲队伍迎入屋中。花夜这天, 新娘这天全程由其老庚(即新娘儿时的结拜姊妹)陪伴。到了晚上,女方的老庚及亲朋好友开始对盘歌,男方的迎亲队伍也要参加。首先,由新娘和其女方老庚对男方的迎亲队伍以对歌的形式“骂嫁”,阿尔村的羌族普遍认为女方骂得越凶,那预示着新郎新娘以后日子越红火。其歌词大意为:“我的女伴到你家,你家一定要带好,否则找年把账算……”其次,在女方骂嫁完毕后,女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开始唱盘歌,一般盘歌的内容为十二个月的花等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家在唱盘歌时,也加入了流行歌曲。而除了唱盘歌,人们会在院内或较大的堂屋内跳锅庄。与此同时,女方的父母及一些亲友则会围坐在火塘边,商量新娘第二天出阁的相关事宜。
  在大家唱完盘歌休息之前,大人小孩会将桌上摆放的糖、瓜子、水果等一抢而光,以示喜庆,而这些食物是由女方的老庚们带来的和新娘自备的,至此花夜方才结束。
  
  一个村寨的流水席
  
  婚礼第三天即是正席,在新娘起身前,要由迎亲队伍中的上梳人为其上梳。在羌族人的思想里,认为这会给新郎新娘以后的生活带来幸福,而“上梳”时对“新娘何时上梳”“坐在哪个方位上梳”都有特别的讲究,必须按照传统的规定做,如凌晨两点,新娘必须坐东向南等。在一切准备完毕后,就等吉时出门了。
  2006年农历十月初二上午9时,释比马永清为马家定下的马艳红出嫁的吉时一到,马艳红开始起身向父母拜别出门。此时,她的父母坐在家中神龛下,新娘向二老下跪拜别并开始“哭嫁”。她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稍后,由新娘舅舅喊起身,新娘由其哥哥背着,从神龛一直背到大门。在大门处,马艳红背对着房子向身后撒一把筷子,这是羌族的一个传统,表示新娘已是别家的人了,每年的端午和大年三十都不准回家,否则,羌人认为这会给家中带来不顺。撒完筷子,头盖红布的马艳红由女伴搀扶着走出大门向男方家进发。
  在阿尔村的婚俗中,女方的送亲队伍由女方的舅舅等亲戚及女方的老庚组成,而在整个送亲队伍中,女方会让其侄儿背上一把香、一对烛、一些柏枝和一对日月馍馍(形状如日、月的蒸面馒头),到达男方家后将其取出供于神龛之上。婚礼完后,日月馍馍由新郎新娘吃头尾,余下的由男方的家门房亲分食,表示有新人加入向家神报到。另外,新娘还要带上一些鞋垫、手帕送与男方家的长辈。
  9时20分,一阵昂然的唢呐声后,头盖红布的新娘出现在余家门口,迎亲队伍到达男方家了,余家开始点放鞭炮。男方家大门口,许多人等在那里,这时男女双方家庭开始对歌,送亲客会唱:“你家背柳有几根,你家粮食有多少……”要将男方家的大概情况都问过一遍,而男方也会如实回答。在女方进门前,由迎亲队伍中的红爷带头,男方“管事”马志雄手拿托盘,里面放着几杯酒和几盘莱,以酒相敬红爷和唢呐师。红爷和唢呐师接酒敬神后,进行告谢。其后,女方送亲队伍中的亲朋好友会陆续进人,而在进入前,送亲的人需在管事的托盘中放入一封红包,其金额不定,随愿而给。
  新娘进入大门后,在余家堂屋前,释比余贵生正点燃松柏枝和香,为其“撵刹”除去晦气,余贵生法事完毕,马艳红方才进入堂屋,这时,一般公婆会给新娘“进门钱”和“叫门钱”。在堂屋的神龛前面会放有一个面槽,新娘进入后会在上面坐上几分钟,而后站于一旁等待吉时拜堂。
  拜堂时,有专门请来的“叫礼先生”为其主持,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拜亲朋,最后夫妻对拜。礼毕,叫礼先生又说:“一杆红菱二尺八,捡来美女头上搭,新人伸手来揭盖。”语毕,新郎揭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然后送入洞房。在进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还要“抢洞房”,即看谁最先进入洞房,谁在日后的家庭中就更有权威。抢洞房时,男力的亲朋在新房大门的左边守着,女方的亲朋则在新房的右边守着,新郎新娘一到新房门口,双方都争着将新郎或新娘送人洞房,一般是谁的人多谁就能先进洞房,有时还会出现衣裳扯破的情况。抢完洞房,所有抢洞房的人都要冲进洞房扯开床被,争抢由男方事先放在床上的瓜子等物。进入洞房后,新娘一般就呆在洞房不出来,客人由新郎招呼,现在随着观念的变化,新娘也会一同招呼客人,向客人敬酒以表示感谢。
  抢完洞房,男方管事开始叫礼,一般先由红爷上礼,礼包括衣服、鞋等物及礼金;随后是其他亲朋好友开始上礼,礼一般为现金和一道红绸或红布。挂礼完毕,上午10点整,炮手点燃鞭炮,鼓手敲起锣鼓,吹起唢呐,总管大声喊ⅡU“各位家族的亲戚和远方来的好友洗手上桌,管事、执事摆好碗筷,厨房打杂上酒出菜”。男方开始宴请宾客了,首先由女方的亲戚入席,并由女方的母舅“押席”。执事人员开始端酒上菜,宾客尽情吃喝。一旁,唢呐师傅李中庭与他的徒弟何冬叔有些木然地坐在主人家屋檐下的一根长凳上,他们忙碌一天,按惯例,将得到主人家封送的40元左右的红包,以示酬劳。当他们吹响手中的唢呐时,便意味着上一轮流水席的结束与新一轮流水席的开始。这项工作意义如此重大,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流水席最后一轮之前,心安理得坐在酒席之上。而余家的流水席从清晨10点准时开始,预计到12点半结束。其间共有6轮,每轮大约半个小时,共款待寨中村民及各方好友600余人。
  傍晚,余家在堂屋正中摆起桌子,围起板凳,在桌子上放一些糖、瓜果等食物,桌子上围坐着送亲、接亲的人员和双方的老庚,对唱起盘歌来,相互笑闹直到天亮。羌历年,崇山峻岭间的挂红让一个羌族村寨集体沉浸在喜庆与欢乐之中。
其他文献
徽州,古称新安,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  黄山,著名风景胜地,20世纪80年代进入开发高峰。1983年设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市府所在为太平县城,辖黄山风景区周围。  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市中心搬至屯溪(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
期刊
“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烤鸭产品。百余年老字号品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既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又有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产品工艺。  从一个肩挑、担卖路边的小商贩发展成为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更是经历几番生死考验。由解放前的连年军阀混战而不得不向政府提出歇业,到1952年政府注资全聚德,让它成为最
期刊
夜郎王款待汉朝使臣,问了句:汉孰与我大?  本是个寻常问题,谁叫人家夜郎国地处汉之西南,消息闭塞,民无所争,安居乐业,自是“未知有汉”,看到有个自称汉使的人初来乍到,好奇地随口一问有什么奇怪?    要命的是这天朝来使不是别人,竟是堕落文人司马相如,回去生生把一个疑问句子说成反问句: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么?从此一群远在天边的蛮夷以不知天高地厚的面目被记进了史书,成了历史的注脚。到了清代那个满纸狐
期刊
中国古代最爱更改地名的要数王莽,在他当政期间,几乎把全国能改的地名统统改了,以符合他“托古改制”的梦想。例如首都长安被改名常安,河南郡改称保忠信卿,雒(洛)阳改名义阳,无锡改名有锡。将全国的地名改一次已经够麻烦了,王莽却乐此不疲,差不多每年都改,有的郡名前后改了5次,最终又改回了原来的名称。不仅老百姓记不住,就是地方官也弄不明白,公文中都要加注新旧地名对照。  地名就是地名——一个特定的、有明确范
期刊
提起“金三角”不少人只知道它是一个制贩毒品的基地,那里有戒备森严的军队,常人难以接近,一不小还有生命危险。但它到底在什么位置,有多大,除了制贩毒品外还有什么,就很少人说得清楚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罂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毒品的泛滥,“金三角”被蒙上了神秘和贬义的色彩。  实际上“金三角”应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据考证,狭义“金三角”是指泰国和缅甸的界河麦赛河由西向东奔流到泰国清莱府的清盛
期刊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生是庐剧人,死为庐剧鬼,几代人专承下来-这个情结始终不变。”坐在记者面前的庐剧传承人黄冰,话语间,无不包含着对庐剧的深厚情感。如今,身为合肥市庐剧院副院长的黄冰,除了负责剧院的管理、运营等日常事务外,还要登台“挑大梁”,为庐剧的传承和发展操碎了心。  庐剧,原名“倒七戏”,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
期刊
“冷眼看去,你会觉得,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追踪和研究谭振山民间故事二十余载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如此总结她看到谭振山后的感受。1925年,谭振山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他当过村支书、会计、市政协委员……但他一直未变的身份是庄稼汉。他坚信“世间百行,种田为王”,在辽河平原耕作了一辈子。在村子里,他以“喜行善、重人缘、讲义气而出名。在太平庄的民俗活动中,始
期刊
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麦西热甫的存续状况受到威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多种宗教在此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在此撞击交融。产生于此的麦西热甫,其发展时间之久远,覆盖地区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品种和内容之
期刊
在豫北濮阳古黄河金堤的旁边,有一个千年古村落,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积淀厚重,村民世世代代刻神、画神、敬神,和神对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的影子。  刘堤口村依古黄河而居,旧稍小邢村、刘寨,隶属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新习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现有人口2600余人。据濮阳《开州志《记载,该村在唐朝时期已存在,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悠久的历史 齐全的种类    刘堤口神像年画产生于生产水
期刊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研读易经。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1993年协助北京周易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周止礼创办北京周易研究会。目前主持北京周易研究会日常工作。  在2011辛卯手三月,一白贪狼水星飞临到正南方离宫,二黑巨门土星飞到正北方坎宫,三碧禄存木星飞到西南坤宫,四绦木文昌星飞临到正东方震宫,五黄星飞临到东南方巽宫,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