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留守学生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弊端进行分析,力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转化这些学生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学生 特点 现状 对策
一、留守学生的特点及现状
(一)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自己则留在当地寄宿制学校上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部分学生在假期仍要留在学校学习、生活。
(二)留守学生的特点
1、性格内向。留守学生一般性格较为内向,或者说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情绪更为淡漠、消沉,对事物态度冷淡、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只对极为有限的事或物表示关心。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学生对学习呈现两个极端的现象,极少数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而会努力读书,大部分学习没目标、没动力,得过且过,但害怕冷漠的他们又会做出一些特殊的小举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比方说迟到、上课搞小动作等,所以经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3、人格发展不健全。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容易使孩子出现内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交际能力差等问题。
4、叛逆心强、虚荣心强。留守学生因为习惯了"自己管自己",所以在学校老师的管教下会觉得"很不习惯",他们潜意识里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常表现为喜欢与人对着干。但他们也是同学中"大款",因为父母总是喜欢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不但不理解父母的爱,反而把父母的血汗钱大肆挥霍,在同学們的面前显阔,虚荣心也因此而日益增长。
5、安全问题中的弱势群体。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放学后及放假这段时间是安全问题的"空洞",再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非法伤害或因自己行为失控而导致一些安全问题。
(三)留守学生的现状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样的歌词定能在"留守儿童"心里引起共鸣。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而根据2011年的一份针对全国11个省(市、区)的15个贫困县32所学校的部分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但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相当高以及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鉴于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各界都已经开始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策略。
二、学校教育策略
(一)先从班主任入手,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班主任应该多家访或找这些学生谈心,或者安排一些职务给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学校每个月还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留守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之间可通过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二)加强寄宿管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支持对留守学生实施统一的寄宿制管理,这方面需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并非盈利性目的。对于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条件,包括伙食、厕所、用水等,特别是学校老师的关爱,要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也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温暖。
(三)多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可以以班或共青团为载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让他们渡过快乐而充实的每一天。譬如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社会的热心人士,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生活自立,也可以成为他们平时的倾诉对象,把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五)拓展管理空间,建立帮扶制度。我认为学校除了发挥好本身固有的资源以外,还应该与政府、社会相互协作,把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
1、安排一个科任老师负责一个留守学生,充当学生的"第二父母",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在校的情况,形成教育互动。
2、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加大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留守学生"活动的氛围,提高群众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群众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3、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坚决整顿学校周围环境、清理文化垃圾,依法取缔不良"黑网吧"、黄色录象厅、歌舞厅、游戏厅等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使留守学生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孩子的寄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转型期,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难题,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特别要强调的是,留守学生不是"问题学生",只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教育而造成的结果,希望大家共同用我们的真情与汗水,让留守学生可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 留守学生 特点 现状 对策
一、留守学生的特点及现状
(一)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自己则留在当地寄宿制学校上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部分学生在假期仍要留在学校学习、生活。
(二)留守学生的特点
1、性格内向。留守学生一般性格较为内向,或者说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情绪更为淡漠、消沉,对事物态度冷淡、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只对极为有限的事或物表示关心。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学生对学习呈现两个极端的现象,极少数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而会努力读书,大部分学习没目标、没动力,得过且过,但害怕冷漠的他们又会做出一些特殊的小举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比方说迟到、上课搞小动作等,所以经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3、人格发展不健全。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容易使孩子出现内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交际能力差等问题。
4、叛逆心强、虚荣心强。留守学生因为习惯了"自己管自己",所以在学校老师的管教下会觉得"很不习惯",他们潜意识里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常表现为喜欢与人对着干。但他们也是同学中"大款",因为父母总是喜欢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不但不理解父母的爱,反而把父母的血汗钱大肆挥霍,在同学們的面前显阔,虚荣心也因此而日益增长。
5、安全问题中的弱势群体。留守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放学后及放假这段时间是安全问题的"空洞",再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非法伤害或因自己行为失控而导致一些安全问题。
(三)留守学生的现状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样的歌词定能在"留守儿童"心里引起共鸣。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而根据2011年的一份针对全国11个省(市、区)的15个贫困县32所学校的部分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但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相当高以及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鉴于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各界都已经开始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策略。
二、学校教育策略
(一)先从班主任入手,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班主任应该多家访或找这些学生谈心,或者安排一些职务给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学校每个月还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留守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之间可通过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二)加强寄宿管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支持对留守学生实施统一的寄宿制管理,这方面需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并非盈利性目的。对于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条件,包括伙食、厕所、用水等,特别是学校老师的关爱,要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也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温暖。
(三)多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可以以班或共青团为载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让他们渡过快乐而充实的每一天。譬如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社会的热心人士,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配备专门生活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生活自立,也可以成为他们平时的倾诉对象,把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五)拓展管理空间,建立帮扶制度。我认为学校除了发挥好本身固有的资源以外,还应该与政府、社会相互协作,把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
1、安排一个科任老师负责一个留守学生,充当学生的"第二父母",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在校的情况,形成教育互动。
2、通过政府的号召力,加大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留守学生"活动的氛围,提高群众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群众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3、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坚决整顿学校周围环境、清理文化垃圾,依法取缔不良"黑网吧"、黄色录象厅、歌舞厅、游戏厅等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使留守学生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孩子的寄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转型期,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难题,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特别要强调的是,留守学生不是"问题学生",只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教育而造成的结果,希望大家共同用我们的真情与汗水,让留守学生可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