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是一个人通过各种学习,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本身,它是一种知识的转化与内化,最后外化为一种综合的品质与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该如何培养?那就是要引导学习展开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从该定义来理解“深度学习”,我们会感受到参与、体验、探究、合作等关键词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确,所谓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难度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而是指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程度。这种“深度”是在明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合理的教学“脚手架”,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体验、探索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引起心灵的颤动。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成果、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与学生等几对关系,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经验”与“知识”常被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事实上却有着紧密关联。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简单来说,“联想与结构”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回想已有的经验,使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才能被联想、调用。在这个意义上,“联想与结构”所要处理的正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经验支持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要结构化、内化为个人的经验。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知识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找到它们的关联处、契合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学生的经验凸显意义,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
2、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没有人否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有人把“学生主体”误解为让学生“自学”,放弃教师的作用。显然,“自学”不是“教学”。教学不是学生孤零零地自己学习,是有教师引导的。也有人把教师引导曲解为教师灌输、教师替代,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為教学主体呢?我们提出了“两次倒转”的学习机制。从根本上说,教学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这正是人类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伟大创举。但是,如果把教学的根本性质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那就可能造成教学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无视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是“倒过来”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个人与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激发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缩短了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缩短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有的高级知识都是从低级知识走上来的,这样才会有继续去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自信、能力和意识,以及使命感,这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落脚点。
3、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
学生活动与体验的任务,主要不是把握那些无内在关联的碎片性的、事实性的信息,而是要把握有内在关联的原理性知识,把握人类历史实践的精华。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要通过主动活动去把握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需要通过典型的变式来把握,即通过典型的深度活动来加工学习对象,从变式中把握本质。同样,一旦把握了知识的本质便能够辨别所有的变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深度学习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4、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一般而言,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别的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能否应用。深度学习也强调迁移和应用,但我们不仅强调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更强调迁移与应用的教育价值。我们把“迁移与应用”看作学生在学校阶段,即在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之前,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我们强调“迁移与应用”的综合教育价值,既综合运用知识又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简单的迁移。它比一般的“迁移与应用”更广阔一些,学生跟社会的联系更强一些。
5、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教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价。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还要对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所学知识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就能够体会到: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学的知识之所以是这样的形态,是前人不断发现、持续贡献的结果,所以知识永远是发展的,因此它是临时的。那么既然知识是临时的,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了呢?如果不学它,这个知识就不能继续向前推进,所以在此时此刻它是完成性的、终极性的知识,将来它还会继续向前发展。谁来把它推向前进?是我们,是今天学习这些知识的人。因此,价值与评价是深度学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是某一个环节,它融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当中。在信息时代,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价值评价,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较强的评判能力,尤为重要。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在未来的社会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吴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设计与评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1):35-39.
[2]余世军.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35):38-39.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该如何培养?那就是要引导学习展开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从该定义来理解“深度学习”,我们会感受到参与、体验、探究、合作等关键词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确,所谓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难度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而是指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程度。这种“深度”是在明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合理的教学“脚手架”,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体验、探索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引起心灵的颤动。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成果、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与学生等几对关系,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经验”与“知识”常被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事实上却有着紧密关联。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简单来说,“联想与结构”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回想已有的经验,使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才能被联想、调用。在这个意义上,“联想与结构”所要处理的正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经验支持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要结构化、内化为个人的经验。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知识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找到它们的关联处、契合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学生的经验凸显意义,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
2、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没有人否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有人把“学生主体”误解为让学生“自学”,放弃教师的作用。显然,“自学”不是“教学”。教学不是学生孤零零地自己学习,是有教师引导的。也有人把教师引导曲解为教师灌输、教师替代,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為教学主体呢?我们提出了“两次倒转”的学习机制。从根本上说,教学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这正是人类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伟大创举。但是,如果把教学的根本性质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那就可能造成教学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无视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是“倒过来”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个人与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激发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缩短了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缩短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有的高级知识都是从低级知识走上来的,这样才会有继续去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自信、能力和意识,以及使命感,这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落脚点。
3、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
学生活动与体验的任务,主要不是把握那些无内在关联的碎片性的、事实性的信息,而是要把握有内在关联的原理性知识,把握人类历史实践的精华。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要通过主动活动去把握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需要通过典型的变式来把握,即通过典型的深度活动来加工学习对象,从变式中把握本质。同样,一旦把握了知识的本质便能够辨别所有的变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深度学习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4、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一般而言,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别的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能否应用。深度学习也强调迁移和应用,但我们不仅强调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更强调迁移与应用的教育价值。我们把“迁移与应用”看作学生在学校阶段,即在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之前,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我们强调“迁移与应用”的综合教育价值,既综合运用知识又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简单的迁移。它比一般的“迁移与应用”更广阔一些,学生跟社会的联系更强一些。
5、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教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价。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还要对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所学知识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就能够体会到: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学的知识之所以是这样的形态,是前人不断发现、持续贡献的结果,所以知识永远是发展的,因此它是临时的。那么既然知识是临时的,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了呢?如果不学它,这个知识就不能继续向前推进,所以在此时此刻它是完成性的、终极性的知识,将来它还会继续向前发展。谁来把它推向前进?是我们,是今天学习这些知识的人。因此,价值与评价是深度学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是某一个环节,它融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当中。在信息时代,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价值评价,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较强的评判能力,尤为重要。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在未来的社会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吴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设计与评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1):35-39.
[2]余世军.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3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