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分析,构建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和新的校园生活,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式可仿,它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现有新课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分析,在丰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的同时,尝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同时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对比教学式教研,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实际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教学的具体策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纵向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横向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于类似“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特别是针对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较为直观形象,对比鲜明,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针对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指导随息化”的两种错误倾向,组织讨论,进行比较,突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式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职能。
二、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研讨交流式教研活动是针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命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例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现阶段针对教师组织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倾向,通过优秀课例的研讨交流,启发教师不拘泥于固有的活动形式,探求更佳的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执教的“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课例,应该鲜明地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配桥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都江堰索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语言“合金”。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学生的评价应该依照《语文课课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将走向多元,即主管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直接观察、同伴评价等评价方法。与对学生的评價方式相对应,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尤其要关注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提倡采取定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方式。应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评价成为自醒、自悟、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经过整理而形成,难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牛序芹.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定性问题的思考[J]. 语文学刊, 2008,(20)
2.袁夫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3)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式可仿,它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现有新课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分析,在丰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的同时,尝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同时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对比教学式教研,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实际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教学的具体策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纵向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横向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于类似“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特别是针对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较为直观形象,对比鲜明,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针对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指导随息化”的两种错误倾向,组织讨论,进行比较,突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式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职能。
二、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研讨交流式教研活动是针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命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例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现阶段针对教师组织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倾向,通过优秀课例的研讨交流,启发教师不拘泥于固有的活动形式,探求更佳的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执教的“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课例,应该鲜明地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配桥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都江堰索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语言“合金”。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学生的评价应该依照《语文课课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将走向多元,即主管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直接观察、同伴评价等评价方法。与对学生的评價方式相对应,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尤其要关注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提倡采取定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方式。应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评价成为自醒、自悟、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经过整理而形成,难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牛序芹.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定性问题的思考[J]. 语文学刊, 2008,(20)
2.袁夫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