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垂直起飞的梦想与现实
人类对垂直起降飞行的梦想由来已久,传统固定翼飞机虽然满足了人类飞上天空的要求,但常规机场占地面积太大,远不能填满先驱者们“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的愿望。而到了战时,庞大的机场就成为敌方最好的突击目标。无论是从军用还是民用的角度看,垂直起降飞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垂直起降飞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机种。
1944年,二战已接近尾声。面对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德国本土防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可垂直起飞的飞机诞生了。这就是Ba349火箭动力截击机。它依靠发射架实现垂直起飞,短时间留空作战后,飞机解体,由降落伞回收飞行员和发动机部分。尽管从技术角度看,该机是相当简陋的,距离理想的垂直起降概念还差得很远,不过该机毕竟打开了人类固定翼飞机垂直起降的大门。
50年代中期,冷战方兴未艾。大型空军基地遭受战术核武器攻击的威胁日益明显,成为刺激飞机设计师和发动机设计师的因素之一。而另一方面,在城市的中心运营民用班机的想法进一步促使了垂直起降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航空材料、生产工艺的飞速进步为垂直机降飞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几个航空强国纷纷开始进行垂直起降飞机可行性的研究。之前已经有了德国人和美国人提出的几种方案,包括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及活塞螺旋桨驱动的垂直起飞的飞机,起飞方式包括利用台架、轨道或装在尾部的起落架进行发射。虽然这样的飞机能够飞行,但是采用上述垂直起飞方式的飞机,如Ba349“蝰蛇”、康维尔公司的XFY-1、洛克希德公司XFV-1和10年后的瑞安公司的X-13,以及用火箭助推器发射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没有一种机型在长期的服役中证明其实用性。当全世界都在忙着提出各种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方案的时候,一个传奇人物出场了——米歇尔·威博特,著名的法国飞机设计师。他也投身于研制垂直起降飞机的大潮中。当时,米歇尔·威博特已经意识到采用水平姿态垂置起降会更容易。于是,威博特开始勾勒一种单座单发、主要用于战术核打击任务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方案。为了实现垂直起降功能,他在飞机重心周围布置了4台离心式风扇,它们可将压缩空气通过机身下方可转动喷口喷出,而动力则由一台布里斯托尔公司BE,25“猎户座”发动机通过变速箱输出,最大可达8000马力——当时涡轴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来自“猎户座”的剩余推力将从飞机尾部经由一个百叶窗式的喷口排出,从而提供除来自压缩机的主推力之外的另一个矢量推力。威博特把这款飞机称为对地攻击机。尽管该方案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它的四喷口、单发设计奠定了“鹞”式飞机第一块基石,并最终产生了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最为实用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远嫁大洋彼岸
1968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之后,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悄然前往霍克公司,对“鹞”式飞机各自进行了10余次试飞。试飞结果令他们非常满意,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飞机。海军陆战队对作战飞机的要求与海军航空兵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快速反应,并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的攻击机。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完成任务,但反应速度不够快,指挥不够灵活。而“鹞”式可以从停泊在海滨的两栖攻击舰甚至简易滩头起降场起飞进行快速支援,虽然载弹量不是很大,航程不够远,但恰好可以满足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需求。
通过向麦道公司颁发“鹞”式飞机的生产许可证,解决了美国军队必须装备“国产”武器的问题。作为“鹞”飞机的核心——“飞马”发动机,其“国产”问题同样通过许可证来解决。罗·罗公司与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达成协议,由后者许可生产“飞马”发动机,并赋予美国军用发动机编号F402-RR。
新的“鹞”式飞机被英国人赋予“鹞”Mk 50的编号,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则赋予该机AV-8A的编号。根据许可证,该机将由麦道和普·惠联合生产。但实际上,这个许可证只是做给国会看的一个政治道具。因为极具生意头脑的美国人发现,专门为陆战队区区百余架AV-8A重新建设一条生产线实在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因此AV-8A实际上还是在英国生产,然后运往美国,由麦道交付给军方。在这件事情上,麦道做了一回实实在在的二道贩子。在整个70年代初期,麦道一共“生产”了102架AV-8A(158384-395、158694-711、158948-977、159230-259、159366-377)和8架TAV-8A(鹞Mk 54,搭载美国航电设备,基本上是鹞T.4的美国版,序号159378-385)。除了最初几架AV-8A仍采用“飞马”10发动机外,其余的全部采用了“飞马”11发动机。“鹞”就这样远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开始了极为少见的美国外购战斗机的传奇生涯。
模型的制作
笔者制作这架AV-8A战斗机模型的动机源于我的好友,他的网站策划了一次集体制作项目,题目选定了“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全系列。“鹞”的大部分型号都有比较优秀的板件,唯独AV-8A的板件比较“惨不忍睹”,一直没人愿意接这个项目。经不住多年友情的威逼利诱,笔者答应了这个制作计划。笔者选择了外形还算准确的长谷川出品1:72的AV-8A模型,这个套材属于长谷川比较早期的东西,全部凸线凸钉,航炮、轮舱等细节表现也十分简陋。笔者在制作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凸改凹上了,其他的地方基本上一带而过,力求在朋友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就好,因此,只追求了整体效果,没过多的进行细节表达。
座舱的制作比较简单,笔者为了不让简陋的座舱太丢人,把零件里的飞行员一并上色装在了座椅上(图1),并将座舱内喷涂蓝灰色(图2)。机体内按照要求组装了定位喷口用的底座(图3),发动机风扇也要预先喷涂银色装入机体(图4)。这样,就可以将机体合拢了(图5)。为了争取制作时间,以上制作均按部就班,完成的速度也较快。合拢后的机身在座舱后方有巨大的缝隙,需要通过补土打磨填补(图6)。随后,笔者将座舱喷涂黑色,仪表板使用水贴表现,迅速完成座舱的制作(图07)。笔者将舱盖用胶带遮盖好(图08),并用假组胶水临时固定在机体上(图09)。假组胶水的确是个很好用的东西,它是水性的,不会污染已经上色的部分,粘合比较结实,需要拆下零件时,蘸些水就能拆下,对需要先定位后期又希望拆下的零件十分有用。
随后,笔者进入最头疼也最无聊的蒙皮刻线凸改凹的阶段,总共花费了10天的晚上才全部改好(图10、11、12、13)。大致的做法就是先按照凸线的位置用刻线刀刻出凹线,然后用砂纸将凸线打磨掉。凸改凹后,模型制作的后期就能进行渗线处理,凸显模型的蒙皮感为了增加模型细节,笔者用铜管制作了空速管(图14)和机背上的通信天线(图15),替换原来比较粗糙的塑料件。机腹上的各个舱门内更是一场接一场的噩梦,毫无任何细节可言,还有各种巨大的缝隙(图16)。因此笔者直接封闭了全部机腹舱门,用ab补土填补好舱门的缝隙(图17、18),做成飞行状态。机身及挂载的组合都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笔者就不在赘述了。
笔者按照色号指示先为机腹喷涂了灰白色(图19),然后进行了大量的遮盖,开始喷涂机身(图20)。机身采用了说明书要求的绿色和灰色迷彩喷涂(图21、22),1:72比例的飞机迷彩边缘不能太虚了,这需要比较柔和的喷漆手法,唯有多加练习才可掌握。同时,将机翼挂载的挂架、副油箱和火箭发射巢也喷涂好(图23、24),喷漆工作即告完成。
将制作好的模型贴好水贴,喷上光油保护,然后对机身进行渍洗旧化处理后,模型的制作就算完成了。笔者使用了一个国产高达模型的透明支架,并用铜棒支撑机身,模型就可以展示为飞行状态了。
总的来说,这套模型的制作耗费的大量精力在凸线改凹线上,机身细节和组合度都不是很理想,导致笔者实在不想花费更大的精力,只追求了整体效果,制作的比较粗糙,还请各位读者见谅了。
人类对垂直起降飞行的梦想由来已久,传统固定翼飞机虽然满足了人类飞上天空的要求,但常规机场占地面积太大,远不能填满先驱者们“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的愿望。而到了战时,庞大的机场就成为敌方最好的突击目标。无论是从军用还是民用的角度看,垂直起降飞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垂直起降飞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机种。
1944年,二战已接近尾声。面对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德国本土防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可垂直起飞的飞机诞生了。这就是Ba349火箭动力截击机。它依靠发射架实现垂直起飞,短时间留空作战后,飞机解体,由降落伞回收飞行员和发动机部分。尽管从技术角度看,该机是相当简陋的,距离理想的垂直起降概念还差得很远,不过该机毕竟打开了人类固定翼飞机垂直起降的大门。
50年代中期,冷战方兴未艾。大型空军基地遭受战术核武器攻击的威胁日益明显,成为刺激飞机设计师和发动机设计师的因素之一。而另一方面,在城市的中心运营民用班机的想法进一步促使了垂直起降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航空材料、生产工艺的飞速进步为垂直机降飞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几个航空强国纷纷开始进行垂直起降飞机可行性的研究。之前已经有了德国人和美国人提出的几种方案,包括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及活塞螺旋桨驱动的垂直起飞的飞机,起飞方式包括利用台架、轨道或装在尾部的起落架进行发射。虽然这样的飞机能够飞行,但是采用上述垂直起飞方式的飞机,如Ba349“蝰蛇”、康维尔公司的XFY-1、洛克希德公司XFV-1和10年后的瑞安公司的X-13,以及用火箭助推器发射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没有一种机型在长期的服役中证明其实用性。当全世界都在忙着提出各种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方案的时候,一个传奇人物出场了——米歇尔·威博特,著名的法国飞机设计师。他也投身于研制垂直起降飞机的大潮中。当时,米歇尔·威博特已经意识到采用水平姿态垂置起降会更容易。于是,威博特开始勾勒一种单座单发、主要用于战术核打击任务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方案。为了实现垂直起降功能,他在飞机重心周围布置了4台离心式风扇,它们可将压缩空气通过机身下方可转动喷口喷出,而动力则由一台布里斯托尔公司BE,25“猎户座”发动机通过变速箱输出,最大可达8000马力——当时涡轴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来自“猎户座”的剩余推力将从飞机尾部经由一个百叶窗式的喷口排出,从而提供除来自压缩机的主推力之外的另一个矢量推力。威博特把这款飞机称为对地攻击机。尽管该方案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它的四喷口、单发设计奠定了“鹞”式飞机第一块基石,并最终产生了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最为实用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远嫁大洋彼岸
1968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之后,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悄然前往霍克公司,对“鹞”式飞机各自进行了10余次试飞。试飞结果令他们非常满意,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飞机。海军陆战队对作战飞机的要求与海军航空兵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快速反应,并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的攻击机。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完成任务,但反应速度不够快,指挥不够灵活。而“鹞”式可以从停泊在海滨的两栖攻击舰甚至简易滩头起降场起飞进行快速支援,虽然载弹量不是很大,航程不够远,但恰好可以满足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需求。
通过向麦道公司颁发“鹞”式飞机的生产许可证,解决了美国军队必须装备“国产”武器的问题。作为“鹞”飞机的核心——“飞马”发动机,其“国产”问题同样通过许可证来解决。罗·罗公司与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达成协议,由后者许可生产“飞马”发动机,并赋予美国军用发动机编号F402-RR。
新的“鹞”式飞机被英国人赋予“鹞”Mk 50的编号,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则赋予该机AV-8A的编号。根据许可证,该机将由麦道和普·惠联合生产。但实际上,这个许可证只是做给国会看的一个政治道具。因为极具生意头脑的美国人发现,专门为陆战队区区百余架AV-8A重新建设一条生产线实在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因此AV-8A实际上还是在英国生产,然后运往美国,由麦道交付给军方。在这件事情上,麦道做了一回实实在在的二道贩子。在整个70年代初期,麦道一共“生产”了102架AV-8A(158384-395、158694-711、158948-977、159230-259、159366-377)和8架TAV-8A(鹞Mk 54,搭载美国航电设备,基本上是鹞T.4的美国版,序号159378-385)。除了最初几架AV-8A仍采用“飞马”10发动机外,其余的全部采用了“飞马”11发动机。“鹞”就这样远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开始了极为少见的美国外购战斗机的传奇生涯。
模型的制作
笔者制作这架AV-8A战斗机模型的动机源于我的好友,他的网站策划了一次集体制作项目,题目选定了“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全系列。“鹞”的大部分型号都有比较优秀的板件,唯独AV-8A的板件比较“惨不忍睹”,一直没人愿意接这个项目。经不住多年友情的威逼利诱,笔者答应了这个制作计划。笔者选择了外形还算准确的长谷川出品1:72的AV-8A模型,这个套材属于长谷川比较早期的东西,全部凸线凸钉,航炮、轮舱等细节表现也十分简陋。笔者在制作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凸改凹上了,其他的地方基本上一带而过,力求在朋友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就好,因此,只追求了整体效果,没过多的进行细节表达。
座舱的制作比较简单,笔者为了不让简陋的座舱太丢人,把零件里的飞行员一并上色装在了座椅上(图1),并将座舱内喷涂蓝灰色(图2)。机体内按照要求组装了定位喷口用的底座(图3),发动机风扇也要预先喷涂银色装入机体(图4)。这样,就可以将机体合拢了(图5)。为了争取制作时间,以上制作均按部就班,完成的速度也较快。合拢后的机身在座舱后方有巨大的缝隙,需要通过补土打磨填补(图6)。随后,笔者将座舱喷涂黑色,仪表板使用水贴表现,迅速完成座舱的制作(图07)。笔者将舱盖用胶带遮盖好(图08),并用假组胶水临时固定在机体上(图09)。假组胶水的确是个很好用的东西,它是水性的,不会污染已经上色的部分,粘合比较结实,需要拆下零件时,蘸些水就能拆下,对需要先定位后期又希望拆下的零件十分有用。
随后,笔者进入最头疼也最无聊的蒙皮刻线凸改凹的阶段,总共花费了10天的晚上才全部改好(图10、11、12、13)。大致的做法就是先按照凸线的位置用刻线刀刻出凹线,然后用砂纸将凸线打磨掉。凸改凹后,模型制作的后期就能进行渗线处理,凸显模型的蒙皮感为了增加模型细节,笔者用铜管制作了空速管(图14)和机背上的通信天线(图15),替换原来比较粗糙的塑料件。机腹上的各个舱门内更是一场接一场的噩梦,毫无任何细节可言,还有各种巨大的缝隙(图16)。因此笔者直接封闭了全部机腹舱门,用ab补土填补好舱门的缝隙(图17、18),做成飞行状态。机身及挂载的组合都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笔者就不在赘述了。
笔者按照色号指示先为机腹喷涂了灰白色(图19),然后进行了大量的遮盖,开始喷涂机身(图20)。机身采用了说明书要求的绿色和灰色迷彩喷涂(图21、22),1:72比例的飞机迷彩边缘不能太虚了,这需要比较柔和的喷漆手法,唯有多加练习才可掌握。同时,将机翼挂载的挂架、副油箱和火箭发射巢也喷涂好(图23、24),喷漆工作即告完成。
将制作好的模型贴好水贴,喷上光油保护,然后对机身进行渍洗旧化处理后,模型的制作就算完成了。笔者使用了一个国产高达模型的透明支架,并用铜棒支撑机身,模型就可以展示为飞行状态了。
总的来说,这套模型的制作耗费的大量精力在凸线改凹线上,机身细节和组合度都不是很理想,导致笔者实在不想花费更大的精力,只追求了整体效果,制作的比较粗糙,还请各位读者见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