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动态生成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yid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着许多灵活的和不可预测的生成性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旨在研究和探索科学课堂促进“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主要从“给予机会,有效生成”“把握意外,促进生成”“捕捉亮点,精彩生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广大教师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科学;动态生成;有效策略
  
  一、科学课堂促进“动态生成”的背景
  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科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提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她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见,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又有着许多灵活的和不可预测的生成性因素,因此研究和探索科学课堂促进“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就成为我们科学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想提供给大家一起分享,以求共勉。
  二、科学课堂促进“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
  1.给予机会,有效生成
  案例一:《探索碱的性质》教学片断
  在《探索碱的性质》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如右图所示的锥形瓶内充满气体X,胶头滴管内盛有液体Y。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进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根据所学的知识,推理气体X和液体Y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起问题,都在草稿纸上比划着。(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思考得怎么样了?
  学生A:,好了。X是H2,Y是稀H2SO4。理由是H2和稀H2SO4反应,瓶内气压小于气球内气压。
  师:H2与稀H2SO4能反应吗?酸有哪些通性?
  学生A:H2与稀H2SO4不能反应,结果不正确,
  师:学生A的设想很对,气球鼓起是由于瓶内气压小于气球内气压引起的,那还有哪位同学能回答?
  学生B:X是CO2,Y是KOH溶液,理由是CO2与KOH能发生反应,使瓶内气压小于气球内气压。
  学生C:X是SO2,Y是烧碱溶液,理由与上同。
  学生D:X是酸性气体,如CO2、SO2、SO3、HCl,Y是可溶性碱的溶液都可以;X是碱性气体,如NH3,Y是酸的水溶液也可以。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孩子的声音,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扬起他们的信念追求。通过聆听,孩子们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通过聆听,可以发现孩子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面,在动态生成中碰撞着绚烂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实际来不断地调整预设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观念的碰撞,让充满清新活力的氛围在课堂中不断地生成!
  2.把握意外,促进生成
  案例二:《功率》教学片断
  在教学《功率》一课时,我请学生观察“拖拉机耕田”与“牛耕田”的两个视频,并叙述“牛耕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方式,而“拖拉机耕田”是一种新型的农耕方式,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农民卖了耕牛而买拖拉机呢?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讨论并思考。(2分钟后)
  生1:因为拖拉机比耕牛耕田效率高。
  师(趁热打铁):拖拉机的效率高,换句话说,也就是同耕一块田(或完成相同的功),使用拖拉机耕要比耕牛快。那我们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生观察并讨论)
  生2:可以比较拖拉机和耕牛耕田的多少,哪个耕的田多,它做功就快;反之,则越慢。
  生3:我觉得生2讲得不妥。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3:我认为应该是在规定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师:你们认为他讲得有没有道理?如果没有规定时间相同,物体做功的多与少根本无从谈起,那么做功的快与慢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来反映做功的快慢,必须要规定“时间相同”。那现在你们知道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来反映做功快慢应该怎么办了吗?
  生:(齐声说)明白了。
  师:虽然刚才这位同学讲错了,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他,谢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知道怎样来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来反映做功快慢。
  之后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出现了一个未预约的精彩,而这个精彩却是因为课堂上发生的一个意外造成的。设想如果我当时批评了那名同学,整节课势必要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中度过。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当时却及时把握住了这个意外,巧加转变使之成了活灵活现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中的“意外”,在遇到“意外”时能够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一定能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大放异彩。
  3.捕捉亮点,精彩生成
  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时,一学生提出了有创意的见解,我及时地捕捉并将其放大,动态地构建生成课堂。
  案例三:《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片断
  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几分钟后)
  生1: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两种物质都有剩余,比较剩余物质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生2: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观察到一种完全溶解,另一种还有剩余,就可得到结论。
  生3: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逐渐地加入食盐和蔗糖,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到都不能溶解为止,比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学生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老师加以指导,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
  生4:在设计上我认为这样也可以:取相同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分别放入两烧杯中,再往烧杯里逐渐加水直到完全溶解,如果加入水质量不同,就说明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加水少的溶解能力大,加水多的溶解能力小。
  师:对,非常有创意!刚才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把食盐和蔗糖加到水中来进行比较,而生4反过来思考,把水加到食盐和蔗糖中,真是有价值的设计啊!
  生5:老师,我也有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刚才,他们设计时,都用两杯水,我只用一杯水来进行实验。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渐加食盐、搅拌,加到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再逐渐加蔗糖,搅拌,同样加到不再溶解为止,再比较加入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就可得到结论。
  生6:同一杯水中加两种物质,它们的溶解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师:这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探究。不过生5的想法的确很独特!
  学生的实验还在继续着……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并放大学生创新的思维亮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素养。心理学家鲁克说过:“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才能促成课堂的有效生成。
  “教学有法”,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满足他们的需求。“教无定法”,课堂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进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我们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动态的生成更真实有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3]孙宏安.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赵小雅.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某变电所投运过程中线路保护误动作的情况,通过分析故障实例,在满足配置快速动作的主保护及远后备保护的要求下,对保护重新进行了配置与整定,所用变压器成功投运.该
膜袋砂围堰利用砂袋自重,将原地面的软质淤泥挤走,用砂袋筑堤围堰,施工安全性高,止水效果好。深水中修筑土工膜袋砂围堰,在绍兴青甸湖过水桥拓宽工程施工中获得成功应用,为框
自江西规划部署油茶产业发展“1155”工程后,江西省油茶产业逐渐进入新的阶段,本文通过对抚州市油茶产业脱贫攻坚现状的分析,提出抚州市油茶产业的发展对策。
素有“全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的广东省江门市位于珠三角的西南部,毗邻港澳。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的江门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侨乡文化可以追溯到清朝时代。 Known as “t
本文就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今后在丁青县如何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Flash message.Flash message.Mix a box of mixed biscuits with a boxed biscuit mixer.A proper copper coffee pot.I saw Esau sit
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急剧的变迁、公共人事制度、组织文化等几
本文通过对南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转型发展的调查,针对南山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的民生和社区发展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索,提出了合理地
青稞是西藏的重要粮作物,发展至今已有3500年的悠久历史,它的育种质量关乎到西藏粮食产量的高低,更会影响到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分析和探讨西藏地区青稞育种的现状,挖掘其更多
本文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为背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提出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