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要能够引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想象力,整理、运用历史资料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及活学活用的能力。
关键词:感受历史 运用历史 培养能力
许多人都会觉得历史是早已过去了的,是老古董,离我们太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将已经过去的历史在我们面前重现,让他们感到历史正在发生,让他们与历史进行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正在跳动、触手可及。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生硬感觉,就必须去寻找能让学生动情之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找到了让学生动情之处,才有可能让他们有感于历史,体验到历史有用,才能促使他们学习历史。
一、利用移情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的原貌,让他们触景生情,引发内部学习动机
美国有位历史教师在上“印花税”这一课时,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学生第二天向父母要钱来交,由于纸平时是免费用的,这一下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度不满,大家议论纷纷,教师则说不交不行,一定得交,有的学生就显得很气愤,与老师据理力争。这时,教师才向同学们说明:今天我们要上的印花税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当年英国殖民者向美国强行征收的税费,当时美国人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这才激起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二、用激情领着学生感受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情境是客观的史实,语言比较严谨,不像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那样生动,让人一看就会跟着情节感情起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增加教材的感染力。例如小说中的情节,诗歌中的警句都可以发掘出来,补充到历史课中。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就有关于北宋、南宋与夏、金、元的关系和云南历史等史实,教师可以联系小说相关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去看这些小说以补充历史课本上的不足。但要注意让学生区分真假史实,有的小说、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并非是真实的,而是文人根据剧情需要构思出来的。
历史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同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
三、用实情带着学生评说历史的千秋功过,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学习历史是为了运用历史的作用借古证今,提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如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有西汉的编户制;北魏的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规律: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劳役地租逐渐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头税发展趋势由重到轻到取消;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这就帮助我们理解现行税费制度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经过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奔小康才有了基础,我国实现小康的宏图才可能真正实现。经过史料评说,学生对党和政府真正为广大老百姓着想的意图才更加理解,才能更热爱我们的国家。
四、用真情引着学生去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即引导学生分析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主客观条件、原因背景。原因是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则是影响、预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另外,作为原因的那些条件往往也是历史背景中的内容。因此在分析历史原因时就从外因、内因进行分析。例如,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内因,是阶级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形成和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正确的革命纲领,自私性和分散性决定了他们为争权夺利必然会发生变乱。从外因分析,它的失败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资料,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五、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让学生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
学习历史知识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当然,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做到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知识的积累是能力获得的基础。运用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形成的具体体现,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将历史知识形成网络系统,便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感受历史 运用历史 培养能力
许多人都会觉得历史是早已过去了的,是老古董,离我们太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将已经过去的历史在我们面前重现,让他们感到历史正在发生,让他们与历史进行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正在跳动、触手可及。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生硬感觉,就必须去寻找能让学生动情之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找到了让学生动情之处,才有可能让他们有感于历史,体验到历史有用,才能促使他们学习历史。
一、利用移情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的原貌,让他们触景生情,引发内部学习动机
美国有位历史教师在上“印花税”这一课时,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学生第二天向父母要钱来交,由于纸平时是免费用的,这一下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度不满,大家议论纷纷,教师则说不交不行,一定得交,有的学生就显得很气愤,与老师据理力争。这时,教师才向同学们说明:今天我们要上的印花税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当年英国殖民者向美国强行征收的税费,当时美国人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这才激起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二、用激情领着学生感受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情境是客观的史实,语言比较严谨,不像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那样生动,让人一看就会跟着情节感情起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增加教材的感染力。例如小说中的情节,诗歌中的警句都可以发掘出来,补充到历史课中。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就有关于北宋、南宋与夏、金、元的关系和云南历史等史实,教师可以联系小说相关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去看这些小说以补充历史课本上的不足。但要注意让学生区分真假史实,有的小说、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并非是真实的,而是文人根据剧情需要构思出来的。
历史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同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
三、用实情带着学生评说历史的千秋功过,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学习历史是为了运用历史的作用借古证今,提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如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有西汉的编户制;北魏的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规律: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劳役地租逐渐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头税发展趋势由重到轻到取消;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这就帮助我们理解现行税费制度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经过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奔小康才有了基础,我国实现小康的宏图才可能真正实现。经过史料评说,学生对党和政府真正为广大老百姓着想的意图才更加理解,才能更热爱我们的国家。
四、用真情引着学生去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即引导学生分析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主客观条件、原因背景。原因是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则是影响、预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另外,作为原因的那些条件往往也是历史背景中的内容。因此在分析历史原因时就从外因、内因进行分析。例如,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内因,是阶级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形成和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正确的革命纲领,自私性和分散性决定了他们为争权夺利必然会发生变乱。从外因分析,它的失败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资料,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五、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让学生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
学习历史知识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当然,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做到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知识的积累是能力获得的基础。运用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形成的具体体现,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将历史知识形成网络系统,便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