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福生的画室位于北京市安贞桥附近的一座居民楼里,创作、教学生、和朋友们切磋技艺……只要有空闲时间,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这个简单的一居室中。
不过,这两天他有些烦闷,由于楼上漏水,他的一部分即将运到香港参展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被损坏了。面对这些市场价值不菲的作品,他却轻描淡写,憨憨一笑说,“不用赔,都是邻居,再画就行,省得伤了和气。”
十年下乡路
1953年,刘福生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刘福生五岁起就开始学习书法。跟随父亲在老北京卖笔墨纸砚、书法字画的地方穿梭玩耍,是他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刘福生5、6岁时,在一家店铺的柜台里看见一幅扇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时隔多年,刘福生还能清楚地描述出画中的内容,“上面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蜜蜂和两个奇怪的8字”,在父亲的讲解下,刘福生才知道这正是齐白石先生“一粗一细”的经典画法,而那两个“奇怪的8字”是两只葫芦。这幅“蜜蜂绕葫图”打开了刘福生通向绘画艺术的大门,也让他找到了“一生都想从事的事情”。
上世界9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刘福生就已经开始展露自己的绘画天赋,出板报、修饰学校的墙壁……“当年,在我们小学,我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他笑着回忆说。对于未来,还是孩子的刘福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成为一名画家。
然而,命运却充满了偶然和未知。1969年,在大环境的剧烈变化下,刘福生和数以万计的青年一起,离开自己的故乡,北上北大荒,成为一名知青。
“说不遗憾是假的,但在那里我也有收获。”刘福生说。来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刘福生的绘画天分再次有了“用武之地”。在那个年代,由于颜料紧缺,想画一幅彩色的毛主席像很困难。刘福生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队里知青们手头的颜料集中起来,用来画毛主席的脸,身上的颜色用油漆来代替,“我们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里第一幅毛主席彩色半身像就是我完成的。从此以后,各大队都是采取我的办法。”回忆起这段往事,刘福生仍然语带骄傲。
从此,刘福生开始了画毛主席像的日子,一画就是十年。
得遇恩师
1978年初,刘福生得以回到北京,赶上故宫博物院古画复制组招人,这场考试设在故宫御花园东厢房内,“透过房间垂挂在窗户上的纱帘,我能清楚地看到来参观的客人好奇地向房内张望。”考试的场景一直印在刘福生的脑海中。
考试的内容是摹绘古代花鸟、人物、山水的画样,考生自己研墨,用透明胶片(实际就是一种很薄的透明塑料板)盖在画样上描拓。在这场“决定今后人生方向”的考试中,他没有像一般考生一样,选择稳妥的花鸟、走兽,或者题款和图章来临摹,而是选择了“最喜欢的一张人物画《伯牙鼓琴图》来进行描绘。”
眼看时间流逝,刘福生知道自己画不完了,只好和监考老师说画不完了。没想到,监考老师对他说:“全场仅有你一个选择画人物的,今天画不完不要紧,明天再来继续画。”后来,刘福生才知道遇到的是古画复制厂的仲金鱼先生。“我从老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语气中充满了尊重。
从此,刘福生就开始了在故宫博物院临摹古画的日子。短短几个月之后,机会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刘福生又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美工组的招聘,刘福生再次选择了人物画,并毫无意外的入选了。“进去才知道,我是唯一一个非家属子弟。”
在历史博物馆,刘福生的的第一张作品是临摹《大唐伎乐图》壁画,“画之前要把宣纸做旧,做成墙壁的效果,得益于下乡时画油画的经验,我做起来就觉得得心应手。负责教我们的美工组老画家张毅然先生表扬了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拜入张老师门下,开始了更加系统的学画之路。” 时至今日,成名已久的刘福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觉得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是十分骄傲的事情。
一画成名
在张毅然的指导下,刘福生的技艺日益精湛。不过,老师的一个问题让他开始思考今后画道路。“老师问我喜欢画什么?”儿时曾经看过的“蜜蜂绕葫图”再一次冲进刘福生的脑海中,“从此以后,我遍寻名师,开始学习齐白石先生的花鸟草虫画法,先后拜著名画家娄师白、常道先生为师,学习技巧。”经过数十年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刘福生的名气越来越大。
90年代初,应日本收藏家正野俊夫的邀请,刘福生历时六年绘制虫草系列作品达到上千种,品种之多、画工之精细,让他声名鹊起,也奠定了他“国内虫草第一人”的地位。
齐白石说“像我者亡,学我者生”。刘福生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这句话,在专攻齐派花鸟草虫画法的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切磋,刘福生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创作风格:画风古雅凝重、笔意酣畅淋漓。
如今刘福生身兼数职,中国书画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扇文化国际交流会会长、中国书画名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水墨画(中日韩)研究会会长……在众多身份中,刘福生最看重的是“老师”这个身份。
在这间小小的画室中,刘福生不知培养了多少位学生。“一开始都是朋友送过来的,都不收钱的,后来家长们觉得过意不去,才开始收。”说到这里,刘福生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在说起对孩子们的教学问题时,刘福生侃侃而谈,“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法来对待,这样他们的进步才会快。”为了更加了解学生们的心态,他还去进修了心理学。
面对成年学习者,刘福生还创立了一套“从零开始学国画”的学习方法,免费放在网上,供人学习。
不止如此,在公益活动上,刘福生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只要是慈善活动,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他,刘福生都会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
如今,刚刚退休的刘福生有了新的打算,“现在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除了教学和慈善活动,我想沉下心来进行创作,这样,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纪念吧。”
不过,这两天他有些烦闷,由于楼上漏水,他的一部分即将运到香港参展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被损坏了。面对这些市场价值不菲的作品,他却轻描淡写,憨憨一笑说,“不用赔,都是邻居,再画就行,省得伤了和气。”
十年下乡路
1953年,刘福生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刘福生五岁起就开始学习书法。跟随父亲在老北京卖笔墨纸砚、书法字画的地方穿梭玩耍,是他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刘福生5、6岁时,在一家店铺的柜台里看见一幅扇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时隔多年,刘福生还能清楚地描述出画中的内容,“上面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蜜蜂和两个奇怪的8字”,在父亲的讲解下,刘福生才知道这正是齐白石先生“一粗一细”的经典画法,而那两个“奇怪的8字”是两只葫芦。这幅“蜜蜂绕葫图”打开了刘福生通向绘画艺术的大门,也让他找到了“一生都想从事的事情”。
上世界9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刘福生就已经开始展露自己的绘画天赋,出板报、修饰学校的墙壁……“当年,在我们小学,我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他笑着回忆说。对于未来,还是孩子的刘福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成为一名画家。
然而,命运却充满了偶然和未知。1969年,在大环境的剧烈变化下,刘福生和数以万计的青年一起,离开自己的故乡,北上北大荒,成为一名知青。
“说不遗憾是假的,但在那里我也有收获。”刘福生说。来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刘福生的绘画天分再次有了“用武之地”。在那个年代,由于颜料紧缺,想画一幅彩色的毛主席像很困难。刘福生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队里知青们手头的颜料集中起来,用来画毛主席的脸,身上的颜色用油漆来代替,“我们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里第一幅毛主席彩色半身像就是我完成的。从此以后,各大队都是采取我的办法。”回忆起这段往事,刘福生仍然语带骄傲。
从此,刘福生开始了画毛主席像的日子,一画就是十年。
得遇恩师
1978年初,刘福生得以回到北京,赶上故宫博物院古画复制组招人,这场考试设在故宫御花园东厢房内,“透过房间垂挂在窗户上的纱帘,我能清楚地看到来参观的客人好奇地向房内张望。”考试的场景一直印在刘福生的脑海中。
考试的内容是摹绘古代花鸟、人物、山水的画样,考生自己研墨,用透明胶片(实际就是一种很薄的透明塑料板)盖在画样上描拓。在这场“决定今后人生方向”的考试中,他没有像一般考生一样,选择稳妥的花鸟、走兽,或者题款和图章来临摹,而是选择了“最喜欢的一张人物画《伯牙鼓琴图》来进行描绘。”
眼看时间流逝,刘福生知道自己画不完了,只好和监考老师说画不完了。没想到,监考老师对他说:“全场仅有你一个选择画人物的,今天画不完不要紧,明天再来继续画。”后来,刘福生才知道遇到的是古画复制厂的仲金鱼先生。“我从老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语气中充满了尊重。
从此,刘福生就开始了在故宫博物院临摹古画的日子。短短几个月之后,机会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刘福生又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美工组的招聘,刘福生再次选择了人物画,并毫无意外的入选了。“进去才知道,我是唯一一个非家属子弟。”
在历史博物馆,刘福生的的第一张作品是临摹《大唐伎乐图》壁画,“画之前要把宣纸做旧,做成墙壁的效果,得益于下乡时画油画的经验,我做起来就觉得得心应手。负责教我们的美工组老画家张毅然先生表扬了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拜入张老师门下,开始了更加系统的学画之路。” 时至今日,成名已久的刘福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觉得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是十分骄傲的事情。
一画成名
在张毅然的指导下,刘福生的技艺日益精湛。不过,老师的一个问题让他开始思考今后画道路。“老师问我喜欢画什么?”儿时曾经看过的“蜜蜂绕葫图”再一次冲进刘福生的脑海中,“从此以后,我遍寻名师,开始学习齐白石先生的花鸟草虫画法,先后拜著名画家娄师白、常道先生为师,学习技巧。”经过数十年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刘福生的名气越来越大。
90年代初,应日本收藏家正野俊夫的邀请,刘福生历时六年绘制虫草系列作品达到上千种,品种之多、画工之精细,让他声名鹊起,也奠定了他“国内虫草第一人”的地位。
齐白石说“像我者亡,学我者生”。刘福生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这句话,在专攻齐派花鸟草虫画法的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切磋,刘福生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创作风格:画风古雅凝重、笔意酣畅淋漓。
如今刘福生身兼数职,中国书画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扇文化国际交流会会长、中国书画名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水墨画(中日韩)研究会会长……在众多身份中,刘福生最看重的是“老师”这个身份。
在这间小小的画室中,刘福生不知培养了多少位学生。“一开始都是朋友送过来的,都不收钱的,后来家长们觉得过意不去,才开始收。”说到这里,刘福生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在说起对孩子们的教学问题时,刘福生侃侃而谈,“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法来对待,这样他们的进步才会快。”为了更加了解学生们的心态,他还去进修了心理学。
面对成年学习者,刘福生还创立了一套“从零开始学国画”的学习方法,免费放在网上,供人学习。
不止如此,在公益活动上,刘福生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只要是慈善活动,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他,刘福生都会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
如今,刚刚退休的刘福生有了新的打算,“现在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除了教学和慈善活动,我想沉下心来进行创作,这样,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