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总会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那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风筝,只见那放风筝的人把那手中的线绳一拉一扯,这风筝就轻轻巧巧地飞上了蓝天,我很是羡慕,于是也想尝试,可总是以失败告终。有几位热心的老人告诉我,放风筝一定要注意风向、风速,还要讲究放线收线的技巧……
老人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广场上,人们希望通过线绳放飞一只只风筝,而课堂中,我们不也希望通过这一堂堂的课,放飞那一只只“风筝”吗?
一、 巧借东风——以“课标”为本确定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标”,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只有加强“课标”的研读,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教学效能才能彰显。曾经听过两节《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执教,由于学段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就不一样了。其中有两个关于“朗读”的片段:
二年级:同学们,小露珠真可爱,不仅小动物喜欢她,连植物也很喜欢她呢!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把句子画出来。
三年级:同学们,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小动物喜欢她,植物也很喜欢她呢!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植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默读的时候不要出声、不用手指着读。
“课标”中关于阅读中的“读”有以下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两节课中教师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益。
二、 善于放线——以学生活动为本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是体验情感的场所,是感悟中华文字魅力的场所,更是人性飞扬的场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钻研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使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
1. 设置合理情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了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要去参加泼水节了,你要带哪些东西去呢?
生:桶、瓢、盆。
师:对呀,你们看,这就是桶,这是塑料桶,可是在很久以前,桶大多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而且桶一般都有个把手可以拎,所以文中说“提着桶”。
……
师:来,一起来读一读这几组词,(出示几组词语)能换个动词吗?
生:不能,因为工具不同,所以用的动词也不同。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正是充分关注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情境,紧紧抓住课文中动词的特点,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文中的空白点、矛盾点,鼓励质疑问难,以疑激思、以疑激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好好地默读课文,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生答略)
师:你找到了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以及爱因斯坦的语言及心理描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生: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爱因斯坦的看法各不相同,为什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是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无论是教师的导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要科学、要艺术,要讲得生动,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讲得生动,讲析中要有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要讲得细腻,条分缕析,力争精要;要讲得精美,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只有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三、 精于收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评价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像教案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由于参与课堂教学的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多样性,造就了课堂教学生成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掌控学生,走向成长引领。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如可以于“愤悱”时进行评价,于“众说纷纭”时进行评价,于“似通未通”时进行评价,于“出现偏差”时进行评价……以《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白骨精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摆脱了孙悟空的追打,这叫“聪明、化险为夷”。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已经出现了偏差,此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骨精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模样吗?为什么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是为了吃唐僧肉才想了这么多办法的,而孙悟空要打它就是为了保护唐僧。
师:对呀,为了吃唐僧肉而想办法能叫“聪明”吗?你能换个词语吗?(狡猾)那为了吃唐僧肉而逃跑能叫“化险为夷”吗?
生:不能。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境的恰切性。
其实评价的方式是多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放飞风筝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努力掌握这门艺术,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接千载之悠悠,隽永深邃;让语文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源;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启迪思维,迸发想象,喷涌情感,碰撞思维;让我们在课堂中放飞语文的“风筝”,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
老人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广场上,人们希望通过线绳放飞一只只风筝,而课堂中,我们不也希望通过这一堂堂的课,放飞那一只只“风筝”吗?
一、 巧借东风——以“课标”为本确定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标”,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只有加强“课标”的研读,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教学效能才能彰显。曾经听过两节《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执教,由于学段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就不一样了。其中有两个关于“朗读”的片段:
二年级:同学们,小露珠真可爱,不仅小动物喜欢她,连植物也很喜欢她呢!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把句子画出来。
三年级:同学们,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小动物喜欢她,植物也很喜欢她呢!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植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默读的时候不要出声、不用手指着读。
“课标”中关于阅读中的“读”有以下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两节课中教师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益。
二、 善于放线——以学生活动为本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是体验情感的场所,是感悟中华文字魅力的场所,更是人性飞扬的场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钻研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使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
1. 设置合理情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了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要去参加泼水节了,你要带哪些东西去呢?
生:桶、瓢、盆。
师:对呀,你们看,这就是桶,这是塑料桶,可是在很久以前,桶大多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而且桶一般都有个把手可以拎,所以文中说“提着桶”。
……
师:来,一起来读一读这几组词,(出示几组词语)能换个动词吗?
生:不能,因为工具不同,所以用的动词也不同。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正是充分关注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情境,紧紧抓住课文中动词的特点,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文中的空白点、矛盾点,鼓励质疑问难,以疑激思、以疑激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好好地默读课文,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生答略)
师:你找到了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以及爱因斯坦的语言及心理描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生: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爱因斯坦的看法各不相同,为什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是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无论是教师的导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要科学、要艺术,要讲得生动,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讲得生动,讲析中要有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要讲得细腻,条分缕析,力争精要;要讲得精美,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只有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三、 精于收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评价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像教案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由于参与课堂教学的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多样性,造就了课堂教学生成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掌控学生,走向成长引领。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如可以于“愤悱”时进行评价,于“众说纷纭”时进行评价,于“似通未通”时进行评价,于“出现偏差”时进行评价……以《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白骨精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摆脱了孙悟空的追打,这叫“聪明、化险为夷”。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已经出现了偏差,此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骨精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模样吗?为什么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是为了吃唐僧肉才想了这么多办法的,而孙悟空要打它就是为了保护唐僧。
师:对呀,为了吃唐僧肉而想办法能叫“聪明”吗?你能换个词语吗?(狡猾)那为了吃唐僧肉而逃跑能叫“化险为夷”吗?
生:不能。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境的恰切性。
其实评价的方式是多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放飞风筝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努力掌握这门艺术,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接千载之悠悠,隽永深邃;让语文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源;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启迪思维,迸发想象,喷涌情感,碰撞思维;让我们在课堂中放飞语文的“风筝”,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