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它指明了全体教师参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的中学尚未达到要求,甚至有的地方这项工作根本没有开展起来。为此我们应加强中学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加强其自身素质,使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来。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历史较短,队伍建设也相对滞后。专职辅导教师较少,且大部分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从数量上看,也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需求,尤其在农村中学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心理教师队伍基本上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有的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有些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师的观念相当陈旧,认为搞不搞心理辅导工作无所谓,以前没有开展心理辅导不是照样把学生培养好、要搞心理辅导这是领导的事情,与己无关、教师只要把学生管理好,把课教好。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也就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从这些情况来看,切实加强中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加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质已成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教育与个体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素质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可塑性不大。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2.1科学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查明华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类型的调查,以及吴桂翎关于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知觉水平的研究都表明,当前我国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成为了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
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1)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2)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3)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特点,要求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2.2思想道德素质
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条例的建立健全,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呢?
(1)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其次,不谋私利。教师不能假借其名为收取物质馈赠、和学生建立其他非工作关系等个人目的、利益服务。
(2)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再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不想当然的判断学生的行为,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2.3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其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1)自我调适性。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心理健康。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2)认知敏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敏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生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3)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目光、姿势、表情、动作变化等)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②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③积极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④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单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除此,教师还应该具备合作精神。这是因为每个教师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其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组织监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强调互动情景和丰富多彩活动的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它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历史较短,队伍建设也相对滞后。专职辅导教师较少,且大部分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从数量上看,也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需求,尤其在农村中学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心理教师队伍基本上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有的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有些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师的观念相当陈旧,认为搞不搞心理辅导工作无所谓,以前没有开展心理辅导不是照样把学生培养好、要搞心理辅导这是领导的事情,与己无关、教师只要把学生管理好,把课教好。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也就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从这些情况来看,切实加强中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加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质已成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教育与个体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素质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可塑性不大。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2.1科学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查明华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类型的调查,以及吴桂翎关于初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知觉水平的研究都表明,当前我国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成为了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
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1)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2)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3)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特点,要求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2.2思想道德素质
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条例的建立健全,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呢?
(1)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其次,不谋私利。教师不能假借其名为收取物质馈赠、和学生建立其他非工作关系等个人目的、利益服务。
(2)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再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不想当然的判断学生的行为,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2.3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其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1)自我调适性。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心理健康。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2)认知敏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敏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生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3)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目光、姿势、表情、动作变化等)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②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③积极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④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单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除此,教师还应该具备合作精神。这是因为每个教师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其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组织监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强调互动情景和丰富多彩活动的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它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