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是文明社会的公民必备的素质,公民意识的提高关系到文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所特有的德育功能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探讨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公民教育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民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融合
公民教育的范围比较广,其中知识能力和公民意识的教育是核心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德育功能的优势,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公民教育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融合,为公民教育的实施开启了平台,让公民教育结合传统的教育方法,从实质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意识,引领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公民能力
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高效的利用课本教材和时政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初中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以及公民意识的形成,把学生培养成守法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因此核心内容是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要深挖课程资源,以此为平台进行道德推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课中,教材的开始阶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意大利籍的海因茨,其妻子生命垂危卧床不起,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物可以力挽狂澜,但是这笔医药费的数额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药品的生产商为了获利,售出的价格是成本的十倍。海因茨东拼西凑也只筹集了一半的医药费,他恳求能否打折卖给他,或者分期付款,但是药剂师没有同意,因为他要赚钱。在教材中设计了两个问题:海因茨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两种行为都能够找到作出的理由,这里教师要引导明确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要为自己作出的行为负责。海因茨的家庭情况确实比较艰难,但是我们要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公民。每个公民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不能因为同情某人就认为他可以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仅为了道义而抛弃了法律,实际上就是纵容犯罪。作为社会公民,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告诫学生在作出行为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三思而后行才能体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公民的价值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道德推理”,并引导学生都参与到推理和讨论的过程中来。通过正确的价值判断来作出选择,并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观,用这种方式来促成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公民能力并指导在社会中作出的行为。
二、鼓励社会实践,开放教学模式
公民教育不应只是口头上或理论上的,否则学生是无法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的,也无法感受正确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施开放的教学模式,号召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融入社会。
例如,在讲到九年级《自觉服务社会》一课时,教材中有一段材料,王某家里重病的母亲需要自己照顾,可是还要自觉履行服兵役的义务,面对两难选择他到底该不该放弃参军?政府部门又該如何去做。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课前便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去查找兵役法等法律法规,并且组织一部分学生走访当地的人武部和人社局等单位,询问关于王某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让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一下关于兵役法的内容;让走访过相关部门的学生代表作简单的访谈汇报。通过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既可以对王某面临的两难选择进行深入研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很多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这种包含社会实践和探讨的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并解决存在两难问题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处理好“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关系。
三、营造民主课堂,培养公民意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民主课堂的构建,培养民主国家所需要的社会公民。公民教育需要树立民主公平的观念,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以生为本”是不谋而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以学生为课堂角色的主体,转变过往以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彰显互动教学的特点。
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第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制订思想品德课的上课、作业、纪律等要求,规定好具体的惩罚、奖励措施,并依此贯彻执行。在期末的评优评先活动中,按照学生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考核分数,挑选出前5名优秀学生作为候选人,让学生结合这些候选人平时的政治学习、作业、同学合作等情况,选出自己认为的“优秀学生”。所有的评选过程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平等、合作、公平竞争。
这种民主课堂的营造,让学生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选举和参与班级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民主公平的观念,是有利于公民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很好的实施的,否则就失去了公民教育的良好环境,陷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总的来说,公民教育要做得实实在在,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公民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里,还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实际行动来感召民众,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辉.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03)
[2]陆远志.让生活成为教材——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贵州教育,2015(22)
【关键词】公民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融合
公民教育的范围比较广,其中知识能力和公民意识的教育是核心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德育功能的优势,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公民教育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融合,为公民教育的实施开启了平台,让公民教育结合传统的教育方法,从实质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意识,引领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公民能力
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高效的利用课本教材和时政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初中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以及公民意识的形成,把学生培养成守法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因此核心内容是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要深挖课程资源,以此为平台进行道德推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课中,教材的开始阶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意大利籍的海因茨,其妻子生命垂危卧床不起,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物可以力挽狂澜,但是这笔医药费的数额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药品的生产商为了获利,售出的价格是成本的十倍。海因茨东拼西凑也只筹集了一半的医药费,他恳求能否打折卖给他,或者分期付款,但是药剂师没有同意,因为他要赚钱。在教材中设计了两个问题:海因茨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两种行为都能够找到作出的理由,这里教师要引导明确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要为自己作出的行为负责。海因茨的家庭情况确实比较艰难,但是我们要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公民。每个公民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不能因为同情某人就认为他可以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仅为了道义而抛弃了法律,实际上就是纵容犯罪。作为社会公民,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告诫学生在作出行为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三思而后行才能体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公民的价值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道德推理”,并引导学生都参与到推理和讨论的过程中来。通过正确的价值判断来作出选择,并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观,用这种方式来促成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公民能力并指导在社会中作出的行为。
二、鼓励社会实践,开放教学模式
公民教育不应只是口头上或理论上的,否则学生是无法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的,也无法感受正确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施开放的教学模式,号召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融入社会。
例如,在讲到九年级《自觉服务社会》一课时,教材中有一段材料,王某家里重病的母亲需要自己照顾,可是还要自觉履行服兵役的义务,面对两难选择他到底该不该放弃参军?政府部门又該如何去做。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课前便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去查找兵役法等法律法规,并且组织一部分学生走访当地的人武部和人社局等单位,询问关于王某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让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一下关于兵役法的内容;让走访过相关部门的学生代表作简单的访谈汇报。通过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既可以对王某面临的两难选择进行深入研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很多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这种包含社会实践和探讨的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并解决存在两难问题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处理好“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关系。
三、营造民主课堂,培养公民意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民主课堂的构建,培养民主国家所需要的社会公民。公民教育需要树立民主公平的观念,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以生为本”是不谋而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以学生为课堂角色的主体,转变过往以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彰显互动教学的特点。
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第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制订思想品德课的上课、作业、纪律等要求,规定好具体的惩罚、奖励措施,并依此贯彻执行。在期末的评优评先活动中,按照学生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考核分数,挑选出前5名优秀学生作为候选人,让学生结合这些候选人平时的政治学习、作业、同学合作等情况,选出自己认为的“优秀学生”。所有的评选过程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平等、合作、公平竞争。
这种民主课堂的营造,让学生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选举和参与班级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民主公平的观念,是有利于公民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很好的实施的,否则就失去了公民教育的良好环境,陷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总的来说,公民教育要做得实实在在,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公民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里,还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实际行动来感召民众,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辉.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03)
[2]陆远志.让生活成为教材——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贵州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