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题型依然设置为简答题形式。简答题的要求是简明完整准确,可是学生完成古诗词鉴赏题笔答题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写不出要点,答题不简明不规范不完整,因而有必要进行规范性训练,使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式答题,尽量减少失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简明的答题步骤程式,供大家参考。
步骤模式:
1.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示例: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你认为哪科更重要?
2.回答问题
第一步,重复问题,并给出你的答案。
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第二步,给出你这么认为的理由。
我认为语文更重要,是因为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
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
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能力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好,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表达能力差,其它学科的学习研究成果就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
第四步,复述问题并下结论。
所以,不学好语文就难以学好其它的学科,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模式解读:本模式设计旨在训练学生形成回答问题的完整严密的思维。第一步,重复问题作答,既实现了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学生审题的失误。同时,把结论放在前面,醒目而不容易失分。第二、第三部实际上结合在一起的,找理由的过程,既实现了题目的“简析”一类的要求,又使学生积极调动所知,完善答案。第四步结论必不可少,它有三个作用: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总结出表达效果;回答了题干中的隐含要求,避免过失性失分。
下面我们举例来解读这种模式。
【例1】(20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 行 即 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语言整齐,富有节奏感。(“三四句”的重复使答题具有明显的指向,不会误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从写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从抒情的角度看,诗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春行”时的所见所闻”,结论在前,提纲挈领;“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总结句自然写出“情景”关系,是本考题隐含的要点,不会遗漏)
【例2】(2005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写“思家”的。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就是这样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想象的画面”直接回答题干中的“怎样”,自然引出下面的分析。)
②语言的特点是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例3】(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答:这首诗是用比喻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屋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比喻来表现”直接扣紧要求,引出分析。“生动形象”的总结简明点出修辞效果。)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从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从动的角度看,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苘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从静的角度看”“从静的角度看”的重复,答题指向性非常明显。“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总结,完善了答案,找出“动”“静”之间的关系,正是“赏析”中隐含的要点。)
【例4】(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琅?摇琊?摇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摇?摇[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这首诗围绕溪水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邪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三、四句实写出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出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流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三、四句”答题指向明确,“虚实结合”总结自然扣合题目要求。)
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要领作出更富有创造性和更为全面的思考。从而按照步骤的要领写出条理分明简明完整的答案。
步骤模式:
1.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示例: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你认为哪科更重要?
2.回答问题
第一步,重复问题,并给出你的答案。
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第二步,给出你这么认为的理由。
我认为语文更重要,是因为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
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
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能力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好,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表达能力差,其它学科的学习研究成果就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
第四步,复述问题并下结论。
所以,不学好语文就难以学好其它的学科,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模式解读:本模式设计旨在训练学生形成回答问题的完整严密的思维。第一步,重复问题作答,既实现了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学生审题的失误。同时,把结论放在前面,醒目而不容易失分。第二、第三部实际上结合在一起的,找理由的过程,既实现了题目的“简析”一类的要求,又使学生积极调动所知,完善答案。第四步结论必不可少,它有三个作用: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总结出表达效果;回答了题干中的隐含要求,避免过失性失分。
下面我们举例来解读这种模式。
【例1】(20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 行 即 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语言整齐,富有节奏感。(“三四句”的重复使答题具有明显的指向,不会误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从写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从抒情的角度看,诗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春行”时的所见所闻”,结论在前,提纲挈领;“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总结句自然写出“情景”关系,是本考题隐含的要点,不会遗漏)
【例2】(2005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写“思家”的。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就是这样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想象的画面”直接回答题干中的“怎样”,自然引出下面的分析。)
②语言的特点是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例3】(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答:这首诗是用比喻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屋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比喻来表现”直接扣紧要求,引出分析。“生动形象”的总结简明点出修辞效果。)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从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从动的角度看,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苘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从静的角度看”“从静的角度看”的重复,答题指向性非常明显。“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总结,完善了答案,找出“动”“静”之间的关系,正是“赏析”中隐含的要点。)
【例4】(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琅?摇琊?摇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摇?摇[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这首诗围绕溪水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邪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三、四句实写出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出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流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三、四句”答题指向明确,“虚实结合”总结自然扣合题目要求。)
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要领作出更富有创造性和更为全面的思考。从而按照步骤的要领写出条理分明简明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