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次“新秀杯”教学比武。其中一堂语文阅读课《榴莲果》的教学别开生面,令在座同仁刮目相看。课堂上群情昂扬,执教者从始至终笑意吟吟,亲切随和,她像一位导游引领着众游客沿着知识的长廊拾级而上,游客们跟在她身后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且行且谈,其间欢声笑语不断,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翻山越岭……
这是对话型阅读教学法的一次大胆尝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作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这里的“对话”所蕴含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倡导语文教学在轻松惬意的对话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共生与发展。《榴莲果》是一篇说明文,解读课堂,觉得它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现摘要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文本课程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的文本,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拓展。如实验室、图书室、博物馆、工厂、农村、因特网、校园网等,让学生不仅与书本对话,还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网络进行对话交流。为了让学生准确获取本地极其罕见的榴莲果的详细知识,执教者除了让学生从文本获取文本信息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识其形,且从网络收集大量的关于榴莲果的课外知识显示于媒介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榴莲果的基本常识,同时传授了如何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平生未得一见的榴莲取得感性认识,教者从超市买来价格昂贵的榴莲让学生纷纷走上讲台亲自品尝,随后让品尝者谈感受,通过这些手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随着教师的引领获取了信息,且与教师有了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三、学生学习方式自主独立多种多样
在语文教学的历史演变中,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为填鸭式,一为启发式。前者教师满堂讲,后者教师满堂问,这两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养成了“听讲”的习惯,只按照老师规定的框框去思考,退化为老师讲课的“忠实记录者和“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自主探索的欲望消失。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者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阶段,教者并没有照传统的模式对文本作诸如分段顺序结构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通过主动的阅读获取自己能够掌握的信息。在训练学生作说写的表达时,可分别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了让学生将所获取的信息作合理的表达,先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内作表达内容顺序的探究,再分别推举人选上台表达。最值得称道的是训练写作阶段,教者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柑桔》为题分组合作写说明文,并要求一部分学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另一部分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特点作出说明。这时教室气氛格外活跃。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他还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这里的对话蕴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在知识的拥有上,没有知识的权威,只有先知和后知。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其次,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空荡荡的容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他们可以挑战教师甚至挑战权威。再次,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他的任务是提出话题,创设情景,引领前进的方向。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所言,他们是“导游、主持人、导演、舵手”。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我们只能称它为问答式课堂,在那种课堂中,教师把持着每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失去了对文本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失去了独立的精神人格。在对话式课堂中,教师学生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包容、彼此敞开,他们的情感在交流、境界在提升,最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在对话式课堂中,教师不强求学生认识的统一,允许求同存异,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本人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不是指单方面的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作双向互动的交流,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生平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都被文本透露的信息所激活,且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于是每个学生个人相关知识与生活积累的不同使得对文本的理解也形形色色,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作平等的交流,并且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价,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每个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想法作出反思,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教师善于设置层层递进的对话。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每个文本的教学中,应设计一个具有层进性的对话系统,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兴趣与智慧中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的思想,从而到达知识的顶点。如上示课例《榴莲果》的教学即是如此,教者引领着学生从文本而实践,由表达而写作,使学生不仅具备了说明文相关知识,且获得了相应的写作能力。
第三,教师应设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如果课堂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势必乏味涣散,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课堂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集思广益,从而寻找到最佳答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参与进来,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潜能,让课堂焕发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如上例《榴莲果》的教学即是通过小组合作从而使得课堂神思飞扬。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者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学者轻松惬意,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者对话的碰撞中神思飞扬,创造的火花不断闪耀!
(代卫红,湖南常德桃源师范学校)
这是对话型阅读教学法的一次大胆尝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作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这里的“对话”所蕴含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倡导语文教学在轻松惬意的对话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共生与发展。《榴莲果》是一篇说明文,解读课堂,觉得它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现摘要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文本课程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的文本,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拓展。如实验室、图书室、博物馆、工厂、农村、因特网、校园网等,让学生不仅与书本对话,还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网络进行对话交流。为了让学生准确获取本地极其罕见的榴莲果的详细知识,执教者除了让学生从文本获取文本信息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识其形,且从网络收集大量的关于榴莲果的课外知识显示于媒介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榴莲果的基本常识,同时传授了如何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平生未得一见的榴莲取得感性认识,教者从超市买来价格昂贵的榴莲让学生纷纷走上讲台亲自品尝,随后让品尝者谈感受,通过这些手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随着教师的引领获取了信息,且与教师有了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三、学生学习方式自主独立多种多样
在语文教学的历史演变中,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为填鸭式,一为启发式。前者教师满堂讲,后者教师满堂问,这两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养成了“听讲”的习惯,只按照老师规定的框框去思考,退化为老师讲课的“忠实记录者和“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自主探索的欲望消失。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者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阶段,教者并没有照传统的模式对文本作诸如分段顺序结构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通过主动的阅读获取自己能够掌握的信息。在训练学生作说写的表达时,可分别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了让学生将所获取的信息作合理的表达,先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内作表达内容顺序的探究,再分别推举人选上台表达。最值得称道的是训练写作阶段,教者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柑桔》为题分组合作写说明文,并要求一部分学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另一部分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特点作出说明。这时教室气氛格外活跃。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他还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这里的对话蕴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在知识的拥有上,没有知识的权威,只有先知和后知。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其次,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空荡荡的容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他们可以挑战教师甚至挑战权威。再次,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他的任务是提出话题,创设情景,引领前进的方向。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所言,他们是“导游、主持人、导演、舵手”。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我们只能称它为问答式课堂,在那种课堂中,教师把持着每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失去了对文本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失去了独立的精神人格。在对话式课堂中,教师学生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包容、彼此敞开,他们的情感在交流、境界在提升,最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在对话式课堂中,教师不强求学生认识的统一,允许求同存异,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本人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不是指单方面的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作双向互动的交流,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生平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都被文本透露的信息所激活,且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于是每个学生个人相关知识与生活积累的不同使得对文本的理解也形形色色,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作平等的交流,并且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价,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每个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想法作出反思,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教师善于设置层层递进的对话。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每个文本的教学中,应设计一个具有层进性的对话系统,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兴趣与智慧中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的思想,从而到达知识的顶点。如上示课例《榴莲果》的教学即是如此,教者引领着学生从文本而实践,由表达而写作,使学生不仅具备了说明文相关知识,且获得了相应的写作能力。
第三,教师应设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如果课堂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势必乏味涣散,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课堂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集思广益,从而寻找到最佳答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参与进来,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潜能,让课堂焕发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如上例《榴莲果》的教学即是通过小组合作从而使得课堂神思飞扬。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者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学者轻松惬意,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者对话的碰撞中神思飞扬,创造的火花不断闪耀!
(代卫红,湖南常德桃源师范学校)